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慕課與混合式教學是目前比較先進的教學方法,慕課把藝術技能實踐各個階段知識點、技術難點凝練為8-10分鐘教學視頻中,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使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重復學習知識,打破僵化課堂教學設置。而混合式教學能夠利用網絡技術整合課堂教學,打通校校之間的藝術實踐教學活動交流渠道,真正達到“資源共享”,這種創新教學方法能夠使極大豐富藝術實踐活動,拓寬學生藝術視野。
關鍵詞:藝術;混合式;創新教學方法;應用實踐
一、慕課與混合式教學在國內外研究現狀
慕課是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作精神的個人或組織發布于互聯網上的開放課程。混合式學習是建立在對二元關系的統一,以及對學習、課程、教師等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學習范式。學習理論的混合、學習資源的混合、學習環境的混合、學習方式的混合。本課題所研究的正是在藝術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把傳統的“一對一”“一對多”“小組課”授課形式與新近出現的慕課相結合的混合教育方式。慕課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模式,2012年產生,距今發展大約有7年時間,雖然是新近出現的模式但是慕課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60年代。1961年美國著名理論家巴克敏斯特·富勒首次提出“產業領域的教育技術”概念,1962年美國發明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在“增進人類智慧:斯坦福研究院概念框架”研究計劃中指出,個人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將產生大規模信息分享效應。這個觀點的提出影響到教育領域,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作為開放性教育資源向大家提供公開式課程的教育思想。
我國在此方面有比較好的發展,2014年秋季學期清華大學把“微積分”“大學物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在校內在線試驗,1000余名學生報名選修,2014年6月上海交大、華東師大、華東理工、上海師大、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等19所西南地區高校學生在好大學在線學習選修課程,修滿課程后可以獲得學分,可以和所在學校的學分互認。
二、藝術課程慕課與混合式創新教學方法改革與應用實踐
(一)理論依據或現實問題
在藝術類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院校大多遵循傳統教學方式“一對一”“小組課”等形式開展教學,學生很少能夠接觸到本專業教師或本校以外藝術教學活動,而藝術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拓寬視野,開拓藝術思路也是保證藝術良性發展的原則,本團隊教學改革運用“校校聯合,資源共享,打造平臺”藝術課程慕課與混合式創新教學方法能夠達到此項教育目的。
(二)藝術課程慕課與混合式創新教學方法應用
1、慕課與混合式教學是實現藝術實踐教育公平的有效形式。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使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平等的對待。在藝術實踐類課程教育過程中,可以使學習者獲得均等藝術教育機會,充分享受優秀藝術實踐教育資源。
2、慕課與混合式教學能夠更好傳播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研究慕課與混合式教學,能夠更好傳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繁榮。傳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傳統音樂,推進音樂文化發展,繁榮音樂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三、藝術課程慕課與混合式創新教學方法實踐應用
(一)“提煉知識點,凝練技術訓練”。慕課與混合式教學準確把握藝術實踐課程專業技能要求。慕課根據當前最先進教育成果把技能點制作為10-15分鐘短視頻呈現,使學習者掌握最新知識,視頻時間長度符合學習者注意時間,提高學習者學習效果。
(二)“資源共享,打通平臺”藝術教學活動多樣化。建設藝術實踐類課程慕課內容。聯合各個高校藝術專業教師組建團隊,建設開發藝術實踐類課程慕課,在本校完善慕課與混合式教學方式相結合授課形式,達到提高學習者學習質量效果。
慕課與混合式創新教學方法能夠使參與學習者拓寬藝術視野,豐富藝術經驗,還能夠保證藝術實踐教學評價多樣化。慕課與混合式教學評價能夠結合“教評學”“學評學”“學評教”“網絡在線評價”幾部分展開,是教學評價更具有公平性、客觀性與準確性。在藝術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應用慕課與混合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習者專業技能,同時可以和國際先進的藝術學習活動同步進行。由于藝術活動本身具有個性特征,同時各個藝術流派在教育教學中都有各自的標準,融合過程中在某些方面容易出現分歧。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力求本著遵照藝術一般規律,尋求藝術實踐活動共同特性,整合多種藝術實踐活動特性完成教學改革項目。宣傳推廣我國藝術實踐課程教學成果,融合其他藝術院校優秀課程資源,豐富提升藝術類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3-14.
[2]李雁冰,鐘啟泉.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3:217.
[3]李定仁,徐繼存.課程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127.
[4]陳玉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教育科學出版
社,2001:148-149.
[5]王策三.教學認識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樊明迪,賀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