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摘 要:黃山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濕地保護對黃山市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黃山市濕地資源的現狀、特點,剖析了存在的問題,并對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濕地資源;保護現狀;建議
黨的十九大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指明了新時代濕地工作方向。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體顯著的環境功能和效益,被譽為“鳥的樂園”和“物種基因庫”,并因其重要的生態功能而被稱為“自然之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建設、地類調整、農田土地整治等,濕地面積逐步減少,退化的趨勢明顯,保護與管理好黃山市的濕地迫在眉睫,任重道遠。
一、濕地資源保護現狀
1.濕地資源現狀。黃山市位于安徽省南端,全市土地總面積98.0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9%,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均居安徽省第一。根據安徽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安徽濕地包括4 類,黃山市濕地僅2類,即河流濕地、人工濕地,濕地面積22119.67公頃(不包括水稻田),僅占全市國土面積2.26%,占安徽省濕地總面積的2.12%,但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是長三角和安徽省重要生態功能區。濕地脊椎動物335種、濕地維管束植物637種,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保護物種多。
2.濕地保護管理現狀
(1)濕地生態保護與建設。2010-2019年10年間人工造林3.8萬公頃,退耕還林工程2萬公頃,封山育林5.2萬公頃,現有林培育2.33萬公頃,森林撫育6萬公頃,退化林修復1.67萬公頃, 從源頭上加強了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確保了流域的生態平衡。
(2)濕地生態恢復與利用。新安江、模江和正在建設的月潭水庫等大型綜合水利工程建設,凸顯了黃山市防洪減災和水資源配置取得重大進展;農村飲水工程,病險水庫加固、清淤擴容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績。
(3)加強濕地保護制度建設。黃山市對濕地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建立黃山市濕地保護機構,注重對新安江、太平湖等濕地資源變化監測與檔案建設。黃山市太平湖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和休寧橫江濕地(國家濕地公園)列入安徽省重要濕地名錄,其中太平湖濕地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我市明確了濕地保護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相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樹立綠色化的發展理念。
二、濕地資源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主要問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了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基建和城鎮建設、水利工程的修建排水,采礦等隨意侵占濕地,導致濕地水文發生變化,濕地萎縮甚至消失;城鎮化推進,農村旱廁改水廁,進入水體的生活污水增多,加之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化學農藥的使用,給濕地水體帶來一定污染,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平衡;季節性的特大暴雨形成泥沙,使河床抬高,河流的蓄水能力下降、濕地面積不斷減少,濕地功能衰退等等。
2.成因分析。濕地資源調查和監測體系不完善,對生物多樣性的系統分析和動態分析不足;濕地的無序開發,過度利用導致生態功能下降;濕地的管理基本處于人為主導,隨意性較強;公眾濕地保護意識淡薄,濕地保護資金不足。
三、濕地資源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1.要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濕地保護意識。濕地的保護對實現生態平衡和維護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黃山市各級部門要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借助各種渠道,加大對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加強廣大民眾及各行各業對濕地的保護意識,為建立良好的濕地保護氛圍奠定基礎。
2.構建濕地資源監測系統。一是對濕地區域的環境狀況和資源進行信息調查和收集,并對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加強對濕地了解和控制;二是建立濕地自然環境資源檔案,便于及時對濕地的動態變化進行監測;三是對稀有動植物展開調查、監測、研究和評估工作,為進行稀有植物和動物保護措施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四是加強對稀有物種的重點研究,掌握對環境變化敏感指示生物的種群數量和地理分布等信息,并對這一類的物種加以利用,為進行濕地保護和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3.持續推進工程治理。組織實施好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加大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力度,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生態修復等措施,優化提升森林質量和森林生態系統的防護能力,減少水土流失。通過農藥集中本著等措施,逐步提高生物農藥的使用比例,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除草劑用量,控制面源污染,繼續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做到垃圾清運、集中處理、無死角,開展生物多樣性和鳥類棲息地的保護,禁止狩獵,禁止捕殺候鳥,打造鳥類安全通道。
4.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規章制度。嚴格執行《濕地保護管理規定》、《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在濕地保護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執法人隊伍建設,開展執法能力培訓,提升執行力。要將濕地保護歸入當地黨委、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嚴格按規劃落實。在濕地利用上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嚴格控制開發利用規??茖W編制濕地生態旅游規劃。堅持“誰污染,誰治理” 的原則,建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部門聯運機制,形成合力。要將濕地保護歸入“林長制”的統一考核和管理對策,對保護不力造成重大損失的要追究責任。
5.加大資金科技投入。濕地保護工作需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科學技術保障服務,在現有經費的基礎上,還應從政府投資、生態補償機制、社會籌資、國外資金、科研機構合作等方面著手,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四、結語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深入人心,濕地作為我國的重要資源,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提高對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做好對濕地的調查工作,加強對濕地狀況的了解,找出濕地開發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根據調查的信息,制定合理的濕地保護管理優化措施,從人力、物力、財力和制度等方面入手,優化對濕地的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1]陸喜云.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探討[J].南方農業,2017,(8):113-114.
[2]趙麗園.濕地保護管理和利用現狀及其建議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1):280.
[3]中國濕地資源與管理現狀研究初探[J]. 劉洪超,王瑗,姚艷玲,徐海巖. ?東北水利水電.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