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譚紫芳

進入21世紀,海洋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且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舞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海洋強國”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構建強大的海洋國防之外,建設強盛的海洋經濟,弘揚主導性的本土海洋文化也同樣勢在必行。
北部灣作為中國沿海沿邊經濟開發的前沿、中國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擁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和多元的海洋文化要素,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優勢、深挖海洋文化基因,推動海洋事業高速發展值得深思。
2019年8月15日,2019中國(北部灣)海洋經濟與文化旅游發展論壇在廣西防城港市開幕,集合了政、學、研、企各方力量,從多個視角探討了海洋經濟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科學路徑,為推進海洋文化產業發展、形成新的海洋經濟增長點集思廣益。
面向東盟 創造漁業合作有利條件
“防城港區位條件獨特、國家支持政策富集,海洋漁業產業市場空間廣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吳洽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防城港未來漁業發展表現出了極強的期待。他認為,防城港地處廣西北部灣之濱,是中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連的城市,是拓展東盟市場的重要節點,應深化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大力發展現代漁業。
“海洋漁業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的重頭戲。”吳洽兒分析道,海洋漁業是東盟國家的支柱產業,而東盟是中國水產品進口的重要來源地之一,中國進口的水產品50%以上來源于東盟。因此,中國—東盟合作要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推動漁業產業轉移和升級,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副局長張光忠則表示,加快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不斷鞏固壯大優勢海洋產業,推動海洋新興產業快速成長,離不開向海經濟在“大方向”上的把握,建設好向海經濟的“大通道”,培育好海洋經濟的“大市場”,打造向海經濟的“大平臺”,這都將成為發展海洋經濟的關鍵。
文化點亮品牌,構建北部灣濱海旅游競爭力
防城港市海、邊、山特點鮮明,擁有538公里的海岸線和百里金色沙灘,以及1萬多平方公里海域,還擁有三島三灣、中國唯一的紅樹林國際示范區和獨特的海洋邊關民俗文化。同時,防城港市還結合國家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旅游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實現了旅游經濟新突破。
2018年,防城港市全市接待國內游客27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36%,特別是東興口岸年出入境人數已突破1200萬人次。防城港已經成為廣西乃至全國熱點旅游城市。
然而在這樣優異的成績下,防城港市文旅發展的步伐仍不敢松懈。當前,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同質化問題的挑戰,雷同的景點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讓海洋旅游失去了吸引力和競爭力。
中國海洋學會旅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陳耀認為,成功的海洋文化旅游應該是個性化、品牌化、國際化的統一。想要在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中站穩腳跟,就要在眾多資源要素中找出獨特性元素,深入挖掘文化基因,以特色文化點亮濱海旅游品牌,這樣才能構建北部灣濱海旅游獨特的賣點與核心競爭力。
防城港市為了更好地打造北部灣濱海旅游品牌,不僅加快推進國家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還深入挖掘了江山半島和京族三島等一批濱海旅游資源,力求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精心籌辦了北部灣開海節、國際馬拉松等一批文化旅游節慶活動,著力把防城港打造成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防城港市委書記李延強認為,中國(北部灣)海洋經濟與文化旅游發展論壇已成為助推防城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成為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北欽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行動。各方代表在論壇上提出更多前瞻性理論成果和寶貴意見,將有助于廣西防城港及北部灣海洋經濟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壯大。
·聯系編輯:8748474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