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是以人的形態、體態等進行傳情敘事的,且以一種直觀的、動態的、有節奏的形式呈現,是呈現舞蹈情感表現的最高層次。民族民間舞蹈語言是能傳遞一種特定意義的交流符號,深入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并對其文化內涵進行審美性的分析與解構,從而探索出民族文化背后所承載著的精神理想化的屬性狀態,亦是對中國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做進一步探摸研究!
關鍵詞:壯族舞蹈;審美文化;符號
一、祭祀文化
廣西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其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濃厚的歷史性和文化差異性以及獨特的地域風格性,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壯族舞蹈是壯族人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長時間醞釀、積累的結果,反映出壯族特有的精神、文化風貌。壯族的民族舞蹈在壯族人們特定的歷史社會活動中孕育而生,是一定程度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在藝術領域的真實寫照。壯族舞蹈源于對狩獵的模仿,舞蹈內容動作多模擬鳥獸形態。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相關,帶有十分濃厚的迷信色彩。且壯族的舞蹈大部分都與人民的生產勞作方式、男女表達情愛及對自然的抗衡息息相關,呈現出獨具一格的民族風情與文化魅力。
二、生活符號
在燦爛多彩的壯族民間舞蹈中,“扁擔舞”是反映生產勞動舞蹈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壯族扁擔舞別名又稱“打虜列”“谷榔”“打榔”,是通過模擬農事活動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一系列姿勢動作,由打礱舞發展演變而來的舞蹈。以此來傳遞壯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及較強的娛樂性。如舞者們手持扁擔,圍著一條長板凳相向而立,邊呼喊著口號,邊上下左右相互擊打。扁擔既可豎著相互敲擊,又可橫著敲擊凳面的兩旁,還可以轉身打、蹲著打、弓步打等等,擊打形式多種多樣。隨著腳上輕快而靈活的步伐,擊打力度時強時弱,擊打速度錯落有致。雖舞蹈隊形上變化甚少,卻以其別具一格的節奏變化、靈活多變的扁擔打法,給人以震撼的視聽覺沖擊。以綜合的表現形式,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醇厚民俗氣息,充分發揮其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既契合了當地積極向上的民風,同時加強了老百姓的凝聚力,故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獨特的民俗文化。
三、形象轉換
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都會在舞蹈的新動態形象、表演程序、風格特征、服飾道具諸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而民族內部的宗教符號體系相互影響且融合,構成其舞蹈的新意象。
四、圖騰崇拜
壯族舞蹈語言所能傳達特定的內容及意義,也是一種進行交流的符號體系。據記載《螞拐歌》:“青蛙和螞拐,它媽在天上……好來定雨晴?!?壯族語言中的螞拐譯為“青蛙”,也被譽為“蛙神”。運行路線一般為之字形前進。舞蹈在跳躍中帶有強烈的節奏感,通過四肢的協調扭動,呈現出樸素自然的表演風格。螞拐在壯族人民心中象征著如意吉祥,能帶來谷物豐收的好兆頭?!拔浌展潯弊鳛閴炎宓姆俏镔|文化遺產之一,它反映了壯族人民的集體生活,思想感情和文化精神。而螞拐舞的表現內容是壯族勞動人民精神生活風貌的真實寫照,其經過了世代文化傳承過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由此可見,壯族民族民間舞蹈在傳承與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五、繼承與發展
一個民間藝人的消失,是否意味著一個“民族博物館”的消失呢?當今現狀培養舞蹈繼承人面臨著難度大、耗時長、收入低的困境,壯族民間舞蹈也面臨著外來舞蹈文化的沖擊與影響。在如今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又該如何呢?筆者認為,面對這些壯族民族舞蹈所面臨的生存與挑戰,國家應完善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機制。一,利用網絡媒體傳播信息,切實加強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價值的宣傳與推廣,提升社會認知度。二,鼓勵培養舞蹈繼承人,推動壯族民間舞蹈“走進學?!?,走進年輕一代的學習生活中。三,在當地特色旅游業中,開展多種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提升舞蹈的知名度。四,應充分利用廣西少數民族的資源,在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與創作上深入開展調研,將優秀的狀民族舞蹈文化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規范化,保留舞蹈文化精髓。五,在繼承與發展中,應注意保留民族舞蹈獨特的風格與文化魅力,避免被外來文化影響而喪失了原有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基調。將民間舞蹈優秀的文化精神內涵與大數據的時代精神相結合,與時俱進,保留本真!
六、結語
守“根”促“融”,在不斷深入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外延與內涵的形態分析研究的同時,與時俱進,促進壯族民間舞蹈與當下的時代精神、社會審美風尚相融合,增強壯族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散發出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獨特的民族魅力!
作者簡介:李姝靜(2000年8月-),女,漢族,湖南郴州人,本科學歷,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舞蹈系,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