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力源 孫超男 陳晨 虞潤松 徐彬澤 丁海軍
摘要:垃圾是一種可循環再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城市礦山”。實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環境、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加快“兩型社會”建設、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本文主要研究嘉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現狀,探索生活垃圾分類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為嘉興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制定和運行模式的推廣提供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嘉興;生活垃圾;分類;回收
垃圾是一種可循環再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城市礦山”。實施垃圾分類制度對改善近14億人的生活環境,實現垃圾回收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建立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形成“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市場運作、社會監督”的長效機制,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的覆蓋面,對于對加快建設“兩美”嘉興、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一、嘉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現狀
當前,嘉興建立并完善了居民生活垃圾分類體系,探索三級分類機構工作模式、垃圾源頭大分流,交換了“一高一低”模式和五類機構評估等生活垃圾分類的方法和途徑。城市的強制性垃圾分類工作有序推進,全市共建成56個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30個省級“定時定點”商業街道和商業區、125個市級垃圾分類示范社區。
1.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情況。制定了“嘉興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標準”,按照“1+1+X+Y”(1個分類亭+1個宣傳公告欄+X個安置點+Y個有毒有害安置箱)模式建設了社區垃圾分類設施。目前,全市已建成1個大件垃圾處理廠、2個有毒有害垃圾臨時儲存點以及4380個分類亭、4235個宣傳公告欄、50690個安置點和65986個有毒有害安置箱,全市還發放了59840只統一標志標識的垃圾桶和6804輛垃圾分類收運車輛。
2.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情況。從制度創新出發,建立統一的垃圾分類設施、垃圾回收積分兌換和垃圾分類收運標準體系,形成了以信息化監管為主的垃圾分類體系,建立了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以及各社區“紅黑榜”評比等監督體系。
3.垃圾處置能力建設情況。全市共建有11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其中包括5個生活垃圾焚燒廠和2個生活垃圾填埋場,4個餐廚垃圾處置廠,形成3860噸/日的焚燒能力和224噸/日垃圾填埋能力。
二、嘉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居民垃圾分類認知度不高。大多數居民沒有強烈的垃圾分類意識,垃圾分類知識不夠全面。居民對社區的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設施等視而不見,許多人通常都將垃圾分類視為一項公益活動,而沒有當作對自己行為的一項自覺要求,對垃圾分類視而不見、知而不為。以嘉興市某小區為例,盡管該小區已設有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但大部分居民還是以自身生活習慣丟放垃圾。
2.生活垃圾治理成本機制缺乏。生活垃圾回收的收費系統不完善、收費主體不統一、收費的強制性不夠,無法體現“污染者付費”原則。垃圾中大部分有經濟價值的廢舊商品都被個體或小團體拿走,而沒有回收價值或對社會環境有危害的部分廢舊商品被當作“垃圾”處置,從而增加了垃圾回收的產生量。
3.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系統不完善。垃圾收運系統和廢舊商品回收系統不統一,各自為政。由于多個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不同的主體由于其利益關系難以彼此協調,從而導致垃圾收集、運輸、處置和廢舊商品回收的各個環節脫節。同時,由于垃圾處理費沒有和垃圾產生量“掛上鉤”,增加了垃圾的產生量,從而增加了政府垃圾處理費的支出。
4.資源化、產業化水平低下。廢舊商品回收企業經營能力薄弱、利潤水平低、產業鏈不完善、市場發展不健全,影響了垃圾分類回收的利用率。垃圾分類后,缺乏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的出路,通過市場機制回收垃圾的效果不顯著。
三、提高嘉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對策
1.促進垃圾分類與廢舊商品回收“兩網融合”。城建、綠化市容部門負責推進垃圾分類與廢舊商品“點、站、場”回收設施建設,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低價值廢舊商品回收扶持政策;商務、經濟信息化等部門建立垃圾分類與廢舊商品回收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向公眾提供預訂和回收廢舊商品的服務。組建垃圾分類回收服務公司,實現垃圾分類與廢舊商品回收的設施建設、運營模式“兩網融合”。
2.探索“物聯網+回收”融合發展模式。鼓勵垃圾分類與廢舊商品回收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搭建微信、APP、網站等線上工具,利用互聯網技術服務于垃圾分類回收,深度整合線下資源,改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建立或整合垃圾分類回收信息服務平臺,提高回收企業組織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優化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產業鏈。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棄飲料瓶等為突破口,在有條件的社區、商場等公共場所試點設立智能型自動回收機。
3.促進居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嚴格控制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混入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防止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后再重新混合收運。實施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初分、處置末端細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政策,禁止農副產品、禮品和快遞業等過度包裝行為,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對商場、超市、農貿市場等實施“限塑令”;探索園林垃圾破碎技術的運用,推廣林木就地堆肥和利用處置。
4.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置系統。改善與垃圾分類相關的處理系統,促進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的無縫銜接。改進垃圾分類相關標志,并為分類收集容器配備清晰標記。在市區內更新垃圾房、中轉站、壓縮站等設施,以滿足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更新舊垃圾運輸車輛,配備滿足垃圾分類運輸需要的專用接收車輛。建立符合環保要求并符合分類需求的危險廢物收集和運輸系統。充分發揮處置快、污染少、可產能等技術優勢,加快推進以焚燒為主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對現有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改造,作為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應急處置場所和焚燒處置的必要補充。
5.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支持政策。按照“誰生產、誰付費,多生產、多付費,分類好、少付費”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計量收費制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嚴格執行國家出臺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地方財政對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的支持。通過建立居民的“綠色賬戶”和“環保檔案”,給正確分類垃圾的居民提供可兌換積分獎勵。積極構建垃圾分類環境信用體系,將不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的行為統一納入信用信息系統。
6.創新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建立“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市場運作、社會監督”的長效機制。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強化公共機構和企業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居民逐步養成主動分類的習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發揮市民、市場兩個主體作用,普遍開展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嚴格以環保、節能指標為主要依據的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凡新建、改建的垃圾分類回收站點,須符合規劃要求,并經相關部門驗收合格取得營業執照后方可對外經營。對無照經營、違章搭建和不按規劃設置的經營站點,堅決予以關停取締。建立部門聯動管理機制,強化綜合執法,合力推進跨區域整治,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效益。
7.建立公眾參與的良好氛圍。建立垃圾分類的環保理念和生態建設的責任意識,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公眾從我做起。在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中,強調垃圾分類在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使居民形成垃圾分類的自覺行為。探索“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模式,促進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垃圾分類服務。構建垃圾分類志愿者團隊,引導公眾分類投放。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報告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情況和典型經驗,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周宏春.“互聯網+”廢品回收:催生新業態[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6(02)
[2]喻偉.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刻不容緩[J].浙江經濟,2018(07)
[3]陳紹軍,李如春,馬永斌.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9)
[4]韓洪云,張志堅,朋文歡.社會資本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機理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3)
[5]魯圣鵬,李雪芹,杜歡政.政府購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服務實踐與推進路徑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
[6]田華文.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演變及未來走向[J].城市問題,2015(08)
作者簡介:
董力源、孫超男、陳晨、虞潤松、徐彬澤,嘉興學院商學院,經濟學專業本科生;
丁海軍,嘉興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