張滿平 宋猛崗
摘 要:小麥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麥的產量與農業的生產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農業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種植技術也得了完善和創新,先進栽培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小麥在種植過程中,為了提高小麥的質量與產量,也需要引進先進的栽培技術,對每個種植環節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小麥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在做好栽培管理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采用多種防治方法進行綜合防控,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小麥在種植栽培過程中,如何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是各地區農技人員主要研究的問題。這就需要對小麥栽培技術進行深入探究,掌握小麥栽培技術要點,做好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工作,將小麥栽培技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病蟲害對小麥的質量和產量有著嚴重影響,在栽培過程中,將病蟲害防治工作作為重點內容,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為小麥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促進農業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小麥栽培技術
1.種植品種的科學選擇。我國國土面積比較大,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和土壤環境存在著較大差別,在選擇小麥品種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種植區域的地質環境和氣候環境進行了解,同時掌握該地區的種植技術水平,在此基礎上科學的選擇種植品種,確保該品種可以適應該地區的生長環境。在確定小麥種子之后,要對種子進行針對性處理,要選擇飽滿、優質的小麥種子,去除病種,避免在萌芽過程中出現變質情況。小麥種子在播種之前還需要進行晾曬,控制小麥種子中的水分,讓小麥可以整齊生長,保證小麥的發芽率。
2.合理整地,做好施肥管理。在播種之前,還需要對種植區域進行科學整地,做好土壤環境的針對性處理工作,并采用機械耕種的方法。耕作深度一般在20-25cm之間,如果耕種區域是稻茬地,那么耕種深度可以減少5cm。在實際耕作的過程中,一定要確定好耕種深度,保證土壤表層的平整性,讓種植區域的土壤結構處于上松下實的狀態,不能出現凹凸不平的情況,對土壤中的空隙進行有效控制。對種植區域進行科學整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整體的肥力也有所提高,為小麥種子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還需要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科學的施加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的透氣性,這對從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小麥生長質量有著積極影響。
3.適時播種。在播種過程中,小麥的播種深度、播種時間等都會都小麥的生長產生較大的影響。需要根據土壤環境和氣候環境來定小麥的種植深度,在播種的過程中,還需要控制好土壤溫度和氣候溫度,這樣才能保證小麥的順利生長,提高小麥的發芽率和成活率。在小麥播種環節,要想保證小麥的生長狀態良好,幼苗品質有所保障,一定要科學的選擇播種時間,對周圍環境中的資源能源進行合理運用。比如,如果播種時間比較晚,麥苗在生長過程中就會出現衰弱的情況,幼苗的質量比較差,很容易受到病蟲害侵襲,不但影響小麥的健康生長,也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損失。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提高小麥幼苗的生長質量,需要對種植深度進行合理控制,一般在3-5cm左右,過深或者過淺都會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影響,只有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才能促進小麥根部生長,為小麥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增強小麥幼苗的抗病能力。
4.生長期間的科學管理。在出苗之后,農業人員一定要做好苗期管理工作,對小麥的出苗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檢查小麥的出苗率,做好間苗和補苗工作。對于生長狀態比好的小麥苗,可以采用針對性的管理方法,對弱苗的生長狀態進行了解,可以采用施加肥料的方法來提高幼苗的養分,以此促進幼苗的快速生長。在小麥成熟期,想要提高小麥的成穗率,一定要做好生長期間的施肥管理工作,給小麥施加尿素和硫酸鉀,施加的數量根據小麥的種植面積來確定。通常來講,每畝小麥的施加量需要控制在15kg以內。在小麥生長期間,也一定要保證土壤中的水分充足,科學開展灌溉工作。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對策
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法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做好麥田除草工作,避免雜草與小麥爭奪養分。由于小麥的生長特點,對土壤中水分含量的要求比較高,在這種土壤環境中,雜草的數量比較多,而且生長速度較為迅速,如果雜草生長超過麥苗,就會與麥苗爭奪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不利于麥苗的健康生長。另外,雜草的抗病蟲害能力比較強,如果不進除草管理,則會影響后續小麥的生長質量,生長環境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也有所提升。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則需要采用物理防治法,做好小麥田中的雜草清理工作,降低對小麥生長質量的影響。
2.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操作上較為簡單,而且防治效果比較好。想要實現對小麥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在播種之前,可以對小麥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噴灑適量的化學藥劑,并進行均勻攪拌,晾干之后進行播種,有利于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蟲能力。在播種之后,可以在土壤中添加稀釋的粉銹寧,可以防止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銹病和白粉病。也可以將一定濃度的樂果乳油噴灑到土壤中,可以實現對小麥蚜蟲的有效防治,對小麥的健康生長有著積極影響。化學農藥在使用期間,一定要控制好藥劑濃度,并進行合理搭配,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同時,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治理小麥病蟲害的方法。大多數情況下,蚜蟲為小麥的主要蟲害,草蛉作為蚜蟲的克星,利用生物鏈的關系可以有效的減少蚜蟲蟲害的發生。為此,相關的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培養螳螂、益性瓢蟲等益蟲來有效的預防蚜蟲災害的發生。生物防治蟲害的方法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同時也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三、結語
農業的生產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建設有著積極影響,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質量和產量與農民的收入和糧食作物安全有著密切關系。為了提高我國的糧食安全質量,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需要加強小麥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應用過程中,還需要對栽培技術進行完善和創新,同時,也要改進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對影響小麥生產質量的因素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小麥的栽培品質,以此推動農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晨,王慧敏.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6(14):29.
[2]張連勝.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5(8):61.
作者簡介:張滿平(1974-)男,漢族,陜西省興平市興平市種子管理站,助理農藝師,本科,主要研究小麥栽培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