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孫楠楠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抉擇,不斷開辟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和實踐新境界,增強了黨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法治作為調節利益關系、促進長治久安的利器,要充分發揮公平正義的作用,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權益。
[關鍵詞]依法治國;人民利益;法治
[作者簡介]王妍(1986-),女,漢族,吉林省白山市人,中共通化市委黨校,研究生,基礎理論教研室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孫楠楠(1987-),女,吉林通化人,中共通化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9-0052-02
2018年3月11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新思想作為新時代黨指導思想的重要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對指導全面依法治國、從根本上保障人民利益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人民利益為根本的制度,而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維護、保障和實現人民的利益。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就曾指出,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的法律體系并不健全,將現存的許多矛盾歸于中國的立法不全面、不完善。但是縱觀中國現行的法律條例、規章制度,林林總總,方方面面規定的已然很細致全面。那么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其實原因就出現在執法時的考量或態度并沒有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基本立場。如果在處理社會矛盾時沒有嚴格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法律基本立場,而是根據事件本身的社會影響差別處理,這樣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影響遠比事件本身更要引起注意。在滿足事件當事人的不合法要求時,首先要想到的是對于其他守法者利益的維護。經過這幾年法治化進程的推進,看到的是更多公開、公正的執法,在人民的監督下,在自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在網絡上看到很多違法者胡攪蠻纏,執法者用公開的方式堅守法律底線,真正做到了對其他守法公民公平,保障了社會的公正。“公平、公正、公開”是對守法公民的保障,是對于他們權利的保障、利益的保障、人格的保障。忽略了這點,法律就失去了根基和意義,“法治”二字更是無從談起。
習近平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他還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等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要求的第一任務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無論在大陸法系還是歐美法系中,憲法都被稱為根本大法。所謂根本大法就是所有法律、規章、條例都不得違背憲法規定。
憲法是事關人民權利和義務的根本大法。中國憲法經過五次修訂足以見得中國對憲法的重視,但在實踐中對于憲法的應用還有不足之處。對于人民切身利益的違憲現象應當尊重憲法賦予的權利,堅決捍衛。2018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對憲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訂。新任職的領導干部對憲法宣誓制度很多國家都有,中國從2016年開始的這項制度,不僅讓領導干部對憲法有敬畏之心,更是讓人民群眾了解到國家對于憲法的重視程度。
要想維護保障人民利益就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在立法時要時時以憲法精神為綱,符合憲法精神。堅定憲法根本大法的地位,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習近平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因此,用法治保護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及時順應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新期待、新要求,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依法行政是對現階段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個很高的要求。
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就是要在法律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發揮政府職能,維護人民權益。人民政府是人民用來實現自身權利的機構,是絕不能將人民利益排除在外的,因為這是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建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絕對不是只要求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實現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實現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無縫對接等機制上的完善,而是要求政府的公務員真正在依法行政的基礎上將人民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上考慮問題。在處理人民群眾利益問題時,要本著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角度去應用法律;各個相關部門要有擔當精神,在法律模糊地帶絕不相互推諉責任,幫助人民群眾找到正當維護自身權利的途徑,讓“為人民服務”意識貫穿到“依法行政”的每一個角落。在新時代依然要保持清醒,認識到要實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法治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指出:“如果司法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作為公平正義而言,始終應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司法活動的靈魂和法治建設的生命線。為了樹立司法機關良好形象,司法人員要堅守公正司法這一底線,依法公正對待群眾訴求,做到剛直不阿、勇于擔當。司法的公信力表現在解決社會矛盾社會糾紛時它擁有解決一切法律爭議的權力。既然是最終的可以倚靠的途徑,司法的公信力就更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添讓人民群眾信服的因素。當依法辦事成為一種擔當時,司法的公信力才能逐步建立。全會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這就說明,司法要在保證其權威的同時,要得到社會絕大多數的認可,這種認可是要發自內心的尊重并堅決維護執行,這種認可的基礎恰恰是要全心全意維護人民群眾利益。這才是司法公信力的本質。
習近平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增強全民法治意識是對全社會全體人民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這就要求廣大法律工作者不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更要在全民、全社會普及法律常識和知識,需要讓人民群眾建立起想要真正切實維護自身利益,法律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的觀念。當法治觀念不僅是政府的唯一責任;當法律意識重新回到人民群眾的視野并成為首選;當法治思維占據整個社會治理的各個方面——全民法治觀念才真正的建立起來。
習近平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法治工作隊伍要始終保持一種信念,這種信念是視法律為信仰,視不公為惡魔的精神。法治工作隊伍應該牢記依法治國的初衷之一是要為人民群眾建立一個公平、清正的社會。如果說依法治國是一根轉動的鏈條,那么法治工作者的隊伍就是這根鏈條上所有的連接點,沒有其中任何一環這根鏈條都會停滯。說到法治工作隊伍的建設,香港廉政公署的工作精神是非常值得借鑒的。香港廉政公署是正義的代名詞,而這正義的形象是幾代公署人用流血犧牲換來的,雖然在建立之初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是在社會公平正義的推動下,整個香港法治工作隊伍的特點不僅是具有獨立性,還有自覺性,這種自覺性透露出的是一種理想主義,不僅自身具有專業知識,也不僅僅要求自身廉潔,而是愿意為公平清正的社會而奮斗的精神。
法治工作隊伍并不缺乏具有專業知識的人,需要加強建設的恰恰是獨立意識、自覺執法、為人民利益力爭到底的精神。2017年10月十九大召開,在代表通道上,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巷口法庭庭長黃志麗這樣說到:“十幾年的法官生涯,辦了5000多件案件,沒有被改判發回,在上萬名的當事人如釋重負的笑臉里,我收獲的是滿滿的幸福。……我是代表著老百姓來參加這次十九大的,一定做好黨和群眾聯系橋梁上一塊堅實的磚。”
習近平指出,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是領導一切、指揮一切的指明燈,所以黨自己要先講法治,只有遵紀守法的黨才能為人民全心全意服務。加強黨的法治領導要從每一位黨員自身做起,例如黨員本身的考核記錄應該向社會公開,黨在用人方面要堅決避免拉幫結派,黨對獨立的司法系統不能強加干預等等。真正切實落實好黨的法治領導,才能始終堅持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民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法為制度之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根本任務,將制度化的法律、法律化的制度全面貫徹落實到國家建設治理的每個領域,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局面,為保障人民群眾利益做好全面法治保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牢牢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人民利益為主線,始終堅持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將實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八個明確”中明確了新時代的法治目標,“十四個堅持”中的全面依法治國將法治建設作為完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途徑,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新時代迎來的重大歷史轉折,為“兩個百年”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障。
[1]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論[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03):5-37.
[2]沈辰辰,袁壽其.習近平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人本向度[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50-54.
[3]楊小軍,姚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內涵與特征[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