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榮?陳英杰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技術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今社會的室內設計已經進入了自然化、個性化、情感化。室內設計也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裝修和一般程度的美化,而是一種要充分滿足室內空間性質與用途,構建與建筑相適應的室內環境。它可以通過空間、材質、色彩、照明等綜合化的進行整體性設計。在既可以滿足不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能發硬出特定的審美價值。本文基于室內文化空間的相關設計內容,對文化空間設計的特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闡述。
關鍵詞:文化空間;特征;室內設計
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隨著生產力的加大不斷提升。從20世紀60年代后,全球的文化都開始了對外的擴張,許多文化也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深層次的友好往來而不斷的滲透到各大城市里去。到20世紀八80、90年代,這種趨勢開始逐步滲入到城市文化的層面,并開始得到了大眾的重視。在物質文化得到豐富的今天,人們也開始越來越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在文化的感觸上消費便是人們調整自我精神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旅游業興起后,設計師們發現城市的發展也開始逐步依賴文化經濟,有典型的案例就是旅游紀念品由原有的純物質類商品向更為抽象的精神性、文化傳承類轉變。與此同時,富有濃厚文化氣息的空間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一、文化空間的概念
文化空間是一個有人類活動且具有文化意義的空間、場地或者場所。這些文化空間里,蘊含著人類的活動特征,因此便有了文化上和行為上的意義。換句話說,文化空間是人類所有空間體系中文化維度上的體現。有專家認為:“人、活動、場所”是形成文化空間最核心的三要素。其中,人是將精神文化向物質空間轉換的關鍵的主要節點所在。而活動則是時間維度上的節點,是活動讓文化的內容得以傳承。最后,場所作為所以事物的載體,與人和活動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當一個空間得到人們的認可,并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時,它會被成稱文化空間。
二、打造文化空間的特征
文化的形態種類繁多,但歸類匯總來看,設計打造它并使其成為文化空間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
(一)利用照明烘托氣氛
光是打造室內空間的效果的源頭,如若沒有光,一切都是徒勞。在室內設計中,光線的打造不僅滿足了人們視覺上的小,更是烘托氛圍的重要元素之一。因為光線可以從視覺上改變空間的構成感,直接影響到物體在視覺呈現效果上的大小、形狀、色彩等等。在燈光照明的實際運營中,我們應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充分發揮光的作用。首先,可以通過主次光源來對整體有個大的布局。其次,可以通過光纖的層次、色彩、造型、范圍等創造出豐富情感的氛圍。最后,局部的光源點綴也會有畫龍點睛之效。
(二)利用色彩打造主題
相較于光線的感覺而言,色彩會讓人更有實體化的辨識度,他能喚起人們的第一視覺感,注意力也會因為跳躍的色彩而轉移。色彩與設計的關系即獨立,又關聯。獨立的原因是色彩即便不附著于設計上,它仍舊會給人帶去一種單純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極具情感的代表性顏色。關聯是在于,色彩依附與設計上,會讓主題有著千變萬化的情緒,會豐富設計的內容,以達到升華主題的目的。所以,在城市的文化空間中,以色彩打造主題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各大城市喜歡打造的藏式主題的空間設計。藏式的風格主題顏色明亮,選用的顏色搭配繁雜,顏色自身純度也高。一進入這個空間,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絢麗的民族色彩。
(三)利用材料鐫刻文化
根據不同風格,選用不同材質的材料對文化空間進行匹配,是打造文化效果的方法之一。材料表面的肌理會賦予空間不同的感覺。例如室內常見的木材,溫和柔軟,適合返璞歸真的民俗風。鋼材和鋁材較為明亮華麗,適合半奢華的現代風。古樸笨拙的石頭搭配清澈透亮的玻璃,原始與現代的碰撞,打造出別樣的風情。此外,設計師們還對城市中一些廢舊的空間進行二次改造,用原有的材料刻畫出一片新的天地。例如,設計師將一個廢舊的工廠改造成了懷舊風的餐廳,保留了裸露的吊頂,將原有的機床鋼板改造為入門處的吧臺。室內的桌椅板凳也有工廠中廢舊的機械改造而成,一個工業風的餐廳在舊址上得以新生。
三、結語
文化空間設計在我國設計領域處于上升階段,它不僅拓寬了設計師的視野,為其增加了閱歷,還是我國室內設計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現代的文化空間設計中,光線、色彩、材料、陳設的有效運用都可以幫助設計師表達出空間的設計特色。在這些方法的下,文化空間不僅給人們提供了舒適的室內環境,更提高了人們精神層面的認知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空間服務于大眾,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一絲歡樂。
參考文獻:
[1]劉合林.文化空間解讀與利用——構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徑
[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
[2]張鴻雁.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中外城市形象比較
的社會學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葛紅兵,謝尚發.文化消費:文化產業振興的根本問題——兼
評2009年上海文化消費狀況[J].科學發展,2009(12):83-94.
作者簡介:張榮榮,沈陽化工大學;陳英杰,沈陽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