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滿達
摘 要:遼代磚塔作為磚塔發展鼎盛時期的產物,磚塔自身除了佛教用途以外,也被賦予了多種應用功能。縱觀遼代磚塔研究狀況,絕大部分學者對此研究甚少,再加上磚塔本身所在的位置,導致很多遼代磚塔沒有被專門研究。學界上對遼代磚塔和金代磚塔也沒有明確的分類,導致遼代磚塔的研究停滯不前。文章通過對遼代磚塔的實地考察,試圖淺析遼代磚塔除佛教禮佛以外的應用。
關鍵詞:契丹;遼磚塔;佛教;功能
中原作為東亞歷史文化圈里影響最大的勢力,從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都對東亞各個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滅亡之后,公元907年,遼太祖統一各部落之后逐漸形成比較大的勢力。元916年,通過各個戰役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公元947年建國號遼,遼太宗時期,后晉石敬瑭(936—943)割讓幽云十六州。據《遼史》記載,石敬瑭割讓給遼的16州地區為幽、薊、瀛、莫、涿、檀、順、媯、儒、新、武、云、應、朔、寰、蔚[1]。遼人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形成了北方北朝,與中原的宋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態勢,對峙時期長達200年。也正是從割讓幽云十六州開始,遼的文化、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遼建國之后統治中國北方的200余年里,北方的社會、文化、經濟也開始從以南方中原為重點轉變為以北方遼國為中心的模式。而磚塔作為這個時期的產物也必然攜帶著這些信息。
1 研究現狀
關于遼代磚塔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大致上可以分為佛教研究以及建筑學研究兩大方向。日本學者是最早研究遼代磚塔的學者,這些學者有鳥居龍藏、伊東忠太、常盤大定、關野貞、竹島卓一、村田治郎、前田俊雄等。以日本學者為首,首次對我國現存遼代塔進行了研究。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也被我國學者沿襲并沿用至今,其中村田治郎的佛教內涵和建筑特性方面的研究成為遼代磚塔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我國對于遼代塔的研究最早的是梁思成與劉敦楨。梁思成[2]詳細介紹了薊縣獨樂寺塔的平面與立面,并結合實地考察與文獻資料研究薊縣獨樂寺塔所在地獨樂寺和薊州城的關系,提出了薊縣獨樂寺塔是遼代塔的觀點,并確認了薊縣獨樂寺塔的年代。國內學者研究遼代磚塔的又一重要資料是梁思成和劉敦楨[3]對于應縣木塔的研究。項春松整理研究了佛教與遼代磚塔的關系,雖然因好多磚塔沒有考古學資料以及專業的測量,文中很多資料出現了錯誤,但也對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張馭寰是專門研究塔的學者。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聯合對朝陽北塔進行考古發掘并出版了北塔報告書開始,我國對遼代磚塔的研究逐漸變得豐富起來。
韓國研究遼代磚塔的學者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研究磚塔上的花紋以及裝飾品的,也有一部分是從建筑學角度出發研究遼代磚塔的美學。韓國學者高裕燮是最先在韓國開始研究磚塔的學者。之后的學者有秦弘燮、圣鄭弦、金善熙、千得琰等人。韓國學者主要以研究石塔為主。
綜上所述,現在學術界主要集中在應縣木塔、朝陽北塔、天津獨樂寺塔、北京天寧寺塔等少數遼代磚塔的研究,其他遼代磚塔的研究嚴重不足,而且有些研究也出現了很多的錯誤。更有甚者,一部分遼代磚塔的修繕出了很大的問題,這點把現在修繕后的遼代磚塔與之前的老照片一對比就能看出來。再者,現今學術界把遼代磚塔與金代磚塔混為一談,兩者雖有繼承沿襲的關系,但是把兩者混為一談是不科學的。
2 遼代磚塔的應用及特點
契丹民族作為中國北方民族的一員,對我國南北文化的融合起了重要的作用。從遼建國開始到滅亡的200多年歷史時間里,遼文化逐漸發展,不斷融合周邊國家的文化,從唐朝文化、宋朝文化等中原文化到渤海文化、西域文化等周邊國家文化,再到北方草原文化,契丹民族通過融合外來文化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契丹民族統治北方的這200余年,隨著遼國領土的不斷擴大,磚塔的建筑規模也逐漸擴大并分布到遼國的各個領土之上。通過考察可知遼代磚塔的特征如下:
①遼代磚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遼西地區,以遼代密檐式磚塔為主,遼西地區遼代磚塔塔身裝飾以八佛像為主;二是幽云十六州地區,大部分遼代樓閣式磚塔分布于幽云十六州地區,幽云十六州地區磚塔裝飾以券門和欞窗為主。
②絕大部分遼代磚塔位于山頂位置,并且絕大部分磚塔附近都沒有寺廟或者寺廟遺址。
③絕大部分磚塔附近要么有城址,要么有水路、陸路等交通要道。
④僅剩5座方形磚塔全部位于遼寧省朝陽市。
⑤從磚塔高度考察,發現絕大多數的高塔分布于遼西地區。如大明塔高度為80.22米,遼陽白塔高度為71米,慶州白塔高度為73.27米。遼西地區遼代磚塔高度普遍高于幽云十六州地區遼代磚塔。
⑥遼西地區所建的遼代磚塔,從周邊環境可看出磚塔也具有道路指示的作用,而不單單只是佛教禮佛功能。
⑦現存遼代磚塔絕大部分是八角形,這種八角形磚塔也絕大部分是遼中后期所建,而早期遼磚塔的主流是四角形。通過考察遼代磚塔的年代對比可以發現遼時期的磚塔形狀的演變,即四角形→八角形→六角形的演變過程。四角形演變為八角形從幾何數學可以知道是最為簡單的,而到了后期逐漸出現了六角形,這點從遼磚塔現存情況以及其年代可以推測一二。其中四角形演變為八角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風力的問題。眾所周知,因為四角形的受力面大,四角形的風載荷比八角形的風載荷要大,再看遼西地區的風向玫瑰圖可知遼西地區的常年風力較大,再加上八角形比四角形更接近于圓,其平均受力面比四角形要小。因此,為了磚塔的穩定,從四角形發展為八角形是其必然結果。在解決了風力問題之后,因為遼西地區要比幽云十六州地區的分布面更廣,而且遼西地區作為遼國的重要的原有領地和發源地,磚塔高度上比幽云十六州地區的磚塔要高,這也是現存遼磚塔中遼西地區的磚塔高度要比幽云十六州地區的磚塔高度要高的原因。
現存遼代磚塔以及倒塌的有明確紀年的遼代磚塔有100余座,而加上疑似遼代磚塔而無明確紀年的磚塔共300余座。這些疑似遼代磚塔無明確紀年的塔現被學術界統一命名為遼金塔。金朝在遼滅亡之后也建造了很多的磚塔,無論從技術上亦或是造型上都與遼代磚塔很相似,因此很多學者分不清遼代磚塔與金朝磚塔。
無論是沿著大小凌河、遼河(八棱觀塔、黃花灘塔、遼濱塔等)依河而建的磚塔,還是山頂上(塔灣塔、東塔山塔、塔山塔等)建造的磚塔,不止有禮佛作用,其社會功能的應用也可通過考察得知。例如,黃花灘塔的唯一的券門在東南面,而其東南面正是黃花灘塔的正面方向。黃花灘塔的正對面就是大凌河。晚上在券門里面點上燈的話從很遠就能看到光亮,這個光亮可以為走水路的人提供方向。再比如遼陽塔灣塔,塔灣塔建造在山腰上。塔灣塔的東、南、西三個方向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從塔灣塔的地理環境可知塔灣塔也不單單只是禮佛用磚塔。遼代磚塔的這種多功能應用讓遼國的交通變得更為便利,給遼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逐漸地形成了草原絲綢之路。遼代交通的發展讓遼代社會持續發展,也更方便周邊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文化的融合也變得更為快速、更為有效。從遼代磚塔的高度層面上可看出遼代社會建筑技術層面的發展以及遼代匠人技術的先進。
3 結論
綜上,遼代文化是土著文化結合佛教文化融合形成的自身特有文化。這種特征也在遼代磚塔上有所體現。在絕大多數的磚塔周邊沒有發現寺廟的原因是和遼代土著文化之一的祭天和與天溝通是有關系的。絕大多數遼代磚塔的高度都超過40米以上,這種高度在當時社會是屬于最高的地表建筑物了,那么這個又能表示什么呢?或許其表示遼代的祭天和與天溝通。遼代的磚塔建筑代表著遼代土著文化和佛教思想結合與融合形成的以塔祭天、以塔溝通天地的思想,這種思想在其鄰國高麗也有。與自然共存思想和佛教文化相互結合形成了高麗自身特有的文化。從高麗遺址、遺物也可看出高麗的佛教寺廟之多并與遼代有著一樣的傾向。因此,研究遼代文化時必須要考慮遼代的土著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以及遼代與天溝通的思想。總之,遼代磚塔作為磚塔仿木技術最完善時期的產物,其不單單只是佛教禮佛的功能,在研究遼代磚塔的時候應結合遼代社會的情況做出正確客觀的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1](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