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
一、生產基地選擇
按照無害農產品生產的產地環境條件和環境評價準則的要求,生產基地應選擇遠離污染源 ,無工業“三廢”,生態條件良好的區域;環境空氣、灌溉水和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NY5010-2002)”和“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評價準則(NY/T5295-2004)”的規定,地塊應選擇排水方便、土層深厚、結構疏松、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砂壤土或壤土,并且要求3年以上未栽過甘薯的地塊。
二、主要栽培技術
1.選擇優質高產品種和脫毒種苗
根據市場消費需求,科學決策生產計劃,合理選用優質高產品種。高淀粉型品種應選擇豫薯8號、豫薯12、商薯19等;優質食用型品種,應選擇北京553、蘇薯8號、鄭薯20等;紫薯食用型品種應選擇鄭群紫1號、濟薯18等。
2.及時整地。夏薯生育期短,栽秧越早,產量越高
因此,為搶時早栽,麥收后,要及時整地,深翻26-33厘米;做到隨施肥、隨耕作、隨起壟。起壟栽培能加厚松土層,比平栽接受日光的面積大,能提高地溫;有利于排水,土壤通氣性好,有利于塊根膨大,有明顯的增產作用。實驗證明壟栽比平栽增產7%左右。
3.科學施肥。按照“以基肥為主,有機肥為主,少氮、增鉀、增磷”為原則
氮肥總量的70%以上和大部分磷鉀肥作基肥,與腐熟的無病原菌的農家肥,結合耕翻整地一次施入。生物有機復合專用肥或化肥在作壟時包入壟心。栽植時,每畝穴施2kg磷酸二氫鉀作種肥。一般每生產1000kg鮮薯,需施入純氮 5kg、五氧化二磷5kg、氧化鉀10-12kg。在中等肥力以上田塊上,畝產3000kg左右鮮薯,需施入優質農家肥3000kg以上,尿素10kg、過磷酸鈣30kg、硫酸鉀15kg。如果農家肥不足或沒有農家肥,可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適量有機復合肥代替。
4.及早栽植
前茬作物小麥收獲后,及時整地,搶時早栽,盡量在6月15日前完成栽植,最遲不能晚于6月25日。試驗證明6月25日后,每晚栽一天,平均減產1.5%。在土壤墑情好和雨水足的情況下,采用水平淺栽的方法,進行栽插。具體方法:選用有6-7片展開葉的壯苗,頂部露出地面3片葉,其余節位連葉片全部以水平位置埋入土中,深度約5cm,入土部分應全部蓋嚴封平。如遇高溫、干旱、大風時,可將地上莖葉用潮土封蓋,厚約3cm,等2-3天扎根成活后,再清除覆土。栽植密度以3000-3500株/畝為宜。在地頭栽植一些預備苗以便補缺。
5.田間管理
(1)前期管理。從栽秧至有效薯數基本形成為生長前期,約需歷時40天左右。主攻目標是根系、莖葉生長,核心是保證全苗。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查苗補栽,消滅小苗缺株:栽后3-5天,要進行查苗,發現缺苗,立即用地頭預備苗補栽。補苗時選用壯苗在下午或傍晚時補栽最好。二是及早中耕除草:在秧苗栽活后,即可開始中耕、除草、保墑,以利莖葉早發,早生根結薯。至封壟前一般中耕2-3次,先深后淺。三是早追肥,防弱苗,肥地不追,弱苗偏追,穴施尿素5-10kg/畝;如基肥不足,距棵15cm左右各施適量有機復合肥和硫酸鉀各20-30kg/畝。促使全田植株整齊一致。四是及時輕澆促秧水。在栽秧時要澆足水,緩苗期不澆水。秧苗成活后,約在栽后20天左右,如遇干旱,應進行小水輕澆1-2次,以水調肥,促莖葉早發,早結薯,增產顯著。澆水后及時中耕。五是防治害蟲:主要是地下害蟲,采用辛硫磷灌根或制成毒餌撒入壟間。六是適時打頂:當主蔓生長至30-50cm時,打去頂尖;待分枝生長至30-50cm時,繼續打去頂尖,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2)中期管理:從結薯數基本穩定(封壟)至莖葉生長達到高峰(回秧前)為生長中期。約需歷時30天左右,即栽后40-70天左右。主攻目標是地上、地下均衡生長;管理的核心是保證莖葉穩長和群體結構合理。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防旱排澇。如遇連續干旱天氣,當葉片中午凋萎,日落不能恢復,連續5-7天時,可進行澆水防旱,壟作以澆半溝水為宜。二是保護莖葉,防止瘋長。提蔓防止莖節生長不定根,以控制莖葉徒長。不翻蔓,不摘葉,以免損傷莖葉,減少葉片光合作用所制造養料的來源,造成減產。還可噴灑1-2次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三是葉面噴肥防早衰,若出現早衰現象時,可噴施1%的尿素與0.2%的磷酸二氫鉀混合溶液1-2次.
(3)后期管理:從莖葉生長高峰期到收獲時期為生長后
期,又稱為薯塊盛長期,即栽秧后70天以后.主攻目標是護葉、保根、增薯重。核心是促使莖葉養料向塊根轉移,加速塊根膨大和積累淀粉等養料。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防旱衰 。一般應以促為主,防止莖葉早衰,保持適當的綠葉面積,延長葉片壽命,提高葉片光合效能,從而加快養料積累,加速塊根膨大,以保證高產。對脫肥田落黃較早的,可噴灑1%的尿素與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二是控制旺長,對肥水充足,有旺長趨勢的田塊,可提蔓不翻秧,噴灑兩遍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三是及時防旱排澇。夏薯生長后期階段的干旱和雨澇是常發性自然災害。因此,必須做到遇旱及時灌水,以水調肥,防早衰促增產。
6.病蟲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公害化治理原則。強化檢疫手段,嚴禁調運病薯、病苗。發現甘薯莖線蟲病、甘薯根腐病、黑斑病、薯瘟、蔓割等病薯、病苗,要立即處理,不許栽植。
7.適時收獲
甘薯的適宜收獲期應根據地溫而定。當地溫在15℃以下時,塊根停止膨大;10℃以下莖葉開始枯死,9℃以下,時間稍長會發生冷害。因此,當地溫降至15℃以下時應及時收獲。本區一般在10月中、下旬,氣溫18℃時(地溫12-15℃)開始收獲。在氣溫10℃以上時,即在“霜降”前收完。避免收獲過晚,發生冷害腐爛,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