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山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8-086-01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全面加強紀律建設,用嚴明的紀律管全黨治全黨。“四種形態”是加強紀律建設的有力抓手。因此本文對當前監督執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最后對如何更好地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進行理論上的探索。
關鍵詞 監督執紀 四種形態 探索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所有可能出現的違紀情況或傾向進行了涵蓋,形態與形態之間呈現違紀輕重和處理層次的區別。“四種形態”是根據紀律的標準進行的劃分,踐行時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畸輕畸重。
一、當前監督執紀存在的問題
在踐行監督執紀過程中,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一是抓大案要案的習慣思想。部分紀檢監察戰線領導把抓大案要案作為自己日常主要工作的觀念沒有徹底改變,把領導干部平時違紀問題看成小問題,小毛病;二是查深查透的工作思路。少數紀檢部門和紀檢干部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對違紀問題的核查處理,力爭把所有違紀問題都查明白,導致沒有過多精力投入監督執紀問責和預防工作;三是個別黨組織和部分領導干部缺乏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對個別黨員干部身上的“小枝”、“小節”問題視而不見,搞“好人主義”,監督執紀力度不夠,。
(二)相關定位不準確
一是定義不明確。基層單位紀檢監察工作戰線的一些同志對“紅紅臉”、“出出汗”應該采取什么方式,紀律處分和問責處理路徑與“四種形態”如何對接,缺乏清晰的判斷;二是范圍不明確。個別基層單位紀檢干部對“四種形態”中的各種形態大概是多少比例,適用的情形,缺乏熟練把握的能力。
(三)責任分工不明確
一是黨委主體責任未落實到位。“四種形態”中,無論是組織處理、紀律處分乃至立案處理,很多都要由單位黨委來主導、決定和實施;二是基層一些黨委落實不力、上下協調不到位,導致各機構職能不清,無法發揮監督合力。
二、對如何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對策建議
上述問題的背后,總病根是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缺乏擔當精神。針對踐行“四種形態”中遇到的難點和阻力,要切實轉變理念、不斷增強監督執紀實效,以嚴明的紀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一)思想認識要有新提高
“四種形態”是對紀委原有履職觀念的根本創新,是深化“三轉”的明確指引。踐行好“四種形態”,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要有新提高。紀委要按照黨章的要求,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體現紀檢監察的特質。我們既要保持懲治貪污腐敗的零容忍態勢,增強不敢腐的氛圍,又要不斷探究遏制腐敗的根本良策,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宣教方式,完善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和機制。
(二)執紀方式要有新轉變
紀律審查是紀委的主要職責,“四種形態”為紀律審查提供了基本標準。要按照“四種形態”的要求,確定執紀重點,規范執紀流程,轉變執紀方法,提升執紀效果。在信訪舉報處理、問題線索處置、案件審查審理等流程,都要以“四種形態”為基準,進行分類處理。踐行“四種形態”,紀委擔負的責任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各級紀委要從抓違法向抓違紀轉變,突出執紀特點,用紀律的標準衡量黨員干部的行為,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三)監督舉措要有新拓展
有效的監督,是落實“四種形態”理念的重要保障。只有監督到位,才能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有效阻擋領導干部違紀進程,使嚴重違紀涉嫌違法而立案審查成為極極少數。緊緊圍繞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重點環節和敏感問題開展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對單位一把手的監督,完善工程建設、干部任用、使用大額資金等關鍵領域的廉政風險防范。
(四)“兩個責任”要有新突破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對“兩個責任”的要求。一是要抓黨委主體責任。各級黨組織及其負責人要確保主體責任有人抓,有制度,有抓手,有成效,有追責;二是要抓紀委監督責任。既要用黨的政策、紀律和制度,堅持教育和挽救干部,又要有黨性原則和政治立場,對于踐踏法律的行為,要毫不手軟,絕不姑息,真正用“四種形態”在“同志”和“罪犯”之間形成帶電的“緩沖區域”。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踐行好“四種形態”,關鍵在于常抓不懈,形成機制,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標本兼治,從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惟此,才能使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盧啟志.把握運用“四種形態”的思考與實踐[J].廉政瞭望,2015(24).
[2]白光磊.挺紀在前,實踐好“四種形態”[J].中國紀檢監察,2016(1).
[3]傅奎.認真實踐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J].中國紀檢監察,2016(2)
[4]尹晉華.實踐“四種形態”,促進全面從嚴治黨[J].中國紀檢監察,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