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古典主義,是興起于18世紀的羅馬,并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起于對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的反動,更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任何一種風格流派的形成都離不開自然環境;民族文化風格的影響即文化、性格、靈魂;時代精神等客觀條件和藝術家的天賦、創作技能、獨創性以及勤奮程度等主觀條件的影響。新古典主義的產生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關鍵詞:新古典主義;文化底蘊;新古典主義建筑
一、起源、發展及特征
(一)起源
十八世紀中葉到末葉之間,歐洲知識分子對古希臘、羅馬的興趣高漲,具有嚴謹樣式的新古典主義在羅馬興起,并迅速擴展到歐美各地。新古典主義一方面是對巴洛克與洛可可華麗裝飾性的品位的反動;另一方面也是一些藝術家渴望重振希臘、羅馬藝術。然而龐貝遺址的發掘,將歷史中存在過的古代文化實態呈現出來,它為新古典主義帶來沖擊,有人甚至認為,是遺址的發掘引起了新古典主義運動。因為它為古代藝術的真面目提供了一些證據。 這些證據與知識經由德國的美術史家溫克爾曼建立起新古典主義繪畫審美理論。在歷史中,以最完美的形式實現這種理想美的是希臘的古代藝術,他主張藝術家必須以所有的希臘古代藝術為藍本,這一美學迅速傳遍歐洲成為新古典主義思潮。
(二)特征
新古典主義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達維德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并達到高峰。
(三)表現
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沖突面前,個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以下從幾方面淺析新古典主義的表現:
雕刻上表現:新古典主義在雕刻藝術上以淺浮雕圖式表現,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風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藝術家:巴利、富拉克斯曼、漢彌頓、魏斯特等。
建筑上表現:在建筑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杰佛遜設計的維吉尼亞大學校園。新古典主義是戰后美國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建筑風格莊重精美,吸取古典建筑的傳統構圖作為其特色,比例工整嚴謹,造型簡潔輕快,運用傳統美學法則使現代的材料和結構產生端莊、典雅的美感,以神似代替形似。法國設計師克勞德·尼古拉斯·勒杜是新古典主義早期的杰出代表,他設計的阿爾克埃·色南皇家鹽場在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對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首先應該提到的是同時期的英國繪畫。當時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活躍在畫壇上,其中有風景畫家威爾遜、桑德比和動物畫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則是一位獨具風格的英籍瑞士畫家。明顯受新古典主義影響的畫家還有巴里、韋斯特。同時期的德國畫家有希克、科赫和杰內利。
二、新古典主義在未來藝術流派中的地位
(一)新古典主義在現代世界藝術中的價值
新古典主義產生于后工業時代,在人們開始對緊張、煩躁的城市生活感到迷惘的時候,融合了古典建筑元素、新建筑工藝和材料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其親切、自然、寧靜又大氣的風格自然受到歡迎。古典主義建筑思潮源遠流長,人們甚至創造出新新古典主義之類的名稱,以示不同時期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差別。20世紀,世界范圍內,各種新古典主義建筑仍大量出現,在現代主義建筑極盛時期,各國各地區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筑仍是不絕如縷。新古典主義是現代主義建筑思潮中與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并駕齊驅的一個流派。它是將古典建筑的比例關系與現代建筑的構件和材料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建筑形式。由于它既具有傳統建筑之美感,又融匯現代科技之“靈性”,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因而在很多城市的高檔住宅物業中被廣泛采用。
(二)新古典主義的最早淵源是文藝復興運動及其在建筑世界的反映和延續
新古典主義提倡建筑要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藝術裝飾,在格式上與古典主義風格相仿,追求構圖規整和經典而傳統的建筑符號。下層通常用重塊石或畫出仿古砌的線條,顯得穩重而雄偉;中段用古希臘、古羅馬的五種柱式;檐口及天花周邊用西洋線腳裝飾,正面檐口或門柱上往往以三角形山花裝飾,與底層重塊石取得互相呼應的效果。
在建筑學層面,新古典主義從古典主義中提煉出的經典元素,包括線腳、檐口、柵花、圓柱等,淘汰建筑史上所有怪誕的部分,盡管無法達到現代主義絕對的理性,后現代主義夸張的視覺效果,但都嚴格符合人性的適宜尺度;在社會人文層面,高端住宅的消費階層,從年齡、閱歷、財富積累都經歷了褪盡浮華的過程,新古典主義經典、優雅、莊重、人性、理性的部分為他們所接受,因此這一風格有可能(或正在)成為當今高端住宅市場最強勢的聲音。
三、總結
新古典主義傳承了古典主義的文化底蘊、歷史美感及藝術氣息,同時將繁復凝練得更為簡潔,將古典美注入簡潔實用的現代設計中,讓古典的美麗穿透歲月在我們的身邊活色生香。如果說現代建筑創造的是一種工業化時代的技術美,那么,新古典主義建筑創造的則是植根于后工業時代的一種有厚度的形式美。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沒有文化支撐的形式美終將是曇花一現,只有擁有深厚文化沉淀的才會源遠流長,不斷發展。
作者簡介:郝麗薇(1990-),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美術與設計(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