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宋慧菊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減少化肥、農藥為食品、人體、生態造成的破壞迫在眉睫,通過物理防治、生物控制、生態治理、農林防治等綜合性綠色植保技術的開展,有效控制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用法用量,保障農業產品的綠色健康,推動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生產; 綠色生態; 植保技術
一、現代農業發展中綠色植保技術的重要性
1.促進綠色發展理念。一直以來,我國堅持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理念,綠色植保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從思想層面轉變了農業產品生產者的思想與理念,從實際生活來看,我國綠色植保技術人員的素質相對較低,很多時候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阻礙了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綠色植保技術的推動與發展要求植保人員對種植技術進行系統的學習,從種植與養護的基礎層面提高農業產品的高質量,促進我國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理念。
2.保障食品安全。綠色植保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新興技術,主要通過科學的農業產品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綜合性的治理能夠減少化肥與農藥的用量,盡量減少農業產品中的藥物殘留,使得農業產品符合國家的生產標準,保障食品安全也是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
3.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受到市場競爭的影響,商家為了利用農業產品謀取較高的利益,采用膨大素、生長劑、色素等使得農業產品的外形更加鮮艷好看,但該類化學物質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還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且影響著整個農業產品市場的風氣,綠色植保技術的引入能夠從消費者心理、農業產品生產者的種植技術等根本層面解決該類問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4.減少環境污染。傳統的農業產品種植過程中農藥、化肥使用過度,造成對土壤的嚴重污染或過度消耗,使得大片的土地成為荒地,無法繼續種植植物,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利用嚴重不合理。現代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減少了農藥、化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效減少環境污染。
二、現代農業發展中綠色植保技術的有效措施
1.綜合防治方案設計。綠色植保技術在實施過程中要求不能使用含有高毒、高毒殘留的農藥,在植保理念上重視生態環境、人類、動物、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安全,由此現階段農業發展應當設計綜合性較強的防治技術,改變傳統以化學防治為主要農產品病蟲害防治的手段,建立科學的農業病蟲害防治。應加強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措施的合理設計應用。例如玉米的病蟲害防治中,物理防治過程中利用趨光板、電網、捕蠅燈等設備對夜晚田間的飛蛾類害蟲進行捕捉,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夜晚害蟲對玉米的破壞。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害蟲的天敵效應、生理特征等,在田間釋放害蟲天敵對害蟲進行捕殺,或是釋放性信息素是雄蟲難以找到雌蟲,無法交尾。化學防治在玉米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具有針對性強、效率性高等特點,但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綠色植保技術理念。另外,合理的耕地、種植、管理等農業手段也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有效手段。從玉米的病蟲害防治過程可以看出,合理的設計應用各項防治措施,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按照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種植,能夠有效減少化學防治,控制化學藥劑與化肥的使用量,較少農業產品中的藥物殘留。根據不同的農產品,需要將農業科學種植技術與農民的種植經驗相結合,保障農產品綜合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2.建立病蟲害檢測系統。農產品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綠色植保技術的開展應當建立全面性的農作物病蟲害檢測系統,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確保檢測系統的合理性。一方面,農作物的多樣性決定了病蟲害的多樣性,綠色植保技術建立的病蟲害檢測系統,應當確保其在多種農作物種植下的有效參考意義,考慮不同農作物遭遇病蟲害的時間段、種類、具體防治技術等,根據科學的研究與農作物種植者的種植經驗進行整合,最終形成全面性、系統性、多元化的病蟲害檢測系統。另一方面,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預判,農作物的病蟲害預測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細微的過程,不同病蟲害在農作物的表現上相類似,容易出現預判失誤的現象,造成不必要的病蟲害防治處理。病蟲害檢測系統的應用要求農民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進行簡單的記錄,并與系統進行對比,精準的判斷農作物的病蟲害。
3.加強新型技術研發。現階段各項事業的開展離不開創新的推動力,創新型人才在各項科學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大對農業生產與綠色植保技術的研發,貫徹落實綠色農業種植理念,研發更多有利于綠色植保技術開展的新型技術。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的研發是一個需要堅持的長期發展過程,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員加大研究力度,對農作物進行具體的觀察與檢測,設計應用各種培育手段提高品種培育的高效率。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對培育品種的檢測,在農業種植區域開辟新品種的種植培育專區,對新品種進行種植觀摩研究,完善抗性品種的不足。
農作物種植新型技術的研發,可以從農作物種植的各個層面進行技術創新,如種植技術層面、病蟲害防治方面、農業技術等層面,進行科學的農作物養殖技術的設計與管理,推動綠色植保技術的實施,維持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4.加強農業培訓。現代農業發展中綠色植保技術的普及范圍較小,應當加大宣傳力度,各個農作物種植部門與農戶進行培訓工作,全面提升農作物種植的質量安全,提高我國食品的安全性。首先,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形式提高綠色植保技術的普及度,通過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向人們保障綠色植保技術應用的必要性、有效性與專業性,提高人們的綠色種植農作物的意識。利用網絡媒體提高綠色植保技術的宣傳范圍,將該項技術精準的傳送到農作物種植的機構與農戶手中,提高技術宣傳的精準性。其次,相關部門應當組織農業培訓,對農戶、農業機構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為農戶講解化肥與農藥對生態環境與人體的危害、各項農業種植技術的應用、病蟲害防治的專業化手段等知識,提高農戶的專業種植技術水平,促進農戶綠色種植水平的不斷提高。最后,政府或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戶綠色植保技術應用的管理,督促農戶落實綠色植保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具體應用,派遣專家步入農戶家中對農作物種植進行現場考察與講解,嚴格貫徹落實綠色植保技術中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強調農作物的質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
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為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中綠色植保技術的發展,應當提高政府部門對該項技術的重視程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當積極推動該項技術的發展,組織建立專業的綠色植保技術研究人員的隊伍,對當地的農作物種植提出建設的方案,對當地的農戶與機構進行專業化的指導。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加大投資力度,幫助農戶引進新型的設備與技術,在技術層面進行革新,推動農業的綠色化發展。
三、結語
現代農業發展中綠色植保技術具有促進綠色發展理念、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減少環境污染等重要性,通過綜合防治方案設計、建立病蟲害檢測系統、加強新型技術研發、加強農業培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有效措施,保障人們食品安全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推動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富敏.綠色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8,(24)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