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佛關 葉琴
摘 要:自三峽工程建設以來,三峽工程壩區移民大量進入庫區城鎮,使庫區城鎮化水平在短時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庫區經濟結構逐步從單一的以第一產業為主向三產融合的方向發展。快速的城鎮化,使得農村的青年勞動力、金融資本、土地等資源向城市單向流動。為實現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兩者的協調發展,從宏觀上應堅持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做好統籌規劃;從微觀上應結合村莊發展實際,因村施策,分類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三峽庫區;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02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工作,三農工作已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我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來看,早先的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因為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而進入城鎮,但進城農民工的利益沒有被很好地關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黨中央在2013年召開了我國第一次城鎮化會議,明確提出了“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并且提出要處理好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要建設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在這一背景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于2014年頒布,從國家層面開始把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提檔升級的關鍵時期,新型城鎮化應該是高質量發展的城鎮化,城鎮化正朝著高質量的方向不斷前進。
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鎮和農村的協調與融合發展,資金、技術與人才等生產要素要能夠在城市與農村之間自由地雙向流動,城市不能僅僅成為要素黑洞。因為,如果城市資源不能反向流回鄉村,農村就會因要素的不斷流出而導致資源短缺而無法持續發展,最終城市的發展也會受到掣肘。因此,應建立和健全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機制。從發達國家城鎮化的發展歷程來看,這些國家最終都要破除城鄉二元化發展的弊端,一方面讓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等群體享受到市民待遇,變成城市新市民;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城市的發展促進和反哺農村,推動農村的發展和振興。
三峽庫區處于長江經濟帶中游,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庫區多山地,耕地資源少,農村面積廣大,存在較突出的人地矛盾,是我國相對比較特殊的經濟區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有發生,水土流失情況嚴重;而位于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萬州區位于重慶市東部,屬重慶市第二大區,地處長江上中游結合部,全區移民上百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開發區。三峽工程建設使三峽庫區的人居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家和地區政府需要穩妥處理好三峽庫區的土地淹沒和移民等相關問題。因此,基于村莊視角研究三峽庫區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對進一步加強三峽庫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推動三峽庫區更高水平的城鄉一體化,緊密結合庫區實際,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分析
城鎮化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鎮化通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市場需求和土地集約利用,等為新農村建設創造有利條件。搞好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發展,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基礎,實現資源要素在城鎮和農村的優化配置是處理好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關系的本質。
1.1 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
過去土地是農民唯一的謀生手段,但土地收益低使農民生活困難,教育和醫療都得不到保障。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民外出務工,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同時也有利于實現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提高農村生產效率;農民工把獲得的收入用于改善老家的住房,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有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
1.2 新農村建設是城鎮化的基礎
農業是工業部門的基礎,只有農業得到了發展,才能為城鎮工業提供豐富的基礎原料。同時,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后,農民的收入水平也能夠實現攀升,從而促進消費,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這就拉動了內需,進一步推動工業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業將逐步提高現代化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隨之提高,將為城鎮輸入更多的勞動力資源。
2 三峽庫區村莊生產要素流動及利用情況分析
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使得三峽庫區村莊的土地、資本與勞動力等各要素都在向城鎮流動,一方面促進三峽庫區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村莊的一些問題。
2.1 土地資源要素流動及利用情況
2.1.1 耕地面積減少
隨著三峽庫區的快速城鎮化,大量耕地轉換為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交通等基礎設施用地和居住用地。此外,三峽工程的建設,淹沒了大量耕地,為了保護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又采取了坡度25°以上的退耕還林,使得耕地進一步減少。
2.1.2 農地非農化
受城鎮化的影響,村莊土地利用出現非農化經營現象。有的地區為了招商引資,給予較低的土地征用價格,而伴隨著農地非農化,失去土地的農民又因為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工作,生活不穩定,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2.1.3 土地利用率低
三峽庫區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中最好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很多農村只剩下“993861”人員,而“3861”人員也在逐步往城鎮轉移,農村慢慢變成了只有老人還在留守。這樣就導致了農村土地的撂荒現象比較嚴重,而有限的土地資源又難以集中,鄉村治理很難進步。
2.2 勞動力資源要素流動及利用情況
2.2.1 勞動力老齡化嚴重
自三峽工程建設以來,大量移民失去土地,青壯年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及婦女兒童,雖然人口老齡化是普遍現象,但三峽庫區的人口老齡化比例是大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2.2.2 優質勞動力不斷流失
三峽庫區因地理條件差,青年大學生畢業后大部分不愿回到家鄉,大部分在外地謀職就業,農村有能力的人也都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往城鎮遷移,優質勞動力資源不斷流失。
2.2.3 務工區位遵循距離衰減規律
農民工外出務工地區距離家鄉越遠,遷移的概率越小,因為距離越遠面臨的風險越多,遷移成本越高,損失越大,且生活習慣有很大差別。務工距離越近,遷移的概率越大,因為距離越近風險越小,遷移成本低,擁有的資源也多,且生活習俗、文化都相似,遷移者更有安全感。
2.2.4 外出務工人員具有集聚現象
三峽庫區農村信息滯后,農民獲得信息的渠道單一,對外界就業機會了解甚少。最早出去打工的農民,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后,會將這些就業信息傳遞給親戚朋友,從而帶動本村或本家族的人到同一地點就業。三峽庫區農民工務工,主要集聚在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且一個村莊的打工者基本都集聚在一個地方。
2.3 資本要素流動及利用情況
2.3.1 資本下鄉與村莊產業結構調整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對資本要素流動的作用較為明顯。城鄉之間除了商品、勞動力的流動,還有資本、技術、管理經驗、文化等深層次的交流。以萬州區甘寧鎮為例,萬州區甘寧鎮的四通絲毯廠等民營企業,為廣大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不僅消化了當地的勞動力,還吸引了外地人員到本地工作,這些人在甘寧鎮附近的村莊租房子住,促進了當地服務業的發展。同時甘寧鎮豐富的旅游資源,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投資當地旅游業,興建休閑農莊,果園采摘,親子農場。村民的土地可以出租,空置房屋盤活,經濟比較活躍,有效吸引資本下鄉。
2.3.2 農村儲蓄流失嚴重,農民貸款困難
與農業企業相比較,個體農戶貸款困難,農戶很難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財政資金支農難以滿足農村、農業發展對資金的巨大需求,而農存銀行的儲蓄只要用于城市建設,農戶貸款困難,手續繁瑣,貸款利息高。農戶的資金來源主要都是依靠親朋好友借款。
2.3.3 農戶發展兩極分化
萬州區白羊鎮是重慶檸檬之鄉,更有中國檸檬第一鎮的美譽,但農戶存在明顯的兩級化差異,收入較高的農戶通過檸檬合作社經營,年收入可達25萬元,但這種農戶是極少數,其余年收入普遍低于3萬元以下。在白羊鎮大悟村,有農戶通過“互聯網+”農業,線上銷售檸檬,市場零售價8元一斤,年收入可達20萬元,也有傳統種植農戶,因為沒有銷售渠道,加上沒有較好的種植技術,種植規模小看,檸檬品質較低,只能以0.5元-1元每斤的價格被合作社收購,年收入不足萬元。
3 三峽庫區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實施路徑分析
實現三峽庫區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要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構建城鄉協調聯動的發展格局。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等要素的雙向流動。
3.1 宏觀層面: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
要把工農、城鄉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融合發展。
3.1.1 堅持深化改革
要不斷激活鄉村振興的活力,對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的相關辦法不斷加以完善,在農村進行適度的規模經營,推動資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城鄉間實現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要不斷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完善農村集體產權的權能,通過不斷建立健全的各項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支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3.1.2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相互促進
既要把鄉村振興起來,也要實現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一方面要完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醫療及子女教育的政策,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另一方面要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讓人們愿意居住在農村,實現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平等自由的流動。
3.1.3 增加對鄉村的資本投入
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促進城鄉基礎設施聯通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產業發展融合化,居民收入均衡化發展,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3.2 微觀層面:分類推進鄉村振興
要立足不同村莊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文化脈絡、民族特色等發現現狀,順應三峽庫區不同村莊的演變趨勢和發展規律,因村施策,合理確定其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分類推進三峽庫區村莊建設。
3.2.1 城郊融合型村莊
對于具備成為城市后花園條件的村莊,可以加強統一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連接,向城市轉型,例如萬州區的密溪溝村即將被打造為萬州區最宜居的生態城區。也可以利用區位等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例如萬州區九池鄉以水果采摘,休閑農莊為主,距離萬州城區5公里,現已成為城區居民周末度假好去處。
3.2.2 集聚提升型村莊
規模較大的村莊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這類村莊應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建成一批三產融合發展,具備鄉村旅游、康體養生等功能的專業化村莊,例如檸檬之鄉萬州區白羊鎮。
3.2.3 特色保護型村莊
特色保護型村莊能彰顯三峽庫區鄉村特色,是一些文化底蘊濃厚、產業資源獨特、生態環境良好、民族風情多樣的村莊。這類村莊在建設中應突出對民族村寨自然風貌、人文風俗的保護,全面保護好文物古跡、人類遺跡和傳統民居等建筑物,尊重村落原住居民的傳統習俗和生活形態,切實保護好村莊的傳統選址、風貌、格局以及自然、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充分展現出這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魅力。對這些村莊特色資源進行合理開發,發展有特色的鄉村旅游和產業,如萬州區羅田古鎮。
3.2.4 搬遷撤并型村莊
搬遷撤并村莊應避免出現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區。對位于地理區位差、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人口流失嚴重或因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應根據其實際情況實施村莊的搬遷和撤并。對于搬遷和撤并村莊的居民應依托小城鎮、產業園區,或者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集聚區,或者沿方便出行的交通線等區域進行安置。
4 結論
三峽庫區有其特殊的地理條件,歷史文化,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使得農村土地、資本與勞動力各要素在向城鎮流動中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本文從村莊的視角去解釋了三峽庫區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競協關系,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必須要堅持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并根據不同的村莊類型分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逆城鎮化,而是要與新型城鎮化國家戰略緊密協同,共同促進高質量城鎮化的實現。從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的角度出發,兩者都涉及對資源,土地,勞動力的等的調整。政府應在雙方協同關系的基礎上,對三峽庫區進行整體,系統性的規劃和統籌,以避免兩者的政策沖突,從而實現三峽庫區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參考文獻
[1]楊宇,由翌.從整合發展到全域規劃——珠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新趨勢[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5,(03):100-119.
[2]孫正林,王立民.基于村莊演化視角的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關系分析[J].學習與探索, 2015,(01):117-120.
[3]朱計.近期我國城鎮化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6):12-15.
[4]蔡抗衡.毛澤東與湖南農業合作化運動[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5]江建平.關于“六大內需”的擴大機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5.
[6]吳偉.基于鄉村旅游的周村規劃研究[D].南寧:南京工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