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娥
摘 要:隨著規模化養殖帶來的經濟效益日益提升,疾病帶來的風險也逐漸顯現出來。其中,腹瀉性疾病作為一種有著較高死亡率的常見病給養殖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基于此,本文針對造成豬常見腹瀉性疾病的病因作出分析,并給出對應的防治措施,希望對養殖戶的養殖有所助益。
關鍵詞:腹瀉性疾病;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寄生蟲;飼養
在目前的規模化養豬生產中,腹瀉性疾病作為危害最大的風險因素之一,造成了豬只極高的死亡率。在養殖過程中,因為能夠導致腹瀉的因素較多,且多種病因混合存在致使臨床上確診困難,而且養殖戶對豬只腹瀉性疾病在認識上也存在一些誤區,所以常常出現不能及時就診,誤診等現象,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一、引起豬常見腹瀉性疾病的原因
豬只常見的腹瀉性疾病病因主要包括疾病因素和飼養管理因素。疾病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細菌侵襲和寄生蟲。
1.疾病因素
(1)病毒感染。豬傳染性腸胃炎、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病以及腺病毒感染是較為常見的豬病毒性腹瀉,其主要特點是季節性發病、發病急、發病率高、傳播速度快且傳播范圍廣。其作用機理是病毒經由口鼻感染后,直接進入小腸,并在小腸和結腸絨毛皮細胞漿中復制病毒,使得病毒擴散,對細胞造成損害,致使腸道功能退化,小腸粘膜堿性磷酸酶含量下降,從而導致腸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下降,進而引起腹瀉,嚴重可造成脫水,致死。例如豬傳染性腸胃炎,就是一種典型的由病毒引起的一種豬的急性、高度接觸性、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豬空腸、十二指腸和回腸。常發病于寒冷季節,并可迅速在當地各個年齡的豬只中傳播,感染率高達90%-100%。
(2)細菌侵襲。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仔豬副傷寒、C型魏氏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仔豬紅痢,空腸彎曲菌病等都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豬只腹瀉。其對仔豬的危害最為嚴重,可直接造成仔豬成群死亡。最為典型的就是由仔豬黃痢(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和仔豬白痢(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引起的細菌性仔豬腹瀉。其中仔豬黃痢是初生仔豬常發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高度致死、劇烈水泄、迅速死亡的疾病。新生仔豬24小時內最易染病且常常是整窩發病,窩內發病率高達90%,死亡率高達90%。且引起乳豬黃痢病的大腸桿菌抗原結構比較復雜,菌株多能形成腸毒素,菌群較多,易產生耐藥性以及各地差異,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寄生蟲。能夠引起豬腹瀉的寄生蟲多為寄生在豬腸胃道內的線蟲,主要包括鞭蟲病、球蟲病、蛔蟲病等。這些腸胃道寄生蟲病都會有食欲不振、貧血、病程緩慢、生長發育受阻的癥狀。其中鞭蟲感染會引起腸粘膜細胞破壞、毛細血管出血、粘膜層潰瘍,因此腹瀉時糞便中常常會帶有粘液和血液。
2.飼養管理不合理
仔豬因其自身神經調節和體溫調節機能的不完善,對各種外界的刺激適應性較差,易造成消化機能紊亂引起腹瀉。豬舍內的溫度濕度不適宜,喂食霉變、冰凍的飼料,環境衛生差都是會造成仔豬腹瀉的不合理飼養因素。
二、豬常見腹瀉性疾病的防治
1.疾病因素所致腹瀉的防治
(1)病毒性腹瀉的防治。疫苗接種的方式對病毒性腹瀉有著較好的預防效果,可以在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期間接種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腸胃炎-輪狀病毒三聯滅活疫苗或者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腸胃炎二聯滅活疫苗。在產前6周和2周對母豬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疫苗,就能使仔豬獲得免疫保護,免疫期大概30天。一旦發病,應立即把病豬隔離到清潔、干燥、溫暖的豬舍中,加強護理,及時清除排泄物和污染物,防治病原擴散,同時,需要對癥治療,如口服補液鹽,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和碳酸氫鈉、用抗生素等,從而預防脫水和酸中毒,也可以有效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
(2)細菌性腹瀉的防治。對于細菌性腹瀉,防治工作可以主要從飼養管理、疫苗預防和藥物防治三個方面來綜合展開。在飼養管理方面,需要加強衛生消毒管理、定期給豬舍消毒、做好除鼠工作、保護好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采用全進全出式養殖,避免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消除各種誘發病因,同時也應加強對引種豬場的檢疫。在疫苗預防方面,采用當地疫苗針對性最好。養豬場采用大腸桿菌K88-K99基因工程疫苗免疫保護率高達90%。對于仔豬黃痢可以在母豬產前14-21天注射本地菌株疫苗,有較好的免疫效果。在藥物防治方面,臨床菌株耐藥現象十分普遍,且以多重耐藥為主,所以要選用高效敏感的抗生素類藥物,并注意補充電解質,防止脫水和酸中毒。
(3)寄生蟲所致腹瀉的防治。預防寄生蟲性腹瀉的重點在于清除豬場中的蟲卵,及時清理養豬場中的排泄物并使用堆積發酵的方式處理,以達到高溫殺滅蟲卵的效果。在轉欄時定期驅蟲也是一種經濟化的預防和控制寄生蟲所致腹瀉的手段,通常在育肥豬的整個生長周期中進行兩次驅蟲即可。目前大部分的豬場采用的方式是母豬受孕分娩前驅蟲一次,仔豬斷奶保育后驅蟲一次。對于已經發病的,目前效果較好的藥物是阿維菌素類抗寄生蟲抗生素。
2.飼養管理所致腹瀉的防治
在豬只的日常飼養管理中,要加強飼養,防止營養因子缺乏。妊娠母豬需喂養全價料,保持其孕期的營養平衡,防止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缺乏,影響胎兒正常發育。還可以在母豬飼料中加入適量VE和低分子脂肪酸,增強仔豬抗病原體,特別是腸道病原體的能力,增強仔豬斷奶前對腸道病的抵抗力。仔豬斷奶后,在保證仔豬每日所需必需氨基酸的前提下,要降低蛋白質含量的攝入,既可減少日糧抗原反應,也可減少腸內蛋白質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敗和仔豬斷奶后腹瀉。
三、結語
總而言之,豬腹瀉性疾病對養殖戶造成的不良影響與經濟損失較大,需要養殖戶對豬只的生活環境做好控制,從源頭上控制豬只的發病概率;也需要養殖戶對豬只養殖期間常見的腹瀉性疾病加強關注與了解,從而能夠對癥下藥,及時治療,早日恢復健康,降低豬只死亡率,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孫海巖.豬常見腹瀉性疾病的病因與防治[J].新農業,2019(07):80-81.
[2]楊榮華.淺談豬腹瀉性疾病的綜合治療措施[J].南方農業,2019,13(0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