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通江縣實施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與管理進行了介紹,對選聘與有效的管理提出應對措施,達到了生態脫貧一批的目的。希望本文能夠為生態脫貧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與管理
通江縣地處米倉山南麓、大巴山深處,屬于革命老區、秦巴山區、貧困地區 “三區”疊加的特殊位置,轄區面積4116平方公里,轄49個鄉鎮、524個行政村、 44個社區和居委會,8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9萬,建檔立卡貧困村15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3126戶112759人。全縣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400余萬畝,林木蓄積201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5%。2016年以來,縣林業局在各鄉鎮各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按照上級主管部門關于實施林業生態扶貧的決策部署,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縣情林情,不斷探索創新,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縣建、 鄉管、村用”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鄉鎮的生態護林員聘管機制,通過實施生態護林員惠民工程,為通江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如期同步邁入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基本情況
1.指標。按照分配到縣的生態護林員指標,積極協調財政、扶貧部分參與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戶數及收入和集體公益林、用材林、天然林、退耕還生態林等林地面積數據及資源分布情況進行了核查認證,并根據以上“雙因子”按照一定的占比形成指標分配方式,將生態護林員指標直接下達到貧困人口數多、貧困程度深的鄉鎮和全縣林地資源豐富的區域。按照人均管護面積不低于500畝和不超過4000畝的原則,在全縣331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1204名。
2.選聘。按照“對象精準、自愿申請、公開公示、擇優聘用”的原則,相繼發布了《通江縣生態護林員選聘公告》,制定了《通江縣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實施方案》等文件,對生態護林員選聘程序、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范。
(1)嚴把政策宣傳。通過電視臺、政府門戶網站、張貼公告和鄉鎮林業員面對面入戶宣傳等形式,廣泛宣傳生態護林員選聘資格條件、補助標準、管理辦法等內容,讓全縣群眾知曉生態護林員的相關政策,切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嚴把選聘程序。按照“公告、申報、審核、考察、評定、公示、聘用”的工作流程,在發布選聘公告后,由貧困戶自愿提出申請,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申請資料和選聘條件,對申請資料進行初審,對人員進行考察和評定,研究確定擬聘用生態護林員并公告公示。
(3)嚴把資格審查。根據各鄉鎮擬聘人員,采取派出人員、抽取鄉鎮“雙隨機”和鄉鎮、村社、選聘人員“三抽查”原則,逐一審核各鄉鎮擬聘人員,審定結果報縣人民政府審定后,由鄉鎮人民政府與其簽訂《通江縣生態護林員管護協議》。生態護林員實行“縣建、鄉管、村用”的管理機制。
3.管理。為加強生態護林員管理工作,縣林業、財政、扶貧部門聯合制定了《通江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管理辦法》。
(1)規范層級管理。林業、財政、扶貧部門成立協調小組,共同組織指導鄉 (鎮)政府開展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并對選聘工作負總責。同時明確部門和鄉鎮職責,做到分工負責,其中林業部門負責生態護林員選聘和管理工作,財政部門負責補助資金撥付和管理工作,扶貧部門負責貧困人口資料和身份審核工作,鄉鎮負責人員選聘、工作考核、資金發放,形成比較完備的生態護林員聘管機制。
(2)規范業務標準。生態護林員巡護包括森林防火、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及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內容,每月出勤天數不少于22天,當日必須書寫好巡山日志,使護林員每天的工作有記錄、有痕跡。
(3)規范資金管理。對生態護林員工作采取村級每月自查、鄉鎮每月核查、縣級每季督查的方式,檢查結果逐次記錄和逐月統計,并作為發放管護補助、年終考核和續聘的重要依據。同時,實行工資月結與年終考核獎勵相結合的方式,由鄉鎮財政所通過“一卡通”直接兌現到人,避免補助資金在鄉鎮截留、挪用和打折扣兌現,保障生態護林員利益。
二、存在的問題
1.巡護日記書寫不規范。選聘的生態護林員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文化水平較低,書寫的巡護日記不規范。
2.業務指導不到位。鄉鎮對生態護林員的日常業務指導與培訓沒有真正落地,生態護林員在日常的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資源保護等工作中相關知識缺乏。
3.鄉鎮管理不到位。生態護林員分布在鄉鎮邊遠農村,日常管理與考核時個別鄉鎮未真正落實到位,督查抽查力度不夠,考核走過場,對不履職盡責、外出務工的生態護林員更換不及時,導致村民上訪、信訪。
4.資金兌現不及時。隨著國家生態扶貧政策的力度加大,更需要一支業務能力較強、崗位固定工作人員。目前,通江沒有基層林業工作站,部分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林業崗位人員存在多崗使用,導致業務工作量大,不能按月兌現生態護林員資金。
三、應對措施
1.納入全縣年度考目標??h人民政府將此項工作納入鄉鎮的年度考核目標,層層落實主體責任,確保該項惠民政策的實施不走樣、不變調。
2.層級培訓。實行縣級管理部門對鄉鎮林業崗位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鄉鎮實行轄區負責制,對管理的護林員進行業務培訓工作。
3.督查抽查。按照選聘實施方案要求,進行不定期督查督辦工作,對查出問題進行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到位、不徹底的鄉鎮納入全縣“中梗阻”進行專項整改。
4.定崗定責定人員。完善鄉鎮林業崗位工作人員的配備,落實專人專崗負責林業業務工作,加強愛崗敬業的教育,豐富培訓內容,加強科技興林的步伐。
四、取得成效
生態護林員既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條新路子,也是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的一條好路子。實施生態護林員工程是一項惠及通江縣貧困戶的民生工程,是全縣生態扶貧和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近兩年來,通江縣共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774 名,帶動了5322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其中810余戶貧困戶利用勞務補助種植核桃、 青花椒、青脆李1.74萬畝,養殖山羊、黃牛等小家禽10萬余只,通過護林員勞務補助和發展林下經濟疊加收入模式,貧困戶人均增收達3000余元,助推了2341名貧困人口實現精準脫貧。同時,全縣1204名生態護林員全部上崗,健全了管護隊伍,充實了管護力量,全縣321.6萬余畝森林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真正實現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
作者簡介:程均(1975-05-12)男,漢族,四川巴中人,大專,林業工程師,從事林場辦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