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
摘 要:有清以來,書法至乾隆年間已呈繁榮之勢,以自己獨特風格拓展和豐富帖學書風的也不乏其人。錢灃以其粗狂樸實、莊嚴雍容的書法風格,以及為官做人的剛正不阿、凜然正氣,使藝術風格與人格形象相契合,故錢灃成為清代中期書壇上的杰出典范之一。
關鍵詞:錢灃;書法;人品與書品
康熙末,學董其昌書法的缺陷、弊病,以及董其昌書法的廣為盛行招致書壇學者的高度不滿,后起新秀隨著眼界與學識的開拓,將單一的學董轉向兼容唐宋諸家。在乾隆年間,比較盛行的書法是董、趙的精美柔媚風格。錢灃不僅傳承前人,還結合了唐宋和方嚴顏體的雄強特點,從而自成一派。這種樸實莊嚴卻不失粗狂的書法風格,在當時形成了一種現象級的影響。
1 初學歐米
錢灃,字東注,一字約甫,號南園。乾隆五年庚申(1740)生于云南昆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卒。而立之年中進士(1771),選庶吉士,后由編修改御史,累官通政司副使、太常寺少卿和湖南學政等職。時和珅用事,氣勢熏灼,錢灃兩次彈劾和珅及其黨羽,疏摘其奸,直聲著朝野。除了為政的剛正不阿、凜身正氣,錢灃在詩文書畫方面也卓有成就,工書又能畫馬,詩文蒼郁勁厚,著有《南園集》七卷。
由于家貧,錢灃幼年在書法上并無庭訓可承。他初學書法在8歲左右,稱曰“吾就外傅時八齡矣”,方能“志識姓名”。家中貧寒,父又積勞成疾,錢灃數次輟學,時有斷炊之患,為其學書之路增加阻力。又因云南地處偏遠,能第一時間捕捉并掌握學書的資料并非易事。而在清初,云南書壇以虞世瓔居首,錢灃曾臨虞世瓔冊,對其楷書頗為贊賞。《臨虞世瓔冊》師法歐陽詢,在錢灃傳世書作中此類作品并不多見,其結字取率更勁險之勢,凝練又不失清雅,用筆上多逆筆回鋒,就整體氣象而言,沒有中后期作品的純熟、整嚴與俊逸,故可歸為其早期書作。
錢灃對米芾字很有興趣并常常臨習,頗下功力,深得米芾之味。錢灃早期學米芾字的作品以29歲時自題《守株圖》為代表。用米芾筆意,縱橫欹側,揮毫自運,在集古字的同時又注入自己的想法,靈氣在心,不思而至。整體上運筆流暢和諧,流美潔凈,字字獨立而又筆斷意連,超然灑脫之勢流露筆端。
2 兼涉眾家
錢灃進京之后,在書法上的造詣日益精進。地域文化的不同、學者之間的交游切磋、思想火花的碰撞都為他書法流派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助力,其融會貫通,書法功底日益穩進。由于結交廣泛,相互學習的機會便增多,在錢灃的詩作中零星記錄了一些書法學習的感悟。譬如《散館前一日作》一詩充分闡述了其在翰林院供職期間筆耕不綴的景象:“黃庭樂毅置左右,如鳥點璃憑案幾,蕩蕩巨舟三峽水……二更宮漏垂欲盡,撲筆眼晚雜朱紫。”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得知:首先,錢灃在供職時期苦學小楷,并以二王為源頭,沿明之風氣,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應是其學習小楷的范本;其次,錢灃臨摹小楷似小鳥啄食一樣不離案幾,他學習書法努力的程度、所花費的功夫也是旁人難以達到的。
大楷書主要以顏真卿、褚遂良二家為主。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勤禮碑》《多寶塔碑》《大唐中興頌》等都是錢灃筆耕不綴通臨的范本。從傳世作品看,錢灃三十多歲學顏大多數是從顏真卿中后期作品著手,而且作品多保留顏真卿原初的面貌。
作品的用筆、結體多取法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精神結構上方正平穩,線條瘦硬爽朗,應是早年摹習歐陽詢的緣故。整體上作品運筆平穩,結字寬博,清勁而又不失腴潤。應是錢灃早期學顏書的代表作之一。
錢灃用心于顏真卿的同時,對褚遂良書作也是猶愛甚深。圖4中的手札為乾隆四十一年(1776)錢灃37歲時所寫。信札中,錢灃向前輩周于禮訴說了乾隆四十年(1775)家鄉云南發大水,自家廬舍被大水摧毀,故而請假返鄉的情況。手札用筆、結體于《倪寬贊》《大字陰符經》多有借鑒,疏瘦中又添加腴澤,運筆自如,古淡中帶有風華,虛實相生,飛動空靈,行跡筆意揮灑得淋漓盡致。
在行草書上,錢灃取法甚廣,顏真卿、米芾、蘇軾作品都大量臨習過。傳世書作中,錢灃學米芾的書法作品數量較多。從錢灃臨《虹縣詩帖》《歲豐帖》中可看出,米芾書風天真自然之氣流露筆端,大小穿插,字與字之間的映帶、顧盼流動、章法的疏密輕重拿捏到位。就整體風格而言,結字收斂,點畫方圓藏露。字勢多呈右上傾斜,如“同”“榆”“頓”“滿”等字,中宮較為緊湊,深得米芾字神髓,點畫即興自如,神采飛揚,輕靈而又飛動的線條中學者書家的文人氣息躍然紙上。
錢灃至40歲以后臨習書法的藍本逐漸減少。30歲時,錢灃在融會眾家的基礎上合為己用,營造出一種充滿強烈個性的藝術特質。錢灃在學書的路徑上由米芾、蘇軾,繼而上溯顏真卿,毫無偏池,隨著年齡、見識的增長和心胸的開闊,學書之路日趨成熟,將米芾與顏真卿交融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風貌。
3 人品與書品
乾隆四十六年(1781),錢灃考選江南道監察御史。當時甘肅冒賑折捐事發,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總督勒爾謹等百余人被誅,唯獨陜西巡撫畢沅置身事外。錢灃便上奏言:“臣不敢謂其利令智昏,甘受所餌,惟是瞻徇回護,不肯舉發,甚非大臣居心之道。上為詰責沅。”世人皆稱贊錢灃為官清廉正直,一身正氣。
“(乾隆)四十七年,灃疏劾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于易簡吏治發馳,貪婪無厭,各州縣庫皆虧缺,上命大學士和珅、左都御史劉墉率灃往按。和珅庇國泰,怵灃,灃不為撓。”錢灃供職監察御史期間先后兩次彈劾和珅及其黨羽,全然不顧生命危險,頗受乾隆皇帝的賞識。但錢灃在入職軍機處后不久便歿,姚鼐認為正是由于和珅的報復心理,將一切繁重勞苦的公務都派給他,其才積勞而死。
在錢灃作品題跋中,大部分書家學者從錢灃人品出發,認為錢灃剛正不阿,字如其人,是學者書家的典范。
《錢南園先生遺集序》稱:“先生一生剛正之學原于此矣。先生既歿,而海內重其為人并重其翰墨。”正是因為錢灃一生都剛正、直義,世人頗為稱贊,重其翰墨。
許震踐《棺書劉孔才人物志冊》:“南園侍卿,人高品重,直聲振天下,其書宗法平原,剛正亦如其人。”可以看出,世人對書家的品評標準是與做人相互關聯的。書品如人品,人所表現出的神、血、骨、氣、肉為書法增添了靈動與生氣。能流芳千古的優秀書家必然與高善的人品相聯系,于書法創作者而言,高善品格的修煉是通往藝術殿堂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1](清)錢灃.錢南園遺集八卷[M]//云南叢書:集部之二十七.浙江書局刻本,光緒十九年.
[2](清)趙爾巽.清史稿[M]//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清)師范.師荔扉先生詩集西軒匯稿:卷二.
[4]周文林.錢南園書畫集[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
[5]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6]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