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
摘 要:生態國土建設是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生態文明的具體觀闡述。本文通過論述生態國土建設與生態文明戰略的內在關系,闡明了生態國土建設的重要意義;總結典型重點地區以及城市生態國土建設實踐經驗,提出未來我國生態國土建設的四點考慮;在梳理部門工作實踐基礎上,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態勢,提出新時代生態國土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點工作。
關鍵詞:國土資源;綠色;發展
一、國土自然資源綠色發展的意義
為加快國土礦產資源轉型和綠色發展,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函通知,各地要按照政策引導、地方主體,一區一案、突出特色,創新驅動、示范引領的原則,擇優開展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實現到 2020 年在全國創建 50 個以上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目標。各級人民政府要發揮主體作用,將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打造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應用的展示區、礦山環境保護與礦地和諧的模范區、礦產資源管理創新的先行區,引領帶動礦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傳遞著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國土資源是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能量來源和構成要素,國土資源工作在綠色發展中肩負著重要職責。觸摸發展新脈動,國土資源部門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認識在升溫,制度在構建,行動在加快,變革在不斷孕育。
二、國土資源綠色發展的推進
總體來說,我國生態國土的科學研究,慢于實踐發展。新中國成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生態國土建設多側重于生態環境的營建,如“三北防護林”“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21 世紀以來,針對存在的資源環境問題,在宏觀層面上,傾向于自然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與生態廊道的建設等,同時,注重頂層設計與生態國土制度的建設;微觀層面上,則以人居環境營造、品質社區打造為主要內容,主要表現為城市更新與棕地改造利用等。
綠色發展,全世界都在探索,沒有現成經驗可循,這無疑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緊張,煤炭、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長期以來,外延擴張的發展方式,粗放浪費的資源利用方式,加劇了環境約束,成為制約發展質量提升的瓶頸。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還有1億左右的貧困人口需要通過發展來走出困境,發展的腳步不能停歇。
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規劃要先行。“因為規劃連接著過去和未來,定位著坐標和方向,對布局、結構、功能發揮著引領作用,規劃要引領未來的發展。”國土資源部規劃司負責人這樣看。
2017年年初印發實施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以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和底線,進一步嚴守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紅線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構建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對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保障體系建設作出總體部署和統籌安排,描繪了2030年我國美麗國土的主要目標和基本格局,即建設安全、和諧、開放、協調、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的美麗國土,標志著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性進展。
三、經驗和教訓
從已有實踐基礎看,生態國土是集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于一體,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多維要素,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影響持久性等特點。根據經濟學、生態學和規劃學等基本理論與發展實踐,未來我國生態國土建設應重點處理以下 4 個方面的問題。
1.生態國土建設的本質是提升國土發展的生態功能與質量,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與歷史文化的可持續性,更是對以前國土開發建設過程中“非生態化”不可持續性的一種修正。
2.生態國土建設是一個“點 - 線 - 面 - 網”兼顧的空間體系。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內在聯系決定了國土空間不是孤立體,是存在不同范圍和層次的影響區,是與周邊區域有著廣泛而深刻聯系的。因此,在規劃及工程建設方面,應該要高度注重規劃區對區域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管理方面,各類考評指標不應僅止步于規劃區范圍,要做到既包括腹地核心區,也包含外圍輻射區。
3.國土空間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是具有內在發展規律的,要正視中國現階段的總體發展特征,我國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態國土建設必須要顧及這一國情。生態國土建設不僅追求先進性,積極探索技術與制度創新,而且要注重區域的引領與示范作用,不能因投資、技術與政策的“高門檻”,而失去區域性的示范功能。
多年來,國土資源部不斷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機制。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實行嚴格保護。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激勵和約束機制,調整結構,盤活存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完善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等國家標準,并不斷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制度。讓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要借助市場的充分競爭來確定價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國家的資源,同時也能夠更好的保證這些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便是題中應有之義。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全面建立覆蓋各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有償出讓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嚴禁無償或低價出讓。
四、結語
“綠色國土”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概念定義、機制途徑、構成間的耦合互動等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化。本研究雖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量化評價方案,但未對如何系統建設“綠色國土”、如何實現內部良性互動等進行探討,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高麗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J]. 求是,13(24): 3-11.
[2] 孫紹騁 . 努力開創生態國土建設新境界 [J]. 中國土地,17,(12): 4-7.
[3] 魏鐵軍,馬永歡 . 生態文明旗幟下的海綿國土建設 [J]. 中國學院院刊 , 2016, 31(11): 1253-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