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徒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排污許可管理方案體系的可行性展開分析工作,同時也介紹如何有效調整排污許可管理方案體系和排放標準的修訂、加強針對部分小型排放口以及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監測途徑等方面,從而提出關于排污許可證的優化管理的意見,以供借鑒。
關鍵詞:固定源;排污許可證;制度框架;排放標準
一、固定源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框架
1.管理對象。從宏觀的角度出發,目前針對排污許可證的管理應當建立在政策目標、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具體效益來展開界定工作。排污許可管理是一項具有局限性的管理項目,在管理對象的實際經濟實力、技術水平以及管理質量等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被管理的對象需要具備一定固定源的規模。本文段所介紹的固定源不單單只針對使用相同名稱的排污單位,同時也并非直接將所有的煙囪都劃分到同一個固定源中, 首先,從目前空氣質量的實際影響站在科學與法律法規相互協同發展的角度而言,可將固定源劃分為依法執行排污許可管理的單位,由相同的法人代表所有,遵守由統一管理的產排污單元的組織,以及獨立固定源或者是周邊區域 在同界定的范圍全部空氣污染物的有組織與無組織之間的排放源。
2.管理單位和職責的劃分。在通常的情況下,法律法規的執行要通過建立專業的執行單位以及針對性的管理方案體系,同時還要明確各個不同執行單位具體的管理職責。排污許可證管理需要清晰劃分政府單位以及不同管理單位的實際作用與管理責任內容,不同單位之間的職責劃分要綜合考慮國家統一單位或部分城市當地政府所組織的機構的實施途徑,以及群眾和民間組織的參與情況等方面的問題。根據一些國際上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在針對固定源的管理上制定出平行責任的手段,該國家會直接授權權威的環境保護單位在法律上、政策上的不同管理標準以及明確該單位主要的工作職責內容,然后經由該省單位或當地政府的正式確認之后才能為其頒發排污許可證。目前從我國當前關于環境管理的方案措施出發,同時有機結合現有的研究表明,可通過將固定源排污許可證劃分到國家固定源排污許可證的管理體系中,然后由國家環保部門進行審核,為省級或當地政府環保單位發放該許可證,然后進行日常、統一的管理。
3.固定源排污許可證的核心內容。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關于固定源的排放許可的具體內容是排污許可證的關鍵環節。對于目前排放許可內容中,排放的限值與對應的監測工作、留檔與結果的要求是重點的執行對象,同時也是當前在固定源中務必達到的標準之一。另一方面, 排污許可證里面的載人內容還要涵蓋和排污工作存在關系的生產設備、污染治理配置設備的實際內容、對應排污口的設置 與標識條件等方面的內容。排放限值的核心方向主要在于明確當前關于污染物排放的“內部化” 劃分,來實現針對空氣里污染物的固定源的有效治理與責任的劃分,預防部分生產單位為了謀取個人的經濟效益而對排放工作的忽視而產生大規模的經濟損失。根據上文國際上某一發達國家在針對固定源的排放標準上往往都是側重于技術的控制以及對污染物具體的排放量、濃度、速度等方面做出明確的法律約束,除此之外,還有針對生產整個流程進行控制,包括生產的原料、處置等不同問題也有不同的局限條件。
二、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基于法律的監測方案設計與執行分析。目前通過監測、留檔與報告設置要求也是當前排污許可證中重要的 “許可內容”之一,作為排放標準以及所有不同管理條款能夠實現高效執行的重要載體,在整個排污許可管理工作的流程中,設置固定源開發與提交監測方案- -管理單位復核- -監測方案納進排污許可體系中- -按照方案監測- -信息處理- -排污許可證守法結論- -管理單位標準監測與專業的評估內容的系統化監測步驟,能夠有效降固定源的守法監測實現更加靈活的可操作性效果,而且監測的所得數據也更加規范。
2.固定源對產排污過程的管理能力分析。通過擴展固定源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實現整個生產線中控制系統的統一管理,同時遵守IS014001的條款要求,將我國目前關于環境管理的具體方案機制落實到每一個企業的排放管理之中,通過設置相同的生產車間以及統一的班組還禮促進環境管理方案能夠有效落實到企業各個層面的生產過程管理中,而此時的固定源已經能夠具備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的實力。 將某一水泥廠作為案例分析,在設置有環保專職部門以及生產過程的管理小組來實現生產與污染同時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防治目的。在具備專職環保控制部門與負責CEMS、監測報告等綜合流程來完成環保單位的具體要求,另外, 企業還需要做好排污申報、生產總量減排參數的采集與總結、環境總結信息、填報、排污收費等細節的工作內容。這些細節可以直接納入排污許可證的管理中,實現“一證式”的新型管理。
三、結論與意見
1.根據當前階段的法律框架,促進關于固定源排污許可管理的細節條款以及其他部分的配套法規與政策,建議加快起開發并頒發《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方案,融合環評、排污收費等環境的環境管理制度,另外適當調整進排污許可管理措施的細節管理機制。逐步開發《固定源環保工程師資質認定與培訓途徑》與《排污許可證收費途徑》的相關條例,滿足相關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經濟保障與人力資源。除此之外,要及時起草許可證的申報實務流程、監測方案的設計、信息處理以及上報系統的規范操作指南、許可證開發方的編制指南、合法的評估方案的開發以及報告等,確保相關的政策方案能夠在規范的執法氛圍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2.目前所掌握的排放標準已經無法滿足排污許可證在管理上的需要,針對這種問題可通過系統性修訂。從排污許可證管理的實施流程開始,掌握固定源的詳細排放信息,從科學的角度上出發,按照程序的要求重新調整不同行業的排放要求。
3.針對較大規模的固定源在目前階段的管理水平是否能夠達到排污許可證管理的條件,可通過綜合分析固定源的實際規模,逐步實施。在出臺《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相關政策之前,要區分不同行業、規模、生產過程的工藝,根據這些實際情況選擇較大規模的固定源進行試點工作,然后按照試點的實際情況,為后續需要開發的導則提供數據、管理等根據。在頒發《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之后,則由當地的環保部門設置閾值,然后按照不同的批次所需要執行排污許可管理的 固定源信息進行通報。
四、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能夠有效避免以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均出臺了環境保護法來應對環境污染的問題,針對空氣中的固定源,目前大部分國家都是通過出臺排污許可證來細分關于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根據明確的受控措施確保固定源中的所有受控產排污單位均能夠在一種系統性的管理下,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中的條款內容,在增強執法能力的同時,也推動了固定源在法律上的管理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勁.環境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22.
[2]方世榮.行政許可的涵義、性質及公正性問題[J].法律科學, 1998(2):29.33.
[3] 羅文燕.行政許可制度之法理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8(3):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