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小學低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注重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樹立紀律意識、時間意識和規則意識等,從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低段小學生;心理素質
在教學中我發現小學低段學生存在以下問題:1.小學生入學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增強適應能力,這在健康教學中培養小學低段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2.在健康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3.如何讓學生克服自卑感、擁有自信心。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教師必須拿出對策,在健康教育中培養好低段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
一、在健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心理適應能力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對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情是復雜多樣的。一方面, 對新環境、新角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熱愛學校,為自己能成為一名小學生而自豪。另一才面,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同伴又有一種孤獨感和懼怕心理。尤其是入學之后學校智力活動的增多,游戲活動的減少和課業負擔的增加,讓其難以適應以學習為主導的學校生活。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快的適應新的生活及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在課堂中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活動和心理輔導來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例如:在《看一看,聽一聽》一課中我開展了“松鼠搬家”的游戲,孩子們分成幾個組,三人一組,兩人搭成“房子”,一人當“松鼠”。一聲令下,“松鼠”們必須走出原來的“房子”搬往新的“房子”。游戲開始前,有幾個“松鼠”顯然結好了隊,但游戲一開始就全亂了,看見事先談好的“房子”被人占了,有的人竟站著不知所措。這個游戲在于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是不管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都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生活能力。進入小學,離開了爸爸媽媽,就必須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和小伙伴。
二、在健康教學中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
一天健康課上,我提了個問題,問題很簡單,舉手的人卻不多。我原想批評他們,但又一想,孩子上課不舉手的原因恐怕是膽小居多。于是,我微笑著說:“請所有的同學把手舉起來!”同學們在不解中一個又一個地都舉起了手。我笑著說:“你們看,你們的手都不重嘛!”同學們會意的笑了。再提這個問題時,全班幾乎都舉手了。要營造這樣良好的、和諧的、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教師還不妨多一些幽默。如講一個小笑話,活躍氣氛教師應當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恐懼是學生成長發育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老師要耐心地加以引導,以免學生將來會成為一個膽小怕事、謹小慎微、一事無成的人。老師可以針對形成孩子恐懼的原因進行分析教育。例如:對怕回答問題的同學,老師可以多叫他回答問題,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他覺得習以為常了,也就不會再有害怕心理;對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同學,老師可以告訴他,其他同學的表現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現的次數多了,動作熟練些,感覺就比他優秀一點,如果他努力,同樣會表現得很優秀,給他自信心。要盡量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內容讓這些孩子參加,使他們在活動中找到樂趣,找到自信。同時,還要創設一些活動,偏重于這些孩子,給與他們更多參與的機會,使他們能感到成功的喜悅,能在成功中逐步樹立信心,相信自己。
三、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培養自信心
在健康教材中,教材編者精心設計出了許多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開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能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再也不說“我不行”》一課中,我利用了成語接龍的游戲,在游戲前先要求孩子們組詞接龍降低難度,通過這個由簡入難的方式,消除孩子們不自信的心理,使同學們都有信心積極的參加到活動中來。
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堅強的意志是健康心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堅強的我》一課中,我首先給同學們播放了《千手觀音》片段,講解了《千手觀音》背后的故事,讓同學們體會堅強的意志的重要性,而后開展了解繩索游戲(6-8人面對面圍城一圈,每個同學用右手握住對面同學右手,用左手握住自己相鄰同學的左手,注意手可以轉動,但是不能分開。在最快的時間內,形成一個相鄰手拉手的圈子)。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要放棄自己就是真正的堅強,培養自己獨自解決困難、應對困境的意志力。
同樣,在《再也不說“我不行”》這一課中,我利用了秘密大會串的游戲,請同學將目前最困惑的事情寫在紙上,寫好后折疊起來交給教師。教師從手中的紙條中抽出一張,將紙上所寫的問題念出來,讓所有同學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學之間可以討論,并通過示范和提供書面資料等方式來幫忙解決問題。通過這次活動,讓同學們學會借助團體的力量樹立自信。
總之,對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方法、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情感變化,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與輔導,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為落實素質教育邁出關鍵的一步。
【參考文獻】
[1]張文麗.淺談健康教學中的心理素質講解法[J].貴州教育,2013(9)
【作者簡介】
趙丹,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任職于盤錦市雙臺子區湖濱小學;從教20年;研究方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榮譽】
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