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軍 左奇 徐大志 鄭偉 王兵 張璇
【摘要】 目的:探討鼻竇冠狀位CT掃描與軸位CT平掃對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診斷情況。方法:選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116例,患者均進行軸位CT平掃與冠狀位CT掃描。分析兩種方法對不同類型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診斷準確性。結果:通過冠狀位CT掃描與軸位CT掃描可以觀察到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對鼻腔單側侵犯較多;冠狀位CT掃描對淋巴瘤與腺樣囊性癌診斷準確率均高于軸位CT平掃(P<0.05)。結論: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診療過程中,鼻竇冠狀位CT診斷效果滿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應在臨床上宣傳與使用。
【關鍵詞】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 冠狀位CT掃描; 軸位CT平掃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s of Nasal Cavity and Sinus by Coronal CT Scan and Axial CT Scan of Sinuses/BAI Hongjun,ZUO Qi,XU Dazh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24):-14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s of nasal cavity and sinus by coronal CT scan and axial CT scan.Method:116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of nasal cavity and sinu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axial CT plain scan and coronal CT scan.The accuracy of two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s of nasal cavity and sinu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coronary CT scan and axial CT scan showed that the nasal cavity and sinus malignant tumor had more unilateral nasal cavity invasion.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 by coronary CT scan for lymphoma 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axial CT scan(P<0.05).Conclusion: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of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 the coronal CT diagnosis of nasal sinus is satisfactory and has high clinical value,it should be publicized and used in clinic.
【Key words】 Malignant tumors of nasal cavity and sinus; Coronal CT scan;Axial CT plain sca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g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Jingzhou 43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24.038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是臨床上多發的疾病,在全身惡性腫瘤發生率中約占1%,在頭頸部惡性腫瘤發生率中占3%~5%[1]。鼻-鼻竇解剖結構比較復雜,發生腫瘤病變后的癥狀與發生鼻竇炎的癥狀非常相像,在臨床上很容易造成漏診、誤診,大部分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在確診時已經發展到了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非常不利于改善患者預后[2]。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診斷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為臨床治療提供了一定的依據[3-4]。本院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診療過程中,應用鼻竇冠狀位CT進行診斷,診斷結果更加準確,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116例。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檢查均確診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均存在面部麻木、眼痛溢淚、頭痛、鼻出血、鼻塞流涕癥狀。排除標準:應用MRI檢查者;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患者均進行軸位CT平掃與冠狀位CT掃描,使用Philips Bril.1iance公司生產的64層CT掃描機,掃描時將管電壓調節為120 kV,將管電流調節為200 mAs,將層間距調節為5 mm,將層厚調節為2 mm,將螺距調節為1.0[5]。軸位CT掃描,基線與硬腭平行,層厚、層距均為3~5 mm,掃描由齒槽根部掃描至額部水平。冠狀位CT掃描,選擇仰臥位,頭過伸或者俯臥背曲體位,盡量讓患者的下聽眶線與水平面保持平行,同時將CT掃描架進行調節,使掃描基線與顱底處于垂直,掃描時從鼻骨開始,到蝶竇后壁結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種方法對不同類型腫瘤侵犯部位,以病理檢查結果為依據,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不同類型腫瘤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116例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中,男70例,女46例;年齡23~ 74歲,平均(63.6±1.4)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3.2±0.8)年;病理結果:淋巴瘤33例,腺樣囊性癌36例,鱗狀細胞癌47例。
2.2 兩種方法對不同類型腫瘤侵犯部位分析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所侵襲的部位較多,通過冠狀位CT掃描與軸位CT掃描均可以觀察到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對鼻腔單側侵犯較多。見表1、2。
2.3 兩種方法診斷腫瘤類型準確率的比較 以病理檢查為準,軸位CT平掃臨床誤診3例(2.7%),漏診14例(12.1%);冠狀位CT掃描臨床誤診0例,漏診2例(1.7%)。冠狀位CT掃描對淋巴瘤診斷準確率為97.0%(32/33),腺樣囊性癌診斷準確率為100%(36/36),鱗狀細胞癌診斷準確率為95.7%(45/47),冠狀位CT掃描對腺樣囊性癌診斷準確率最高;軸位CT平掃的淋巴瘤診斷準確率為72.7%(24/33),腺樣囊性癌診斷準確率為83.3%(30/36),鱗狀細胞癌診斷準確率為97.9%(46/47)。冠狀位CT掃描對淋巴瘤與腺樣囊性癌診斷準確率均高于軸位CT平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字2=6.573、6.545,P<0.05)。見表3。
3 討論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屬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一種,該疾病的發生率在臨床上非常高,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占據首位[6-8]。盡早對鼻腔鼻竇惡性腫瘤進行診斷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非常重要。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早期癥狀并不顯著,特異性較差。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面部腫脹、面部不適、頭痛、鼻塞等,該癥狀與鼻竇炎相似,在臨床上很容易造成誤診[9]。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影像檢查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診斷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規的鼻竇平片已經被CT掃描所代替,通過CT檢查可以對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與鼻竇炎進行明確的診斷,鼻竇炎的特點是局部很少有被侵犯的癥狀,且骨質一般不會遭到破壞[10]。而通過CT檢查所發現的骨質破壞并不是惡性腫瘤才有的癥狀,鼻竇囊腫、良性腫瘤都可能會出現骨質破壞的癥狀[11]。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腫瘤類型較多,起源也不一樣,對附近的顱底組織、眼眶、鼻竇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侵犯,反映了鼻竇惡性腫瘤CT表現具有多樣性,這時要對腫瘤的中心位置進行確定,且要對腫瘤征象進行全面的分析,進而可以推測出原發位置。研究顯示,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所侵襲的部位是不同的,通過冠狀位CT掃描與軸位CT掃描可以觀察到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對鼻腔單側侵犯較為嚴重,這就說明,鼻腔鼻竇惡性腫瘤侵犯的部位較多,且通過CT檢查可以了解腫瘤部位,對盡早進行診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中主要包括淋巴瘤、腺樣囊性癌、鱗狀細胞癌、骨瘤、血管瘤以及其他惡性腫瘤等[12]。有的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會向顱內生長,會對顱底骨質造成壓迫、破壞,且可以通過淋巴結、神經血管發生轉移,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13]。因此,提高臨床診斷技術,減少漏診、誤診率是非常重要的。冠狀位CT掃描可以對骨質破壞進行有效的分辨,因此可以將鼻竇炎與鼻腔鼻竇惡性腫瘤進行很好的區分。
通過冠狀位CT掃描可以很好地將鼻竇、竇口、鼻腔以及周圍的組織進行呈現,且可以直觀的、清晰地將腫瘤的位置、形態、大小進行呈現,進而提高了臨床診斷結果準確性。在對鼻腔鼻竇惡性腫瘤進行診斷時,先要定性,后要結合病理學對其進行檢查[14]。惡性腫瘤一般都是浸潤性生長,通過冠狀位CT圖像可以發現腫瘤邊緣比較毛躁、非常不平整,且與周圍組織的邊界非常模糊,還具有細小針刺狀的物質出現。惡性腫瘤通常會對骨質進行侵入與破壞[15]。大部分惡性腫瘤都會發生轉移,且對多部位造成侵襲,在臨床上容易發生漏診。研究顯示,冠狀位CT掃描對淋巴瘤與腺樣囊性癌診斷準確率均高于軸位CT平掃(P<0.05),這就說明,對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冠狀位CT掃描的結果更為準確,且冠狀位CT掃描病變范圍與病理較為符合,惡性腫瘤診斷結果較軸位平掃更為可靠。通過冠狀位CT掃描圖像可以清楚地觀察腫瘤對各部位的侵入程度。提高臨床檢出率與準確性更有利于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應用冠狀位CT掃描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的優勢主要有:(1)通過冠狀位CT掃描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可以對腫瘤的結構進行直觀的觀察,了解解剖結構,更有利于制定臨床治療方案[16]。通過CT冠狀位掃描可以對腫瘤的位置、大小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且可以對侵犯程度進行了解,這為制定臨床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線索。(2)通過冠狀位CT掃描為開放竇口、恢復鼻道引流功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蝶竇、額竇、篩竇、鼻腔的分割通常呈現縱行走向,與軸位平掃相比較,冠狀位CT掃描更能清楚地對竇口鼻道復合體、鼻腔解剖斷面、鼻竇進行觀察,這為臨床治療醫生為患者開放竇口、恢復鼻道引流功能提供了依據[17-18]。通過對竇口鼻道復合體、鼻腔解剖斷面、鼻竇進行全面的了解,可以有效保證對竇內、竇口內的腫瘤進行徹底的清除,有效減小了腫瘤的殘留。(3)通過冠狀位CT掃描可以有效了解解剖注意點,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術中不必要的意外發生。開放竇口、恢復鼻道引流功能時通常會在鼻內鏡的輔助下進行,主要是對竇口、鼻腔內發生畸形的骨質進行矯正、對其中存在的病灶進行徹底的清除等,進而有利于恢復患者的鼻道引流功能,對竇口進行開放,這是一種有效恢復患者鼻腔鼻竇功能的一種手段[19]。與軸位平掃相比,冠狀位CT掃描更為清晰,對患者鼻竇、鼻腔內發生病變的組織都可以進行觀察,主治醫生對其進行了解后更有利于制定適合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案,進而有利于降低各并發癥的發生。(4)通過冠狀位CT掃描有利于篩選淋巴瘤、腺樣囊性癌、鱗狀細胞癌所侵犯的部位,比如鼻腔單側、鼻腔雙側、額竇等,而平掃在這方面的優勢欠佳[20]。同時通過冠狀位CT掃描有利于觀察蝶竇與篩竇位置之間的關系,可以觀察篩竇外側壁是否發生了缺損,骨質是否發生了損傷,蝶篩隱窩是否發生了阻塞等,另外,通過冠狀位CT掃描可以有效反映出蝶竇、篩竇內的病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因此,對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冠狀位CT掃描,可以更加準確地對解剖關系以及病變位置進行定位,更有利于后期的治療,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診療過程中,鼻竇冠狀位CT診斷效果滿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應多在臨床上宣傳與使用。
參考文獻
[1]李靜秋,鐘善剛,魏朝陽.64排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病變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29-32.
[2]肖玲,陳璐,王媛媛,等.鼻腔鼻竇常見惡性腫瘤的CT和MRI影像學診斷[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6):986-989.
[3]王云,李晶,柏青楊,等.鼻腔鼻竇惡性腫瘤中microRNA-98和microRNA-143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30(17):1368-1371.
[4] Hur J,Choi B W.Cardiac CT Imaging for Ischemic Stroke:Current and Evolving Clinical Applications[J].Radiology,2017,283(1):14-28.
[5]李云霞,林楓,成雷,等.改良整體骨炎評分在慢性鼻-鼻竇炎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31(21):1666-1670.
[6]孟一帆,婁鴻飛,王成碩,等.鼻竇CT在診斷嗜酸粒細胞性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中的價值[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52(2):93-98.
[7]蔡麗,馬建剛,于磊,等.頭部CT三維重建在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術前規劃的應用[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8,36(2):147-152.
[8] Thomas D M,Branch K R,Cury R C.PROMISE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Precise and Accurat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South Med J,2016,109(4):242-247.
[9]王佳說,閻艾慧.P16及HPV16在鼻腔鼻竇鱗狀細胞癌中的關系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31(24):1904-1909.
[10]彭貴娟,梁宏.PET/CT在多發性骨髓瘤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6,36(3):276-280.
[11]孫明霞,劉中林.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影像學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36(1):34-38.
[12] Zhang L J,Wang Y,Schoepf U J,et al.Image quality,radiation dose,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rospectively ECG-triggered high-pitch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at 70 kVp in a clinical setting:comparison with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J].Eur Radiol,2016,26(3):797-806.
[13]張玉杰,陶廣林,顧春艷,等.3.0TMR全身擴散加權成像聯合全身冠狀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對全身轉移瘤篩查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35(7):1101-1106.
[14]孟存忠,高揚,劉坤,等.雙源CT在成人主動脈瓣二瓣化畸形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6,27(9):629-633,669.
[15]廖大紅.2~3歲幼兒鼻竇CT影像解剖學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31(17):1355-1358.
[16] OSullivan B,Waldron J.Pre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Sinus Malignancie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8,101(4):763-764.
[17]牛延濤,張永縣,康天良,等.成年人CT掃描中輻射劑量和診斷參考水平的探討[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6,36(11):862-867.
[18]肖玲,陳璐,王媛媛,等.258例鼻-鼻竇良、惡性腫瘤的臨床特征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32):4508-4510.
[19]孫明霞,劉中林.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影像學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36(1):34-38.
[20] Gray S T,Sadow P M,Lin D T,et al.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in patients previously treated for sinonasal malignancy[J].Laryngoscope,2016,126(2):304-315.
(收稿日期:2018-11-23) (本文編輯:田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