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堂
摘 要:為了研究環保問題與水土流失相關治理現狀。通過本人多年工作經驗,在預定研究區內展開探討。就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效益展開相關研究。為同行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效益
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已經延伸至荒漠以及黃土高原等地的土壤治理。土壤的荒漠化會嚴重影響本區域甚至一定范圍內的生態平衡。在陜北黃土高原地區,黃河中游所攜帶的粗粒徑泥沙的下游河道淤阻的關鍵性因素之一,而不斷的淤積物堆積會導致河床抬升威脅河岸一定范圍內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問題。而同樣處于關鍵因素的土壤水土流失問題更是誘發耕地銳減以及農業經濟性等相關發展障礙的關鍵。如何建立系統性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方案,在生態效益長效型檢測下取得不同觀點多學科交叉的價值觀與方法論是確保水土保持科學發展和進步的關鍵?;诖?,本文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以理論結合實際的工作方針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為同行提供建設性意見。
一、黃土高塬溝壑區區域特征及水土流失特點
在麟游縣三北防護林工程黃土高原綜合治理項目中,以黃土高塬溝壑區地形地貌現狀現得出代表性的區域水土流失概況性特點。根據當前最新數據顯示可以得出:麟游縣在常規環境影響下已經呈現較為明顯的水土流失嚴重性。而具現場取樣觀察可以看出其溝谷泥沙為主要水土流失源頭。根據測算該種類型產沙總量的83.3%為全流域主要貢獻。而相關的徑流主要來自于塬面,為全流域產水總量比重的66.4%。進一步分析得出塬面徑流的主要來源,其中由于村莊道路的修建和運營為關鍵供給(塬面徑流主要來自于村莊道路,村莊道路面積僅占流域面積的3%左右,而徑流量卻占塬面總量的81%,其徑流模數約為8.5萬m3/km2)。根據相關經驗分析,在水土流失形式方面,研究所在地黃土高塬溝壑區主要表現為多種水土流失形式共存的現狀?;咎卣鞲艣r為。塬面:濺蝕、面蝕、細溝侵蝕或局部沖溝侵蝕,地表徑流通過農田低凹的集流槽匯集,進入道路和胡同后匯集流入溝頭,徑流下溝后,造成溝頭前進,溝岸擴張,溝床下切,蠶食塬面;溝坡:侵蝕形式主要是面蝕和溝蝕,徑流一般集聚為小股流分散下溝,侵蝕程度較輕;溝谷: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是侵蝕最劇烈的部位,侵蝕形式主要以水力誘發的溝坡重力侵蝕為主,包括立崖坍塌、滑塌、陷穴、紅土瀉溜、溝床下切以及溝頭溯源侵蝕等。
二、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1.基于“三道防線”的綜合治理方針
在歷史原因與當前工藝治理手段限制下三道防線主要為:(1)塬面防護線。由于地形地貌和建設方式影響,較小坡度的塬面顯現出平坦而修長的特征,就在該種情況下徑流會被環境影響所產生。在相關治理工作開展時需要考慮農作和攔蓄徑流的便捷性,所以后續進行較為科學的道路布設并配合相關的防護林以及農田防護林網的部署能保證塬面水平梯田配套修筑澇池、水窖、溝頭的可行性,達到自然與人工防護共存的特點。根據當前治理現狀,麟游縣已經形成以水平梯田為主體,田、林、路、攔蓄工程相配套的塬面防護體系。(2)溝坡防護線。溝坡相對其他設施地形地貌較為復雜,特別是其坡度較大、地形異常之陡。能在多重情況下進行溜、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情況,形成泥沙淤積源。所以運用生態治理進行相關植物的種植是治理措施的關鍵。在研究區栽植地埂經濟林,坡面以刺槐、油松、側柏生態林為主,退耕地種植核桃經濟林已經初顯成效。(3)溝谷防護線。沖溝是徑流和泥沙的堆積區和輸移區。治理措施突出了溝床下切溝、攔蓄徑流和泥沙的目的。具體措施包括:鋪設坡脊、建設喬灌固溝林、建設土壤和劉古方集團、種植溝防護林、形成以溝防護林和溝防護林為主體的溝防護體系。以上三種保護體系從不同的地貌部位進行劃分,目的是形成從高原保護、邊坡防護、溝底連續分層固定的綜合治理體系。
2.基于“四個生態經濟帶”的綜合治理方針
該模式將“三道防線”的純粹治理模式與“因地制宜、防患增效、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水土保持模式相結合,合理開發利用土地,提高經濟效益,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生態環境的煩惱。以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強調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此外,本文還探討了如何將水土保持總體規劃與普通民眾的具體實施相結合,通過建立小型生態單元,達到總體規劃的要求。綜合治理的目的是通過多層次、多功能的單項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設來實現。該模型提出了“建設小生態單元”的基本概念,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了防治體系中的“三道防線”。認為應建立以造林為主體的表面控制系統、溝坡控制系統和以塘壩、古方、溝林為主體的溝道控制系統。
3.基于徑流調控利用的多元綜合治理方針
該模型以高原徑流泥沙調控利用為基礎,以溝壑區徑流泥沙調控為支撐,以溝壑區坡面徑流泥沙調控為補充。模型如下。高地面:建設集水溝和緩坡用地,在低洼地形成水平梯田,建設庭院水窖、沼氣池等生態經濟系統,結合新農村建設,努力集中連片民居;建設砂石化村公路并通過公路防護林,結合胡同公路改道,封閉胡同;在高原地表封堵低地、廢棄機井、地下堆場,以河胡同復墾地為徑流庫區。在道路兩側的低洼角落修建澇塘,在水溝的頂部修建澇塘和水溝。通過人工集水渠道的改變,在高原地表形成徑流蓄積區,防止地表徑流落入溝頭溝槽。溝壑區坡面:利用徑流林業技術建設集水區造林和集水區植草工程。渠道:在溝底設置淤泥壩、塘壩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重點溝道治理工程。在紅土水閘的滑面上種植灌木林,在陡坡滑面上種植混交林和灌木林,建設防護林和護岸林。山谷河流:麟游縣土地生產力較高,主要發揮土地生產力的作用。移動式低水頭管灌或噴灌設備用于灌溉經濟作物。
三、結語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是水土保持思想、方法和治理技術體系相結合的“規范模式”。區域綜合水土流失治理的范式應是在分析區域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發展目標和要求,建立綜合水土流失治理體系。然而,這種范式是與時俱進的,在不同的時期會產生不同的范式。
參考文獻:
[1]郭嘉, 張絨君, 王剛, et al. 甘肅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效益分析[J]. 中國水土保持, 2014(11):21-23.
[2]張絨君, 郭嘉, 于艷麗, et al. 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調水保土效益研究[J]. 人民黃河, 2015, 37(4):98-101.
[3]范繼東. 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小流域生態建設綜合效益分析[J]. 現代農業科技, 2010(1):299-300.
[4]吳堅. 水土保持對區域農村發展的影響評價[D]. 北京林業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