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錦
摘要:戲曲藝術綜合了唱、念、做、打等藝術形式結為一體,并通過各種表現手段,用來刻畫戲曲人物形象,推進劇情發展,表現戲劇沖突,揭示主題思想,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目前許多戲劇表演者正處于學習發展階段,與戲劇老藝術家們的表演相差很多,如果表演者能夠充分塑造戲劇人物形象,便能將戲劇表演的魅力充分展示出來。所以戲曲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戲曲舞臺表演藝術的成敗至關重要。結合自己近十幾年的舞臺經驗及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
關鍵詞:戲曲;從劇本文本定形人物形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層次性的形象塑造
一、從劇本文本定形人物形象
戲曲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戲曲的美感與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戲曲演員作為戲曲舞臺的核心體現,那么演員想如何很好地塑造出戲曲舞臺藝術上,活靈活現、棚棚如生地各中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呢? 筆者認為演員如果想很好地塑造出劇中所擬定的戲曲人物,就得賴于戲曲演員常年所積累的舞臺經驗知識、專業基本功底、對劇本劇本的分析與人物角色的理解與揣摩以及舞臺道具、服裝臺詞的唱腔等多種因素。在我們的戲曲大舞臺上塑造人物是固定的因素,雖然扮相與化妝也歸屬于一部分,但是從創造性藝術的角度來談論,更為關鍵的是演員在表演戲曲藝術時如何表達劇中人物的性格和語言、如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劇本所擬定的人物特性,從形與神兩方面來進行塑造,塑造出符合舞臺、適合藝術、觀眾接受的戲曲藝術形式。
我作為一名戲曲演員并且是一名戲曲藝術的從業教師,在表演中形神兼備、感情充沛地塑造舞臺人物這些都是基本功的必修課、然而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表現的,決定的戲曲劇中人物的塑造是否得體、恰當,也決定了一臺戲曲演出是否成功,也能很好地檢驗出一名戲曲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是否合格。演員在塑造劇中人物形象的時,對于每一位演員來說通過對劇本進行反復閱讀分析劇情與揣摩人物這事必須有的一種經過手段,只有通過劇本作為前提演員才能夠很好地進入劇情融入角色。然在劇本的閱讀方式一般分為通讀與精讀兩種,演員在粗略地閱讀劇本之后,最初對是飾演的角色人物進行初步定形并自己所要塑造的劇中角色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再通過細致地去對劇本構造、情節、內在進行精讀、品讀,研讀等重點把握好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人物情感、語言風格等,再次同時自己還要了解劇本中的其他人物,特別是和自己演對手戲的那些人物角色,尤其要詳細地了解。對手戲的角色其實說白了就是給子在啟發以及輔助的意義中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所以演員通過全面把握劇本中人物的關系、矛盾、情感等來多角度、多方位地理解、解讀自身所要扮演的人物角色,才能夠很好地。很細致地將劇作家與導演所想表達的人物性格呈現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戲曲服務觀眾。
通常大家在觀看戲曲舞臺演出時,都知道戲曲舞臺上需要做好音樂調節、服裝穿戴、道具、舞美布置、化妝造型及道具、燈光設計等各項工作,事實上,所有的舞臺工作都是根據劇本的原型去配合、去完成自己應有的職能的,換句話說它們的綜合也算是為了戲曲劇本以及戲曲演員服務的,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展現出劇本文本的藝術構造和襯托演員的表演,幫助演員淋漓盡致地塑造角色形象,賦予劇本中的人物二次生命,使之變得鮮活與豐滿。鑒于此,戲曲演員站在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整體角度來言,從宏觀上來理解劇本中的人物角色,是通過用活靈活現的人物語言來突出角色的性格特點;就微觀方面來講,演員同樣要鞏固自己的舞臺基本功,包括臺詞、身段與唱腔通過舞臺其他職能藝術的有效配合。塑造出有形的人物形象,根據所定形的人物,對每一個戲曲角色,演員都應認真對待、精心地研讀劇本、細致地描摹劇本分析劇本中各層次人物的每個性格、動作、表情與對話,從一字一句中挖掘角色的性格與情感,從而塑造人物內在所有的形象屬性,從而達到內外達到一致。
二、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演戲,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本,刻畫人物的性格的基礎。要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根據上面所述演員首先得從劇本提供的形象中去研究分析和琢磨揣測。就借于當初我所在的海口市瓊劇所演出的瓊劇《喜團圓》中孫淑林這一角色來說,該劇從20世紀80、90年代海口是劇團就投入演出,投放藝術市場,并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該劇的女主角這是一個有著十八年年齡跨度的角色,像類似這種類型的表演人物,如果想把她的人物性格特征、形象特形展現出來,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人物的心理節奏,從一個青年階段跨度到中年婦女,也就是從花旦轉為青衣到的變化,通過形象的變化、動作的變化、環境的變化都必須有一個跨度,演員在表演的手法上,演員想很好地塑造出特形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首先要在念白唱腔的語氣語調中加以注重研究,通過內外一致的表現,突出孫淑林這一劇中人物歷盡艱難、倍感辛酸人生擬定歷程的性格特征、人物感情,從而把觀眾的心態也牢牢抓在主要人物的此情此景中,產生共鳴。
戲曲舞臺人物的形象是通過演員對于人物的感情分析進而融合而創造出來的。舞臺表演藝術它既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劇中人物的感情體驗是對人物種種心理的體驗的集中表現,這也是演員創造角色的關鍵。老藝人常說:“心得身不得不行,身得心不得也不行”,指的就是必須身心一致、內外統一,才能演什么像什么,舞臺表演才能恰到好處。像瓊劇《喜團圓》中,孫淑林18年前是一種人物形象,18年后又是個飽經風霜的中年婦女,從她的唱詞中就說明了她18年尋兒的艱辛與痛苦命,命運的不公所至遭受的苦難,作為人母還甘愿賣身為奴尋訪親兒,劇本的層次性安排上面的為奴尋兒就跟后面兒不認母的情景形成一個對比,演員就要合理地進行人物性格的展現,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人物的情感境界,間接性讓觀眾痛恨為子的不孝,同情為母的悲慘,演員在塑造類似這樣的人物最為重點的是放在內心活動上,運用外在情感和內在的心理性感的合而為一,集中表現出來。同時在該劇中演員可以通過多次運用激昂與低沉并用的唱腔作為輔助,有效地將她的滿腹辛酸淋漓盡致地充分描繪出來,與最后的一腔悲憤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感人至深。所以說,演員的感情體驗是十分重要的。長期的舞臺實踐告訴我,只有在積累生活體驗、具備深厚文化修養的基礎,對劇本進行具體分析,仔細揣摩,才能塑造出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人物形象來。
三、層次性的形象塑造
在塑造人物的特性為中演員在自己的行動線中,必須要有明確的感情層次表現,孰重孰輕,有意識地沖淡或強調。只有層次清了,劇情的發展、人物性格的變化便是有效的藝術表現,同時能在清楚的讓觀眾看得明白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傳輸。如果在形象的塑造當中輕重不分,節奏不明,層次性不清晰的話,那就會出現不是藝術的藝術,這樣它不但不能很好地將人物形象以及情感表現出來,反而會減弱戲劇藝術的目的性,使得演員自己掌握人物也是越來越困難;同時,在創作和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征時,應該以劇本的有效數據作為依靠,通過演員自身的藝術修養進行彌補,沒有層次性的融入就算是融入音樂加強,都無法表現。如果沒有這樣的層次性的表現,人物就會格外單調。演員就跟沒有靈魂的行尺走肉,從而無法使觀眾留有深刻印象的動作,人物形象就黯然失色,也難激起觀眾的欣賞興趣。“主次分明,變化無窮”,不能“平分秋色”。是戲曲人物形象表現得重點的,然而內心活動也是一切有效行動表現的基礎的基礎。所以,在重視挖掘角色的形象塑造時,通過劇本把臺詞的深刻含義細致的分析出來,通過層次性的分析并要充分領悟每一個戲劇人物的內在意義,產生戲曲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樣才能使得戲曲人物形象塑造的目的性更強烈,更為突出。
四、結語
綜上所述,演員在全面通過劇本和角色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要素,所以戲曲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必須將劇本研究透徹,清楚每個人物的人物性格、形象特征。 戲曲表演者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對角色進行詮釋,必須謹記以劇本中的人物形象為基礎作為有效數據依據,從而深入地進行劇中人物角色塑造。表演者和導演對角色進行再創作后,表演也必須符合戲劇劇本中的人物特點。所以,表演者的表演人物形象塑造,都離不開劇本中作者對人物形象的設定,表演者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劇本和角色,才能真正塑造劇中人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