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老觀念的逐步開放,學習成為我國老年人的新型養老方式。2019年7月27日,國內首份以不同群體視角出發覆蓋全民學習方式的《全民學習報告》在首屆GET教育科技文化節上發布,這也是一份聚焦老年群體的學習報告。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目前全國有700多萬老年人在老年大學等機構學習,有上千萬老年人通過社區教育、遠程教育等形式參與學習,初步形成了以多部門推動、多形式辦學的老年教育發展格局。各老年大學與地方、機構根據自身情況,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實際、成熟、完整的老年人教育方法論。
根據《全民學習報告》發現:養老觀念已發生轉變。隨著人們退休后擁有大量的空閑時間與日漸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老年人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大多數老年人參與教育活動的目的眾多,他們對健康保健、人文藝術、生活休閑、知識技能、自我實現、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需求互相交叉,但是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知識技能、健康保健、生活休閑和人際關系是其最主要的需求。
《全民學習報告》顯示,社區教育能更好地助力老年教育。教育走進社區,能為社區居民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服務,豐富文化、生活與精神需求。同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加速推進,老年教育如何融合互聯網、數字化,成為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議題。
北京開放大學:
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
20世紀90年代北京進入老齡化社會。1996年年底,由北京市教委批準,北京老年電視大學作為北京廣播電視大學(現北京開放大學)的二級學院正式成立,自此開始用有線、傳媒等形式為老年教育服務。2012年更名北京開放大學后,學校秉承“開放、一流”的辦學理念,對學習環境、媒體與方法、教學模式與理念進行開放,成為北京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和首都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柱。
截止到2017年,北京市60歲以上的老人為348萬人,占北京戶籍人口的24%。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老年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這348萬人中,有10%的老年人參加培訓學習。一座難求是老年教育的一大難題,為盡可能解決此問題,目前北京開放大學開啟了30多個分校,據悉除老年大學外,其他學院均面向全社會。
北京開放大學副校長邵和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為適應大健康產業發展和老齡社會發展需要,北京開放大學于2018年4月9日成立了中醫健康管理學院。學院以開放式終身教育為手段,以互聯網開放教育平臺、移動學習平臺、實踐基地為紐帶,實現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
2019年,北京市教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北京市關于加快發展老年教育的實施意見》,北京正在籌建老年開放大學,推廣300門老年教育示范性課程。據悉,依托北京開放大學而建立的北京老年開放大學,旨在統籌指導全市老年大學教育教學工作,為北京市各類老年教育服務機構提供課程標準、師資培訓、資源開發等服務。通過整合教育、文化、體育、科技等資源,建設老年教育基地。
北京開放大學副校長邵和平向記者介紹:“除面授外,我們將積極以互聯網在線授課的形式開展老年教育,課程圍繞老人自身、生活技能和老年健康三大方面開展。以生活類為例,將延展向健康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智慧生活等方面。此外,在信息化社會的環境下,老年人也需要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手段來獲取生活技能,如網上購物、線上繳費、網絡交流溝通。”通過數字化教育手段,對老年人開展繼續教育和社會文化生活教育。從而豐富老年人的生活,促進了身心健康及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
天津廣播電視大學:
打造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新型老年教育體系
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劉智剛向記者介紹,早在2016年,為滿足市民終身學習需求,由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技術支持的天津終身學習網開通上線。該網站由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天津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主辦,旨在促進學習型和諧社區的創建,協助整合各類資源,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全力推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天津廣播大學副校長劉智剛說:“天津終身學習網設有學習課程、特色活動、興趣社區、工作室、大講堂和媒體聯盟六大功能模塊,與國內現有的學習網相比,更加注重線上線下互動。其中學習課程板塊以開放教育模式為依托,為市民提供了生活保健、文化藝術、家庭教育、市民安全等14類2000余節高清微課程學習資源。市民可以通過計算機、手機、網絡電視等多種學習終端設備,登錄終身學習網進行學習。”
據了解,天津各個社區以天津終身學習網為依托建立智慧化學習中心,聯通天津市社區教育活動與資源,使市民不出社區就能獲得便利的智慧學習服務,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成果展示,從而形成天津特色的智慧學習社區模式。
2017年10月,天津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正式成立。其為市民提供市民學習卡與社區教育圖書,使市民可以免費參與線上線下社區教育活動,不出社區即可享受終身學習的資源與服務。在大屏幕兩端,不同社區的居民可以隔空交流和互動,這種基于互聯網的社區教育新模式在天津已成為常見的場景。天津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魯士發表示:“互聯網一定會為社區教育帶來顛覆性、跨越式的發展,但在技術和模式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天津市貫徹落實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方案》提出,鼓勵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利用遠程教育和多層級辦學優勢,開辦老年開放大學。2018年9月11日,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在老年開放大學舉行開學儀式,80名首批學員參加了儀式。該校以本部為龍頭,依托電大各分校,建設了天津老年開放大學,打造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新型老年教育體系。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
專業人員調研需求,精準定制課程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陳軍平在接受采訪時說,河北省的老年教育起步較早。在2013年1月,河北省教育廳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意見》,文件對大力推進河北省社區教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教育機構開展社區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將河北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設在河北廣播電視大學,負責全省社區教育工作的業務指導。
在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廣泛、靈活多樣、特色鮮明、規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同年的12月26日,河北省教育廳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河北省社區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2016-2018年)》的通知,提出了相關具體要求。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陳軍平表示,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堅持錯位發展,努力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開放大學,始終把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扎實推進,成效顯著。尤其在體系建設、平臺建設、資源建設、標準建設等方面成績斐然。從2014年起,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利用電大體系掛牌,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已有11個地市、143個縣區、555個鄉鎮街道和近5000個市區村掛牌,并一路堅持多形式、多層次辦學。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學院副院長馬少榮介紹:“以河北省廣播大學社區教育為例,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相較于其他課程,唱歌、跳舞、書畫等集體活動更受老年人歡迎。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陳百靈曾說:‘老年人學習不是為了獲取多少知識,而是為了在一起,守望相助。所以我們在課程設置方面更應遵從老年人需求,依托社區教育,把高等教育辦在老百姓身邊,讓電大成為‘老百姓身邊的大學。”馬少榮說,隨著政府鼓勵非遺進社區,河北電大也在探討將河北省本地的非遺元素與教育相結合,并通過成立社工機構,調研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和想法,讓教育平等、實用和精準。
上海市:
以學習換學習讓老百姓有獲得感
在上海市教委終身教育處處長夏瑛看來,政府推動終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政府把它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基石,同時要有完整的頂層設計。
2006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下發了全國第一個關于學習型社會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意見》;2011年頒布實施《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將社區教育納入法律保障的范疇;同年印發《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與終身教育促進三年行動計劃》,對社區教育提出了若干要求;2012年十二五期間,以標準化建設、三級網絡建設為主要發展內容……一系列的舉措與推進,使終身教育在上海健康發展。
“讓老百姓有獲得感,以學習換學習。”夏瑛處長說,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打造人人學習的新空間,上海市教委隨后推出“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平臺(簡稱“學分銀行”)。該平臺設有學習成果認證管理中心,向上海市民提供包括學分認定、累積和轉換等功能的學習成果轉換服務。夏瑛處長向記者介紹:“市民可以通過一年的學習課程獲得需要讀三年的‘大專學歷,還可以將學分置換成其他服務。比如,市民在學分平臺獲得50學分,可以置換同等價值的大劇院、音樂會的演出票,這些服務讓老人參與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認可與提升。”
據悉,“學分銀行”的建立是構建縱向銜接、橫向溝通的市民終身學習的立交橋,促進學歷教育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等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銜接。夏瑛處長表示,政府通過開展社區教育推進社會治理,進一步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但如何使資源更精準有效是今后社區教育的一大課題。
堅持創新引領,強化項目意識
隨著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范區建設的不斷深入,社區教育的發展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歡迎。
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原常務副主任、國家開放大學教授周延軍提出:“隨著社區教育資源日漸豐富,老年大學的形式更加多樣,除機關部委老干部大學外,還有兩種老年大學形式。一種是新型老年大學,即由社會力量組建的學校,包括在養老院里面教學的養教結合形式,使老年教育更具普惠性。另一種是利用遠程互聯網模式進行教學,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的優勢、平臺、資源與管理的‘五級辦學體系,在各省扎根,具有更大優勢。但是在現階段,堅持創新引領,強化項目意識,才是推動社區教育深入發展的最有效路徑。”
大數據助力老年教育,為老齡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可能與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