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強調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使學科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
高中學生經過初中的學習,對政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因為初中開卷考試,所以他們對政治的重視程度不足。同時,由于高中課務繁重,他們對政治的參與度也是不夠的,因此政治離他們的生活實際有了一定的距離。可是,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更好地幫助其對知識的吸收,提高其主動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挖掘生活實際,才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這一課為例。表面上,民族政策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實則我們知道的民族文化和知識很多,且班級剛好有少數民族的同學,從他的角度去看其所在民族的生活變化及其對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感受,更加有說服力。所以,我圍繞學生的實際,設計了幾個他們感興趣、易完成的活動,讓他們課前搜集資料準備,課上進行討論、探究、學習。
在上新課之前,我提前錄制了一段微視頻時長不超過10分鐘,放在了班級QQ群里和班級電腦里,內容包括我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梳理,讓學生看完后對本節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并留給學生四個任務分組完成:1.請班級一位少數民族同學(壯族)介紹一下自己民族的傳統和特色;其他同學找一找其他少數民族的資料,上課時分享。2.針對我國中考和高考有少數民族加分政策現象,不少家長和學生認為不公平,是對漢族的不平等,回去問問父母的觀點。辨析:民族平等是否意味著消滅一切差別。3.搜集不法分子分裂祖國的事例,思考:為避免此類惡劣性質的事件重演,鞏固民族關系,我們能做些什么?4.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我們該如何去做?請分別從國家、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公民這幾個主體的角度去思考、總結。學生自己查資料思考探究,便于課堂小組交流討論。
課堂上,圍繞我課前給定的四個任務,結合特定的背景內容,小組合作探究,我做適當點撥,帶領學生擊破各個問題。
[活動探究一]
民族狀況知多少:(1)多媒體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圖片;(2)請班級這位壯族同學介紹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異域風情。班級這位少數民族學生結合圖片和自己錄制的微視頻為同學進行講解。其他同學興致勃勃,對民族文化和民族關系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時提問: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我國形成了怎樣的民族關系呢?從而引出新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接著PPT課件顯示“廣西的變化”的視頻:廣西所取得的成就說明我國是怎么處理民族關系的?得出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活動探究二]
請思考:民族平等在生活中有何具體表現?教師舉出反例存在的不平等的地方,如:東西部貧富差距大,少數民族學生高考可以加分等現象,問學生:是否民族平等就意味著消滅一切差別。學生討論很激烈,這時我從國家制定該政策的目的去說明,引導學生在辨析的過程中得出“否”的答案。
[活動探究三]
出示材料:“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討論:加強民族團結有什么重要性?
進而引出任務三中的問題,為避免藏獨、疆獨等不法分子制造的惡劣事件,我們該如何去做?學生都對此類事件深惡痛絕,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邪惡勢力作斗爭,堅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
[活動探究四]
以西部大開發戰略引出各民族共同繁榮這一原則,探討歸納: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我們該如何去做?請分別從國家、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公民這幾個主體的角度去思考、總結。
這四個活動的開展,都是建立在學生課前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并查找資料、探究思考的基礎之上的,課堂上教師只是起到構建背景和框架,引導學生探究結果的作用,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最后我播放了一段曾經去新疆支教的化學老師孫老師的微視頻進行升華,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政治認同感。總結出為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我們應該:(1)十分珍惜、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的民族關系;(2)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3)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責任付諸行動。
這節活動探究課,研究的問題均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學生對政治生活的學習有了更多感悟和思考。
高中學生的思想活動具有多變性與可塑性等特點,在關切學生各種生活的同時,恰當地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政治知識的應用價值和意義,能使學生在充滿生活實際的探究活動中提高主動學習的意識,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