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忠

它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但是見過它的人,卻都想養(yǎng)一只!這種神奇的生物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極具培養(yǎng)和觀賞價值的黏菌。周晴烽是上海一家制藥公司的職員,“曳尾菌”是她的微博名,4年前她迷戀上“黏菌”,并把它當寵物養(yǎng),不僅給自己枯燥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還成為了知名科普博主,她的一篇名為《這篇文章真的在教你飼養(yǎng)史萊姆》的科普文章火了,閱讀量286萬!她成為“菌圈”的名人,非常受追捧。這位名叫周晴烽的28歲湖南女孩,工作時她是穿白大褂的制藥公司職員,周末轉(zhuǎn)眼就是穿沖鋒衣、挎單反在野外的“尋菌者”。為了方便和廣大黏菌愛好者的交流,她還開了一家淘寶店,銷售各種黏菌及培育工具,是淘寶第一位出售黏菌的賣家。
周晴烽是個非常文靜內(nèi)秀的女孩,她讀中學時非常熱愛閱讀。高中時,她讀到一本有關(guān)中草藥的舊書,上面有很多形態(tài)豐富有趣的線描體圖畫,那簡約甚至有些充滿現(xiàn)代感的線條讓她十分入迷,她經(jīng)常拿著這些圖畫比對身邊看到的植物。
高考之前的5月,周晴烽的班級組織去了一次去黃山踏青,常年在城市長大的她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的金銀花,周晴烽興奮無比,她終于找到能和書里對應(yīng)起來的第一種藥材。
因為這點愛好,大學時周晴烽果斷報考了中南大學藥學專業(yè)。這所大學靠近岳麓山,在那里她認識了一群同樣喜歡在山里找新鮮感的朋友。
傍晚,岳麓山游人漸散。日間的雨水在樹林中蒸騰出淡淡的水汽,微風吹動,枝葉的“沙沙”聲與蛙聲蟲鳴合奏。走在山林中,周晴烽享受著這一刻的山野氣息。同行的人看鳥,周晴烽卻一直盯著植物和菌物看。
她發(fā)現(xiàn)蘑菇菌的蓋子是慢慢攤開的,那是她第一次對菌物產(chǎn)生了特別的好奇。因為這種神奇的景象就像緩緩流淌過的時間,定格了每一秒鐘的美好!
讀大二時,周晴烽成為最早玩微博的一批人,在“菌圈”前輩的帶領(lǐng)下,她愛上了黏菌。黏菌也屬于蘑菇的一種,它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真菌,而是一類獨特的單細胞生物。英文名叫做slime molds(也作slime moulds),翻譯過來就是:史萊姆。各種動漫、游戲里的黏糊狀角色——史萊姆,就和黏菌非常相似。
黏菌并不罕見,它們喜愛有機質(zhì)豐富的潮濕環(huán)境,枯枝落葉、腐木上常能找到。黏菌一生有兩個階段:營養(yǎng)和繁殖。營養(yǎng)階段的它,有點像變形蟲。
它們在樹上、地上攤成一片,叫做原質(zhì)團,外面包裹著一層膠質(zhì)的鞘,不斷分裂成樹枝狀到處爬行,通過吞噬食物顆粒獲得營養(yǎng),這樣到處爬行找東西吃的樣子很像動物。
到了繁殖階段,它會長出一根根氣球狀或其它形狀的子實體,散播孢子,這又跟蘑菇很像。黏菌就是這樣,一會兒像動物,一會兒像蘑菇。
初次接觸這種神秘奇幻的小生物,周晴烽一下子著了迷。她開始閱讀有關(guān)黏菌的國內(nèi)外文獻,試著采集培育,學拍照、拍視頻,然后通過微博分享給大家,在她的努力下,逐漸成為“大V”,擁有54萬粉絲。
黏菌的生長、行走和進食速度都很慢,但它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將小蘑菇吞噬掉。用延時拍攝拍完之后加快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如何一口一口地將小蘑菇吞噬,并長出自己魔幻般的菌絲。周晴烽感嘆:黏菌的消亡、新生,都發(fā)生在你看不見的角落,大自然實在是太偉大了。
有時候,周晴烽會和朋友晚上去山上尋找“發(fā)光菌”。她說:“你看過電影《阿凡達》嗎?電影里那滿樹林的植物都在發(fā)光的場景,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有發(fā)光菌生長的森林里,每到夜晚,粘上各種各樣孢子的葉子、樹枝、苔蘚開始發(fā)光,宛如仙境一般。”
浪漫的黏菌就像一種獨特的存在,讓人忘掉世俗的煩惱,這種微觀的神奇總能給人一種莫名的力量!
2013年大學畢業(yè)后,成績優(yōu)秀的周晴烽被老師推薦到中科院工作。到了新環(huán)境,周晴烽認真好學,很快就贏得了同事們的信任與喜愛。到了周末,她除了閱讀,更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爬山,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清新與開闊!
那時候周晴烽住在繁華的市中心,但她對城市普遍用來打發(fā)時間的方式并不感興趣,比如游樂場那種玩一次就沒意思了,比如KTV又太吵鬧,抑或逛商場買東西,她會覺得特別累,她更喜歡靜靜的,能給內(nèi)心帶來豐富感覺的東西。
于是,在做完本職工作后,周晴烽就自己寫東西,做讀書筆記,她最向往的生活是讀一本書,然后去一個地方旅游,尋找她愛的黏菌。
幸運的是,清閑的工作給她存下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兩年的時間里,周晴烽把上海郊區(qū)能走的地方都走過了,浙江、安徽的山也爬遍了,她也去不了更遠,金錢和時間都不允許。
其實,周晴烽除了自己一個人上山看菌物,也愿意和有一樣愛好的人一起相約上山。而約她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比如有從事金融行業(yè),開勞斯萊斯,一身西服,可一上山就穿牛仔褲、運動鞋的姐姐;也有山下穿白大褂,上山就赤腳的醫(yī)生。遠離城市,大家都“放飛自我”,是快樂的一群人。
在上海的第三年,她進入一家制藥公司工作,周晴烽上班的地方在上海市中心,她在郊區(qū)租了一個地方做工作室,位于蘇滬交界的瀏河附近。下班后,她要花一兩個小時趕到工作室,但是她一點也不覺得疲憊,常常通宵達旦地拍攝粘菌,進行研究,周末的時間也幾乎全花在菌類上。
在她工作室的附近有一片樹林,就成了周晴烽的“秘密基地”。在一個個濕潤的雨后,她去尋找黏菌,走路的時候,總是低著頭探索尋覓,自嘲樣子鬼鬼祟祟:“看菌人有看菌人的眼睛。”
細心的周晴烽總能在沿河的腐木背后找到驚喜:一叢叢的野生木耳,是黏菌最喜歡吃的食物;黃黃矮矮的是野生金針菇,透著油潤,跟在菜場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樹干上橫生的云芝,層疊出魔幻肌理。這些黏菌精巧地把自己藏起來,在時光里為自己找一個自由的角落,慢慢地吸取日月的精華,爭分奪秒地滋養(yǎng)自己的生命,在喧囂的城市里,還能有這樣的存在,真的是上天給的最神奇的禮物之一了!
有意思的是,周晴烽曾經(jīng)采了一斤金針菇,回家燒菜,真的很美味!但辨識菌種可否食用并不是最終目的,最讓她驚喜的,則是掰開樹皮后,那些裸露出來的,像寶貝一樣的黏菌。
周晴烽的個子嬌小,常常要費力搬動巨大的倒木去取樣,工作室附近有馬場,有時候甚至路上有一堆馬糞,她也樂此不疲地撿回去;用鑷子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塊腐木樹皮,在顯微鏡下觀察,方寸之間,千百種微生物融匯在一起,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宇宙!
成長期的黏菌是絕佳的生物實驗材料,有研究表明,黏菌能夠在迷宮中覓食,可應(yīng)用于指導城市運輸網(wǎng)絡(luò)設(shè)計。而繁殖期的黏菌顏色鮮艷、晶瑩剔透,具有觀賞價值,紐約、倫敦等城市都曾在生物藝術(shù)展覽中使用黏菌。
于是,周晴烽也嘗試讓她的黏菌走過迷宮。首先,她用注射器往迷宮里灌進去剛煮沸的水瓊脂,等它凝固。瓊脂含水,黏菌喜歡在瓊脂上爬。夾兩顆爬滿黏菌的燕麥片放在迷宮中央,左右終點各放半顆麥片。它們最愛吃麥片了。
黏菌來到新環(huán)境,就開始探索新空間,一邊走,外層的膠質(zhì)鞘脫落,作為標記。它會避免碰到自己留下的標記,因此不會走重復的路線。當它們找到新燕麥后,會用最短的線路連接新燕麥和大本營,收回多余的路線,這樣最節(jié)約能量。
黏菌是否真如國外的研究里所說,會規(guī)劃最優(yōu)路線?也許沒那么簡單,周晴烽建議可以做實驗觀察一下。
除了有成堆的生物設(shè)備、菌類書籍,周晴烽家里最多的就是單反和鏡頭,用延時記錄黏菌細微而用力的生長。有時候一個短短幾十秒的視頻,在低光環(huán)境下要拍攝一整夜。
花至少10個小時進行延時攝影,拍出來發(fā)在網(wǎng)絡(luò)上,被粉絲喜歡,能讓她獲得持續(xù)快樂。甚至是單純的科普討論,都透露出掩飾不了的欣喜。
“入坑”以來,周晴烽常跑到云南等地采集菌種。帶回來的菌類,要配上保溫箱、穩(wěn)定性試驗箱等價格高昂的設(shè)備。拍攝精致成片必須用顯微鏡頭。林林總總,花了二十多萬,但是她一點都不后悔,因為這些純粹是為愛好買單,是非常值得的!
對于這些付出,周晴烽只是會跟朋友說句“就是花了太多時間”,一邊樂在其中。原本,她的家人有些不理解,但看到周晴烽的名字和作品出現(xiàn)在自然科學雜志后,他們感到欣慰起來。
近幾年,黏菌的愛好者在增長。許多人私信周晴烽,或交流請教,或詢問購買途徑。粉絲們覺得在淘寶店買東西更安心,喊著讓她開一個。
2018年12月4日,為了方便和廣大黏菌愛好者的交流,周晴烽的淘寶店正式開業(yè),是淘寶第一位出售黏菌的賣家。
周晴烽親自飼養(yǎng)過后發(fā)現(xiàn),黏菌是一種又好養(yǎng)、又省地、又安全、又科幻的寵物。一個封閉式容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一些燕麥或者平菇,就可以收獲蓬勃生長的黏菌。
目前,她的淘寶店只有一種商品——針箍菌。這是一種黃綠色的黏菌,在2018年秋天,周晴烽從工作室附近的瀏島將其采集回來。店鋪營業(yè)以來,一個月的時間,針箍菌就賣出了70單,飼養(yǎng)成活率接近100%。
價格60元一份的黏菌,一些買家可能會覺得貴。實際上,直接采集的黏菌不好養(yǎng)活,需要一周左右時間,經(jīng)過一代代培育測試,形成穩(wěn)定的黏菌菌核(即黏菌成長期的休眠體)。國外的黏菌菌核甚至能賣幾百美金一份。
周晴烽會把菌核和培養(yǎng)用具、食物等一起打包寄出去,純粹是成本價,材料費和菌核都不貴,主要賣飼養(yǎng)經(jīng)驗。
從東南沿海到新疆、青藏,黏菌跟著快遞盒去往全國各地。周晴烽開了一個叫“黏菌討論”的微信群,群里已經(jīng)有近300人的生物愛好者,不乏博士、普通白領(lǐng)、藝術(shù)院校學生,甚至還有很多中學生。群內(nèi)氣氛活躍,聊天常延續(xù)到凌晨。養(yǎng)菌人通過網(wǎng)絡(luò)找到了共同的港灣。
現(xiàn)在周晴烽研究出了10多種菌物的培養(yǎng)條件,但是她還在不斷尋找新的黏菌種類,去發(fā)現(xiàn)它們微小但奇妙的美。她說:“說不上什么大道理,就是覺得,在顯微鏡下看它們的時候,真的很美。”就像她微博名“曳尾菌”的寓意,“吾將曳尾于涂中”,在微生物的世界里,看見自在自由。
大千世界,生靈萬物,各有各的生命之美,別讓自己陷在每天固定的生活節(jié)奏里,去發(fā)現(xiàn)這些生靈奇妙的美,也是一種享受吧。
編輯征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