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安
【摘要】解決貧困群眾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是精準扶貧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直接影響貧困群眾脫貧的信心。當前,對扶貧需求把握不精準、扶貧聯動機制不健全和扶貧考核反饋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仍然制約著精準扶貧工作中貧困群眾需求的滿足,因此,需要通過深化駐村幫扶、強化扶貧聯動和完善扶貧考核反饋等策略來逐步化解。
【關鍵詞】精準扶貧 貧困群眾 駐村幫扶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國貧困群眾的數量明顯減少,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穩步提高。在獲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應對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短板有清晰的認識。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精準脫貧要堅持現行標準,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加大攻堅力量,提高脫貧質量。”由此可以看出,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短板,補齊這一短板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我們應該以滿足貧困群眾最迫切的需求為突破口,通過解決制約貧困狀況改善的主要問題來探尋更有效的精準扶貧道路。
第一,精準扶貧要以解決貧困群眾的迫切需求為出發點。造成群眾貧困和制約脫貧目標實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只有解決了貧困群眾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將其從貧困狀態中解放出來,使其依靠自身的資源、能力逐步擺脫貧困。
第二,精準扶貧要以補齊扶貧短板為著力點。不同貧困地區有不同表現,精準扶貧的內在機制就是補齊貧困短板,消除貧困根源。根據木桶定律,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著力點應當放在最短木板即貧困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上,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貧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一是對扶貧需求把握不精準。不同貧困群體的需求各有差異,加之精準扶貧人力資源投入有限,導致一些地區制定和實施的扶貧策略體現為“一刀切”,對貧困群眾的需求把握不夠精準。例如,在一些實施定點幫扶的地區,駐村幫扶隊員雖然經常到貧困戶家中了解需求情況,但在解決貧困問題時往往傾向于普遍性問題,而對個別貧困戶的迫切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和及時追蹤。對此,應了解貧困群眾當前最為迫切的需求,并以需求為導向不斷提升扶貧工作的精準性。
二是扶貧聯動機制不健全。貧困群眾需求的滿足需要貧困群眾以及扶貧主體的協同聯動,如果貧困群眾未能及時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或者扶貧主體未能有效地洞察到貧困群眾的需求,都會導致貧困群眾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雖然目前包括村委會、定點幫扶單位等在內的扶貧主體會通過多種途徑搭建與貧困群眾的信息交互橋梁,但由于資源有限、貧困群眾需求多樣且受教育程度較低,貧困群眾與扶貧主體之間的聯動仍存在一定問題,弱化了精準扶貧的實際效果。對此,應建立健全貧困群眾與扶貧主體之間的聯動機制,提升扶貧工作的精準性。
三是扶貧考核反饋機制不完善。在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中,相關主體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掌握和滿足貧困群眾的迫切需求上,而對最終需求滿足的情況缺乏客觀、全面地考核,這就造成精準扶貧工作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導致其陷入投入大量資源卻不能取得理想扶貧效果的尷尬境地。同時,部分農戶在參與精準扶貧過程中重獲取輕反饋,即只關注獲得滿足自己需求的資源支持,對資源使用情況及結果沒有及時地反饋給幫扶主體,導致幫扶工作成效不顯著。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工作,除了要注重滿足貧困群眾的需求外,還要對最終的解決效果進行科學、全面的考核,為接下來的工作開展提供參考和指導。
作為定點幫扶,駐村幫扶主要通過安排專門人員入駐貧困村進行扶貧工作。對貧困群眾進行常態化的幫扶,是準確把握貧困群眾需求的有效方式。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完善駐村幫扶機制提升對貧困群眾需求把握的精準度。
一是加大駐村工作力度。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大駐村扶貧的參與力度。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承擔定點幫扶任務的單位要盡可能多地派遣專門人員參與駐村工作,對貧困群眾的需求進行充分地調研了解。另一方面,優化駐村工作隊伍結構。除保持由貧困村和定點幫扶單位組成的精準扶貧隊伍外,還要積極吸收社會組織尤其是企業參與駐村工作,通過多主體、多角度地調查分析準確把握貧困群眾的需求。
二是完善駐村工作開展策略。從滿足扶貧需求的視角來看,駐村工作的開展實際上可以分為需求掌握、資源整合和需求滿足三個階段,其中需求掌握和資源整合是滿足貧困群眾需求的關鍵。對于需求掌握,駐村隊員要在常態化入戶調查的基礎上,鼓勵貧困群眾尤其是特別貧困群眾主動反映自己的需求信息,以實現需求掌握“全而準”的目標;對于資源整合,駐村隊員要充分發揮信息傳遞和資源協調作用,將掌握的貧困需求向單位傳達,為單位開展精準扶貧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同時要努力協調各主體的扶貧工作,集中優勢,攻破扶貧難關。
扶貧聯動是整合精準扶貧資源、增強精準扶貧力量的有效方法,也是保障每位貧困群眾的迫切需求能得到有效滿足的重要策略。因此,可以通過強化扶貧聯動機制,確保高效滿足貧困群眾的需求。
一方面,擴充扶貧資源主體。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資源是滿足貧困群眾需求的決定性要素,而貧困群眾迫切需求的差異性要求扶貧主體盡可能多地擴充扶貧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因此,要將那些擁有滿足貧困群眾需求資源的主體引入精準扶貧工作中,增加精準扶貧工作的資源供給。
另一方面,落實主體責任。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不同主體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貧困群眾有將自己的需求反饋給扶貧主體的權利,扶貧主體也有努力滿足貧困群眾迫切需求的責任。為確保扶貧工作落實到位,需借助扶貧制度明晰各主體責任,確保脫貧目標能夠真正實現。對于那些需要多主體協同聯動的工作,可通過領導小組的模式來搭建順暢的協調渠道,避免責任落實過程中的推諉扯皮。
貧困群眾需求的動態變化要求循序漸進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扶貧主體要通過完善扶貧考核反饋機制來增強精準扶貧工作的自我優化能力。
第一,完善以需求滿足情況為主要內容的扶貧考核體系。貧困群眾需求的滿足程度直接影響到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成效。針對當前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重過程輕結果的問題,要適當地在考核指標體系中增加迫切需求滿足情況的指標,以增強扶貧主體對扶貧結果的重視程度。
第二,重視扶貧結果反饋,構建信息傳遞閉環。為確保扶貧決策的科學性,需要強化各參與主體信息反饋的意識,構建包括貧困群眾和扶貧主體在內的精準扶貧結果反饋機制,使貧困群眾及時獲知需求信息的處理情況,為扶貧主體及時掌握貧困群眾需求提供必要支持,為下一步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準確的指導信息。
(作者為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項目“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樂山精準扶貧研究”(項目編號:SC17D00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原婕菲:《精準扶貧的四個難題》,《人民論壇》,2019年第11期。
②尹利民、賴萍萍:《精準扶貧的“供給導向”與“需求導向”——論雙重約束下的精準扶貧地方實踐》,《學習與實踐》,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