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仿古建筑一般在設計過程中,會對很多方面的內容進行仔細的考慮和分析,如歷史和地域文化、建筑材料與施工工藝、主體結構、防水、節能等。而現代施工技術在經過了長期的演變和發展之后,已經相對比較成熟。本文針對仿古建筑設計與現代施工技術的特點進行對比分析,為建筑與施工的完美結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仿古建筑;施工技術;技術特點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快速發展,建筑領域的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人們更加追求建筑的現代化和獨特性。而日漸成熟的現代施工技術的運用,勢必推動著整個建筑行業的穩定發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建設項目將仿古建筑理念融入其中,對現代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仿古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具有一定特殊性,特別是在結構選型、材料利用、防水處理等方面與現代施工技術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但在建筑功能上又有一定相似之處。隨著現代施工技術在仿古建筑中的運用,促使著仿古建筑的施工技術及工藝水平有了顛覆性的變化。
1、仿古建筑
我國建筑領域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從古至今,人們對建筑的需求就比較多樣豐富。在文化氛圍的影響下,仿古建筑往往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其建筑外觀上基本保留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在具體設計及施工時,需要適應現代化的使用需求,將傳統形式與現代科學技術兩者有機的結合,在結構、材料及施工技術等各方面都需要體現現代建筑特征。
2、建筑結構
通常情況下,傳統木質結構古建筑一般都會利用木材進行主體承重,而經過演變和發展之后,近代已經開始逐漸利用石材、磚等作為承重構件。對于現代建筑而言,在建筑設計和施工中,會直接利用鋼筋混凝土、鋼結構施工技術等,這種演變是由于木材特性所致。木材不僅不具備良好的耐火性特征,而且容易被腐蝕,甚至還會出現蟲蛀等情況,這也是現代無法看到很多古代名木建筑的根本原因之一。鋼筋混凝土作為現代建筑中常見的材料,擁有良好的構件強度及穩定性,且具防火、防蟲、耐腐蝕等特征,已經成為現代建筑在施工過程中的主要選材之一。在仿古建筑設計及施工時,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主要的承重受力構件已經逐漸取代了木結構。例如常德河街項目的大、小河街段,所有的仿古建筑主體結構均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填充墻采用小青磚砌筑,建筑的結構體系發生了變化。
3、防水設計
傳統古建筑的防水,通常都以自由排水為主,防水為輔,多道設防,剛柔并濟。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防水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同時新材料、新工藝等一直在不斷被開發和利用。仿古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同樣會使用到現代新型的材料與現代施工技術進行有效結合,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使防水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在對古建筑進行深入分析時,發現古建筑不乏采用青磚砌筑的墻體作為承重構件,墻體表面不會增加任何的粉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清水墻。在針對仿古建筑進行設計和施工時,要結合實際情況,特別是針對小青磚外墻進行處理時,由于只是單純將其作為填充墻,施工中利用水泥砂漿的錯縫方式來進行砌筑,嚴格控制縫寬,然后利用白水泥對其進行勾縫處理,保留清水墻傳統工藝,同時提高外墻的自身防水效果。混凝土承重柱、結構梁與青磚墻銜接部位,就需要采用特殊加工的薄片青磚外貼,保證整個外墻的一致性。具體設計時,這兩種不同材質銜接部位采用大于1.5cm的寬油膏或者是結構膠進行填縫處理,這樣既滿足外觀要求也能避免雨水浸入其中(圖2)。
傳統建筑屋面通常采用木質坡屋面的形式,主要通過屋面坡度來實現有效排水。仿古建筑則會直接利用鋼筋混凝土,有些建筑也會延用木結構,無論是利用任何一種結構或是材料,根據現在使用需求,都必須要增加保溫層及防水層。為了防止屋面瓦出現下滑現象,保護層內鋼絲網需要與屋面板鋼筋、木檁條綁牢,屋脊處需要做搭接處理。例如在常德河街項目中,針對木結構的屋面而言,保溫材料的保護層都采用了30厚1:3的水泥砂漿,滿鋪鋼絲網(φ2@20X20)用雙股8號鍍鋅低碳鋼絲與屋面檁條綁牢(@1000),鋼絲網在屋脊處搭接不小于1000mm。這樣可以避免屋面瓦出現下滑,還能避免在施工時對保溫層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圖2)。
4、防雷設計
古代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根本沒有考慮到防雷問題。所以對于古代建筑物而言,經常會受到雷擊的影響,威脅到生命和財產安全。在針對仿古建筑物進行設計和建設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對現代防雷施工技術在其中科學合理的利用,這樣不僅可以在實踐中起到良好的防雷效果,還能夠為人們人身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在防雷設計過程中,一般情況下,都會直接在建筑物的屋頂上安裝避雷帶,與屋頂金屬構件進行有效的焊接。例如常德河街項目,由于屋脊采用的豎向(小青瓦)疊瓦屋脊,按照傳統避雷帶設置方法,避雷帶高于屋脊,無法滿足建筑外觀要求。在施工中,采用避雷帶緊貼疊瓦暗設,既不影響防雷效果,又保證了傳統建筑的視覺效果。與此同時,為了保證良好的防雷,還要與避雷短針進行有效結合,將其作為防雷的接閃器。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對柱內的主筋進行合理利用,將其當作防雷的引下線,這樣可以通過對梁內的一些底筋的利用,將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接地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樣不僅可以起到良好的防雷效果,而且還能夠促使現代施工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5、節能設計
在當前節能減排理念提出的背景下,仿古建筑同樣要積極響應這一號召,促使整個項目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符合現行的節能規范對建筑提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
以常德河街項目為例,在與該項目進行結合分析時,發現建筑在設計和具體布局時,均利用的南北對流的布局方式,這樣夏季主導風向垂直,有利于自然通風,提高建筑的舒適度并有效降低能耗。在整個項目的施工過程中,考慮到仿古建筑的特點,外墻的節能處理是重點,既外觀上需要保留傳統建筑的特性,又要滿足節能設計要求。對于砌體墻面,考慮到仿古建筑中砌體墻面大多為填充墻,節能時僅在外墻內側做保溫處理,外側還原古建筑清水墻砌筑形式。而對于全木建筑,眾所周知木材具有很好的節能特性,但是它也有易燃的缺點及制作工藝上的要求,因此針對全木建筑,除了做好防火措施外,木質外墻節能就成了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在常德河街項目麻陽街段,對于全木建筑墻面采用雙層木板夾芯墻,做好防腐防蟲處理同時外刷防火涂料,木板間填充A級防火材料作為保溫層(圖3)。建筑所使用的木質門窗,選擇的是木質中空玻璃平開窗,其具有良好的保溫節能性能,玻璃四周用結構膠嵌縫,木質裝飾條壓縫,充分保證了木質門窗的密封性,使建筑室內的溫度不會過量散發,造成能源的不良損耗。
結語:
仿古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古代建筑的“復制”和“粘貼”。雖然在外觀上會與很多古代建筑物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內部結構、施工技術等方面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F代施工技術在仿古建筑設計中的合理利用,不僅可以將古代建筑的風貌展示出來,而且還能夠推動現代建筑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紫璇,鞏玉發.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古建筑修繕中的應用[J].住宅科技,2019,39(03):37-41.
[2]張德民,劉智斌.裝配式技術在舊改項目中的適用性研究——以北京平房院落為例[J].住區,2019(01):111-119.
[3]梁家年,陳正凱,鄒丹蕾.湖北仿古建筑彩畫藝術地域特色營造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9,9(01):24-27+31.
作者簡介:
鄧靜(1984.05-),女,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