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呂佩爾茨在自己的自述中強調:繪畫是一個時常讓人感到絕望的過程。在筆者看來,藝術審美也是一個時常讓人感到絕望的過程。眾所周知:藝術審美涵蓋的面比較的廣,藝術審美的標準又受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現如今,多樣性的藝術審美已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和藝術欣賞者所接受。本文結合呂佩爾茨關于藝術的相關觀點對藝術審美的多樣性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對當前藝術界存在的一系列藝術審美觀點進行理性分析。
關鍵詞:藝術審美;呂佩爾茨自述;繪畫;多樣性
一、藝術審美多樣性的價值
之所以強調藝術審美的多樣性,是因為席勒早在《審美教育書簡》里強調“藝術作品向我們反映出有意識活動與無意識活動的同一性。”如果我們像過去那樣采用單一的審美標準欣賞藝術作品,就沒有辦法以一種理想的狀態既欣賞到藝術作品的內容美又欣賞到藝術作品的形象美。當代藝術審美應該以一種包容的姿態去全方位的欣賞藝術作品;當代藝術創作者應該在保持自己藝術創作獨立性的同時更加充分地調動自己的想象空間,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二、呂佩爾茨相關藝術觀點對藝術審美多樣性的啟示
(一)藝術審美是發現藝術作品的藝術氛圍
在一次訪談中,呂佩爾茨強調;“我只與藝術打交道,如作詩、繪畫,雕塑。我只負責營造藝術氛圍。讓天空暗淡、明亮,讓百鳥停止吟唱,聽我訴說。這是我要做的事。”
藝術審美說到底就是通過藝術作品實現與藝術創作者溝通交流,它的最終目標是是實現一種人文關懷。呂佩爾茨所強調的與藝術打交道的方式:“讓天空暗淡、明亮,讓百鳥停止吟唱,聽我訴說。”既是營造藝術氛圍的一種,也是試圖讓大家傾訴他藝術作品深層次的表達內容。
我們發現藝術作品的藝術氛圍之后更加能和藝術創作者擁有同樣的心境去溝通交流,也更易于挖掘藝術作品中充滿人性關懷的部分。
(二)藝術審美是一次又一次打破成見,重新構建
在深入了解呂佩爾茨之前我天真地用他的國籍——德國給他的藝術作品定了位。受德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制造業的影響,我先入為主地認為呂佩爾茨的藝術作品應該也是冷靜、嚴謹又富有哲理意味的。可在深入了解他并且欣賞他的藝術作品之后我才知道之前我的想法與他的作品風格絲毫不符。事實上,呂佩爾茨的作品更多的是張揚中包含感性,他的畫作不僅張力十足而且富含濃厚的主觀色彩。
藝術審美從更專業的角度說指的是人在其社會過程中與客觀事物或現象所歷史地發生和建構的一種特殊性的表現性關系。
成見是藝術審美中的攔路虎。如果在藝術審美過程中我們受自己的認識、生活經歷束縛,那么我們與藝術作品所構建起的關系將是充滿我們欣賞者的主觀色彩,創作者會被我們擠到一個很邊緣的位置,藝術審美也將變得毫無價值。
(三)藝術審美就是發現藝術本身的美
“繪畫即是畫作本身”呂佩爾茨如是說。可見,繪畫是不包含任何功利價值的,它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我們在審美過程中不能拋卻藝術作品本身而期望從其他途徑比較功利地去欣賞藝術作品。
我們欣賞和評價藝術作品的基礎是發自內心的以一顆赤忱之心去理解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本身的內容。
雖然呂佩爾茨認為觀賞者和藝術家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關系,但他也否認藝術家并不是有利于社會之外的怪癖人。因此,當我們回歸本心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就多了和藝術家溝通交流的機會,這也是實現藝術審美的基本前提。
三、藝術審美多樣性的意義
誠如呂佩爾茨所說:“繪畫是一個非常有難度的臟活。”每一副藝術作品不僅僅包含了絢麗的色彩、繪畫史的記憶,更多包含了藝術家對現實的琢磨、呈現,是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個體性、獨特性傳遞到藝術作品中。
看過呂佩爾茨藝術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藝術作品中的視覺沖擊和藝術魅力,但它到底具有怎樣的審美價值,卻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打破單一的審美標準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審美標準去欣賞。
藝術審美多樣性的意義就在于我們能更多發現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不斷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實現我們與藝術家們的進一步交流。藝術審美的多樣性一定能把藝術審美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更能讓更多欣賞者從藝術欣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四、小結
我們說藝術審美最終的目的是回歸藝術作品本身,服務于人生。藝術審美注重人文關懷始終不會脫離藝術作品本身,而是時時刻刻與藝術作品相依相存。以多樣性的審美藝術眼光去欣賞藝術作品中的美。不斷從藝術作品中挖掘“美”。找出藝術作品更多的價值,甚至將找尋到的一些富有價值的東西應用到我們藝術創作中,對我們來說都將是一筆不菲的財富。讓我們在今后始終謹記;藝術審美具有多樣性,在藝術審美過程中做到多樣性審美。
參考文獻:
[1](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譯林出版社,2009.
[2]劉雨雄.從馬庫斯.呂佩爾茨的藝術觀看德國新表現主義繪
畫[J].藝術教育,2014(6):26.
[3]顏亮.馬庫斯.呂佩爾茨看了他的畫你會質疑“繪畫已
死”[N].南方都市報,2015.6.17.
[4]劉雨雄.探析德國“新表”怪杰馬庫斯·呂佩爾茨的藝術風
格[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3):154-155.
作者簡介:周勇吉,重慶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