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會



[摘 要] 榮氏企業作為近代中國最大的民營家族企業,其創辦人榮氏兄弟不僅在短期內實現了企業快速發展,而且在長期內實現了家族企業繼承人的培養和家族企業的永續經營。他們招賢納婿,充實家族企業人才庫,實施家族聯姻,打造利益共同體,實施泛家族化,網羅社會精英。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擴大家族企業的社會網絡,并有效傳遞給家族企業繼承人。對家族企業社會網絡構建和傳承的高度重視,是榮氏家族企業長盛不衰的重要法寶。
[關鍵詞] 榮氏家族;家族企業;社會網絡
[中圖分類號]F276.5從1896年獨立創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榮氏兄弟在內憂外患、軍閥橫行的舊中國縱橫商海,不僅成為近代中國最大的家族企業,而且較好地實現了家族企業繼承人培養和“家業永續”。注重家族企業社會網絡的構建與傳承是其成功的法寶之一。分析他們的家族企業社會網絡構建與傳承策略,不僅有助于再現家族企業發展史,也有助于汲取歷史的啟示。
1 招賢納婿,充實家族企業人才庫
現代管理理論認為,家族企業繼承人的培養,應該包括對所有擁有家族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家族成員的培養,包括沒血緣關系的女婿、兒媳;甚至為了繼承人的順利接班,而采取的一些直接或間接的社會關系網的編織,都應視為對繼承人的培養內容。榮氏兄弟的招賢納婿,帶有很重的家族企業人才儲備色彩,同時也為嫡系繼承人的順利接班提供了穩定的社會資源。
1.1 陸續加入的家庭成員
榮氏兄弟在家族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中,深深感覺到人才缺乏的掣肘,榮德生認識到“事業之成,必以人才為始基也”;“人才之興衰,實關系國運之隆替”。榮氏兄弟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非常重視。起初由于受傳統家族觀念束縛,榮氏企業的核心層只有極少數家族外成員涉足,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榮氏兄弟感到家族成員缺乏的危機感。榮氏兄弟遂通過聯姻使賢者轉化為親者,政策是“親者促之使之賢,賢者結之使之親”。榮氏兄弟共有11個兒子,13個女兒,也就有13個女婿。榮氏兄弟掀起辦廠高潮時,他們的兒子還小,女兒年長但不參加企業管理,于是充實家族企業人才的重任最先落在榮氏兄弟的女婿身上,他們的女婿大多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先后進入企業,成為一支生氣勃勃的生力軍。
1.2 不斷充實的后備人才
他們采取招賢納婿,充實家族企業人才最為典型的是榮德生長婿李國偉,他是第一個進入榮氏家族企業的第二代企業家,時為1918年。李國偉早年畢業于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曾任隴海鐵路工程局設計工程師,榮氏兄弟知其上進、好學,便不顧“門戶相當”的習俗,榮德生把女兒榮慕蘊配與李為妻,榮德生對其評價為:“世家子,唐山土木科畢業生,知為大器,不論家況也。”榮德生不論出生、量人為才,終于為榮氏企業選擇一個才學兼備的難得人才。1918年,李國偉放棄了鐵路工程師的位子,進入榮氏企業辦理工廠,在商場中迅速成長,成為榮氏企業第二代企業家。又比如榮德生五女婿唐熊源,美國羅偉爾紡織大學畢業,后任無錫申三為副經理,抗戰期間在滬開設大新貿易公司;榮宗敬的三女婿王云程在美國羅偉爾紡織大學畢業,后任上海申新一廠的經理。他們都為榮氏企業的發展壯大作出巨大的貢獻。
從表1可知,榮氏兄弟在選拔女婿上面,非常注重女婿們的才學,他們雖大多出自名門,但無一例外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們有的進入榮氏企業,為榮氏企業的發展壯大親力親為;有的自創家業,和榮氏家族遙相呼應,為榮氏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總之,榮氏兄弟突破親緣關系的束縛,為企業發展吸納了多位得力助手,擴大了家族企業的人才儲備和社會網絡,協助其直系繼承人,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2 家族聯姻,打造利益共同體
2.1 復雜的姻親
榮氏兄弟主要通過家族聯姻來結交政界、財界、實業界高層人物。榮宗敬一生育有3子4女,榮德生一生育有8子9女,合計24人,他們中除了個別夭折和早逝外,相繼成家立業。榮氏兄弟為了家族企業的發展及后代的發展,在兒女婚姻問題上基本是封建式的父母包辦,榮氏兄弟利用婚姻關系與無錫、上海的工商家族結成親戚。見表2。
2.2 實力的網絡
這些名門望族均有相當的實力,與社會和地方政界、財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榮氏企業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給予提攜和襄助,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無錫的楊氏家族對榮氏兄弟的幫助就是典型的例子。楊宗濂、楊宗瀚兄弟早年跟隨李鴻章投身洋務運動,成為積極的干將。1895年,他們在家鄉創辦業勤紗廠,揭開了無錫現代化的序幕。他們是近代民族資本工業的先行者,也是無錫第一代企業家,其侄子楊味云曾任民國政府財政部次長。楊味云之子楊通誼與榮德生女兒結為秦晉之好,榮、楊兩大家族實現了聯姻。1934年,榮氏企業遇到從未有過的困難,申新上海各廠為中國、上海銀行組織的銀團監管,無錫茂新各廠為上海銀行訂立的營運合同所束縛,申三也危在旦夕,企業營運資金極度困難。楊通誼在其父楊味云的指導下,秘密從楊家的業勤紗廠劃出私款10萬元,存入中國實業銀行,并以該行的名義貸給茂新,用以采購新麥。上海銀行得悉后深恐一時袖手旁觀會被人插手,失去一個大客戶,遇事急派員攜90萬元赴無錫給茂新辦麥,從而使茂新渡過了無款辦麥的難關,當年盈利30萬元。為了從根本上解除榮氏資金困難,楊通誼又在其父的授意下,讓交通銀行給予200萬元的貸款,從而使中國、上海兩銀行對榮氏企業的態度為之大變,促使榮氏企業提前走出了困境。這種利益共同體的威力在1935年宋子文企圖趁機吞并申新時得到了充分體現。上海銀行經理陳光甫由于本身利益及與榮德生的姻親關系,力反“國舅”宋子文的計劃,使得申新渡過難關。
榮氏兄弟通過聯姻為企業的發展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它給榮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發展便利,增強了企業抗風險的能力,這種以親緣關系為基礎的網絡資源不會隨著老一輩企業主的退出而喪失,家族企業繼承人可以繼續享有家族聯姻帶來的社會網絡資源,有力的外部支持大大提高了企業繼承人成功接管企業的概率,也使得家族企業持續發展有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