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無聲 張永奇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8-147-02
摘 要 在創業管理領域有許多對自然生態現象的借鑒和模仿,構成相應的一些概念、思想、方法。本文所提出的“竹筍效應”和所謂“成竹創業理論”,就是將竹筍和竹子成長現象,與人類創業活動相類比得出的啟示和參考。從竹根孕育竹筍,到竹筍拓展成竹林,蘊含豐富的創業道理和竹子精神。“竹筍”隱喻創業能量積累和快速成長,“成竹”隱喻創業設計和創業實踐的完美成功,“成竹”一詞來自蘇軾“成竹在胸”的典故,但內涵又超出畫竹。竹子成林和創業成功需要豐富的“竹子精神”,包括竹根適應環境的忍耐精神、竹根孕育竹筍的犧牲精神、竹筍待機而動的開拓精神、竹子成林的團隊合作精神等內涵。“成竹創業理論”貫穿創業整體格局的設定、創業環節的掌控,特別是“竹筍效應”,隱喻創業獲得突破,影響創業成敗全局。
關鍵詞 竹筍效應 竹子精神 成竹理論 創業實踐 整體格局
人類具有生物屬性,有與大自然相通的地方,就需要不斷向大自然學習,模仿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造福人類社會。“竹筍效應”和“成竹創業理論”就是這樣一種來自竹筍形成和從竹筍拓展為竹林的仿生創業理論。因這一理論的發現人為羅無聲先生,而將它稱為“羅氏成竹創業理論”,英文簡稱“Luo Bamboo Shoot Theory”。
一、“竹筍效應”及其對創業活動的精神啟示
自然界各種生物都有其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構成千姿百態的生物奇觀。然而有一種生物具有非凡的環境適應能力,高超的智慧,形成了獨特的生長發育方式,卓爾不群,它就是竹筍和它所經歷和影響的整個過程。
竹筍是由竹子根部在地下萌動的胚芽,在經歷了嚴酷的冬天以后,將主要能量聚集于此,孕育出碩壯的竹筍。當春天的陽光雨露來臨,鼓足力量的竹筍就會一飛沖天,完成從竹筍到成竹的嬗變。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竹筍效應”和“成竹”過程。其過程包括:竹子根系的水土能量積蓄——竹筍胚芽的孕育——快速發育成完美竹子——穩固根基擴散成竹林——實現竹林成海等環節。每一環節都體現出竹子的整體精神。“竹子精神”涵蓋沉默潛伏的忍耐精神、待機而發的開拓精神、相互抱團的團隊精神、四季常青的奉獻精神等等。這一過程與人類的創業活動有著天然的擬合性。“成竹創業理論”就是拿竹子成林各個環節與人類的創業活動作隱喻和類比。其中的“竹子精神”是創業者必備的精神寫照。“成竹”一詞來自蘇軾畫竹的典故,意指整個創業活動都要象蘇軾畫竹那樣“成竹在胸”,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圍繞“成竹”布局謀篇。
成竹創業理論是一種完成創業的思想、方法和過程,就是創業活動要像竹子那樣打牢根系基礎,勇于經歷寒冬,默默無聞地積蓄能量,選準竹節孕育竹筍,一旦營商環境具備,就會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實現創業的重大突破。創業的突破也會像竹筍那樣發生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段,都需要防范各種風險,直至根深葉茂,成為強大的經濟集團。它是以竹筍成林和竹子精神為隱喻的仿生學創業思維理論。
竹子青翠、甜美,有節氣、有骨氣,四季常青,成為“歲寒三友”,“園林四君子”。“竹根”界于“草根”和“樹根”之間,草根太柔弱,樹根太漫長。竹子的這些品質和特征,可以隱喻創建高品質企業的追求。
二、成竹創業成長理論所關注的重點
(一)不同創業理論強調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創業理論的稱謂有不同表述,有的是關于創業概念的,如創生企業、拓展事業等;有的關于創業類型的,如連鎖創業、互聯網創業、單一產品創業、單一技藝創業創業等,都有自己的創業模式、思維理念和方法;有的是關于創業管理現象的,如“鲇魚效應”、“ 蛙跳理論”特指創業團隊精神的激發現象,“長尾理論”概括積少成多、以量變促質變的理論;有的是關于創業要素效能的,如天使資金對創業項目的關鍵效能,精英人才的卓越效用;有的是關注創業要素構成的,如“短板效應”和“長板效應”(又名“木桶效應”)強調創業要素的平衡;有的是關于創業模式的,如扶持創業模式、關系創業模式、微商創業模式;有的關于創業機遇的,如所謂“創業風口”概念等等。凡是關乎創業整體命運的任何概念和要素,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大抵都可以冠之以某種創業理論。人們很難用一個概念、思想和原理,概括全部的創業學說理論,這是因為創業涉及的概念、要素、范疇、方法、模式十分廣泛。
(二)成竹創業成長理論的幾個要點
1.成竹創業成長理論把創業的成敗作為創業首要和貫穿始終的命題
商場如戰場,而戰場首要的策略是未料勝先料敗,把成敗作為戰場的首要策略。事實上無論什么行動都存在成敗兩種基本的可能。許多人創業并未這一理念,一味地朝前走或徘徊不前。事實上,創業失敗是創業的常態。失敗是人們厭惡的,但不容回避,更不能諱疾忌醫。失敗因素有許多表現形式,它貫穿在創業過程的任何環節,只有將失敗納入創業戰略的考慮之中,才能遏制失敗,避免失敗,從失敗中找到成功的路子。“成竹”的概念來自竹子郁郁蔥蔥成林的啟發。竹子為什么能夠成功?一定有它的道理。一片竹林很可能就起源于幾條竹根,它能夠成林,甚至成為一望無際的竹海,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許多個環節中只要其中的一個環節失敗,就不能稱之為“成竹”。竹子能夠把握住每一個致勝環節,難道不值得思考嗎?竹子做到“成竹”需要自始至終來自對失敗進行考慮和抗爭。許多企業在不同的階段和環節上先后破產失敗,而竹子卻能夠成功拓展成林。“失敗的企業”與“成功的竹子”相比,竹子更勝一籌。居安要思危,防范于未然,未料勝先料敗,化失敗為成功(敗中取勝,試錯創新)等趨利避害的“成敗思維”,對于大多數創業主體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創業思維。
2.成竹創業成長理論強調創業過程的“戰略機遇期”
萬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但各自的生命周期所經歷的路徑是不同的。創業的起點和背景各不相同,但總是存在一些關鍵環節。對于創業和企業而言,盡快迎接企業的快速成長和黃金時期,非常關鍵。很難想象,一個企業、一類產業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或幾個快速成長時期。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企業的生命也是短暫的。如果人們所創的產業始終是慢性成長的,那么,它的風險就會很大。因為市場經濟總是在波動中發展變化的,而創業經營活動并非孤立存在的,經濟大環境對哪些試圖慢性成長的企業構成嚴重不利影響。以竹子為標桿的創業,就是借鑒竹子在春天時節的快速成長策略,把能量和機會集中在竹筍上,在陽光雨露的春天迅速成長為一棵棵完整的竹子,抓住快速成長的“機遇期”,企業才能更加從容地適應后來的環境,堅定地走向成功成熟。這就是創業的“機會意識”,也是以“竹筍”隱喻創業的主要原因。其他自然生命現象雖然也有自己的策略,但以竹子的這種表現更加值得稱道。
3.成竹創業成長理論注重創業各環節整體格局的設計、營造和保障
與其他創業理論重視單項因素的掌控、發揮不同,“成竹理論”關注創業的全過程和整體格局的掌控。首先是無中生有的創業項目基礎一定要堅實牢靠。竹子之所以有著堅強的生命力,源自竹根對于水土的選擇和適應能力。絕大多數創業失敗在起步階段。主要原因就是基礎薄弱,難以落地生根。創業孵化的著力點應放在打基礎上,而不在于盲目擴張。為了盡快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創業基礎(特別是項目胚胎)一定要象竹根那樣堅不可摧,找準自己最佳的位置,積蓄足夠的資源能量,孕育出壯碩的竹筍胚芽,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空間領地。其次是向周圍橫向蔓延開來,盤根錯節,面對弱者要為之讓路,遇到強者要善于周旋,筑起一道防護墻,或者避而遠之。竹子是堅定的,但不需要是萬能的。這是一種有禮有利有節的策略。再次是創業整體格局各步驟的設定。格局就是“全局”。竹子是否對自身成林有所規劃計劃,不得而知,但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有蘇軾畫竹那樣“成竹在胸”,完成對各步驟鏈條的整體設計,并以實際行動對各個步驟進行加固、維護,胸無成竹者不要創業。一般而言,有完整規劃的創業不一定成功,而沒有規劃的創業注定要失敗。可見,“成竹創業”不僅行動上要有條不紊,步步為營,具有頑強的執行力,而且在理論上對整體格局的設計更要無懈可擊。成竹創業理論就是要胸有成竹地開辟一片成功創業的天地。
三、讓“成竹”創業思維貫穿創業活動的全過程
(一)利用“先天稟賦”打造“后天優勢”
并非所有物種都具備竹子的先天稟賦,也并非所有竹子都具有優良的基因,但成竹理論和竹子精神給人們的啟發和設定的格局路線,適應于不同稟賦條件的創業者,那就是揚長避短,有所損益。當創業者的條件非常優越時,就要鼓足勁頭培育健碩的竹筍,時機一到就可以大展宏圖,一飛沖天;基礎薄弱的創業者應當象竹根那樣,不斷積累養分,打牢根基,等待機會,走好創業的第一步棋,特別是發揮好人的主觀能動性,整合更多的資源,彌補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完成創業的全過程。
(二)抓“天時”機遇,用“地利”資源,創“人和”團隊
整個竹筍效應、成竹理論都離不開天時機遇的捕捉,地利資源的利用,和諧創業環境的營造。沒有天時,就沒有能量的積累,就沒有實現突破的機會,待機而動,要正當其時。竹子需要領地,創業需要合適的環境和足夠的市場空間。而“人和”則表明干事創業的團隊協作精神。竹子具有很強的排異能力,在竹林中很難生長其他物種,但竹子更善于選擇適宜生長的地段,具有與其他和諧共生的品格。創業者要找準自己的目標范圍,減少正面沖突和不必要的內耗。
(三)讓筍竹效應和成竹創業理論造福更多人類
創業影響因素眾多,需要進行整體和細節的設計和堅定的創業實踐。創業的模式有許多,創業的路徑千萬條,但來自自然界的竹子精神可以為創業者提供很好的路徑參考、精神賦能、生存發展之道。竹子是常青的,以小博大的,它在自然界中站穩了腳跟,受到人們的青睞,需要挖掘深刻的竹子精神。在創業領域,不論是個體創業者,還是地區創業管理者,都要從竹子精神那里找到靈感,營造創業的和諧環境,堅忍不拔地走好創業的每一步。因此要大力推廣成竹創業模式,讓竹子精神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