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美 肖玉萍 方曉珍
摘要: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粵繡文化,讓粵繡文化在時代潮流中更好地發展,重新煥發生機,本課題以廣繡為代表通過分析歷史、現狀,研究保護與發展的措施。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查閱書面資料等方式研究,得出結論:將粵繡與扶貧產業相結合,機繡與人工繡相結合,并且在“一帶一路”的契機下讓粵繡產品走出去的方法,可以實現保護粵繡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共贏局面。
關鍵詞:粵繡;扶貧;保護與發展;“一帶一路”
1.前言
基于當前粵繡在時代沖擊下面臨衰敗甚至是失傳的背景,本課題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查閱書面資料等方式對粵繡的價值及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找出粵繡由盛至衰的原因,并以此為基點,將粵繡與時代相結合,提出保護和發展粵繡的建議,達到保護和發展粵繡的目的,并為其他傳統文化保護提供一份借鑒。
2.現狀概述與分析
2.1概述
本課題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共收集問卷樣本149 個,年齡段集中在 18-34 歲,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的比重相差不大。90%以上的受訪者對粵繡都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見當今粵繡的群眾基礎薄弱。90%的受訪者認為粵繡的發展現狀不樂觀,但是仍有 73% 左右的受訪者愿意了解和保護粵繡文化,這說明粵繡的發展前景是較好的。在這次問卷中,有部分受訪者在如何保護和傳承粵繡方面提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加大其宣傳力度,也提議要擴大粵繡市場和保護粵繡傳承人,還提到要創新粵繡文化。
2.2調研樣本描述性統計
2.2.1受訪者概況
為了得到社會上更多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看法,使數據更能夠反映人們對粵繡保護與發展的看法,我們把受訪者的年齡分為三段,18 歲以下,18-34 歲,34 歲以上。其中,18歲以下14.77%,18-34 歲83.22%,34 歲以上占2.01%。為了更合理地獲取不同區域的人對粵繡與扶貧相結合這一建議的看法,本次問卷將受訪者來源分為農村和城市,并在派發問卷時控制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相當。其中城市人口占43.62%,農村占56.38%。
2.2.2受訪者對粵繡的認知概況
超過九成的受訪者對粵繡不了解,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粵繡。調查問卷顯示完全不了解的占樣本42.28%,不太了解占51.01%,比較了解的為5.37%,非常了解的僅為1.34%。由此可知,人們對粵繡的認知程度低,粵繡的市場知名度小。除了完全不了解粵繡的人以外,其他受訪者表示,了解粵繡的來源在第三方媒體,如網絡新聞(41.61%),電視報紙等媒介(52.35%),通過學校了解的有16.78%。而特別地,在問及是否知道廣州大學城北亭村是粵繡起源地之一時,超過九成的受訪者(樣本量的94.63%)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見粵繡宣傳力度小。
2.2.3受訪者看粵繡之發展
在受訪者的家鄉中,從事或熟練掌握刺繡的人較少,僅有30.95%,刺繡技藝面臨缺少傳承人的現狀,由此可知粵繡也面臨缺少傳承人的現狀。
作為四大名繡之一,超80%受訪者表示粵繡以其產品的精美和在嶺南文化中展示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人們,促使人們愿意深入了解粵繡文化,但仍有少數受訪者認為、樣式陳舊、缺乏新意、沒有必要等因素導致他們不愿意深入了解。因此應該在后續發展中豐富樣式,創作更多符合時代特點的作品。
在探討到是否支持將粵繡引入貧困地區,實現當地的脫貧致富時,超過九成(93.38%)的受訪者表示支持,說明粵繡與扶貧相結合被大多數受訪者看好。深入談到在貧困地區的發展方式時,有18.71%的受訪者堅持發展手繡,79.14%的受訪者表示要兼顧機繡和手繡兩種發展方式,由此形成價格梯度,滿足各階層的需要。同時表示希望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運用各種手段如加大宣傳力度、幫助企業擴展市場、加強對粵繡產品的監督。
在問及粵繡以何種方式“走出去”時,受訪者較支持在外國舉辦粵繡展覽、作為贈給外賓的禮物這兩種方式,當然,也離不開利用跨境電商進行線上銷售、在自貿區作為小商品銷售、在與中國高校合作的外國高校內開設粵繡課程等方式。
3.現狀原因
3.1國內全面掌握粵繡技藝的中青年繡師人才匱乏
明清時候的廣東,刺繡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實用的裝飾品,尤其是在廣州和潮汕地區,幾乎家家都會紡織刺繡。然而當今市場浮躁之風盛行,粵繡行業吸引力低,對從業人員技藝要求高,而繡師薪酬普遍較少,使現在愿意從事粵繡行業尤其是刺繡的中青年越來越少,導致很多粵繡企業出現人才斷層,精品繡師日漸減少并且年齡呈現高齡化的特點。據調查,潮州全市從事潮繡的藝人約有上千人,其中精品繡師不足30 人,且年齡都在 50 歲以上。刺繡技藝大多采用口傳身教,進一步導致掌握粵繡技藝的中青年繡師人才匱乏。廣繡唯一傳承人陳少芳多次擔憂如何培養凋零已久的人才。
3.2粵繡自身不能緊跟時代步伐,缺乏創新,表現題材過于單一
廣繡服裝設計師屈汀南曾說,部分廣繡設計師一味追求創新,沒有把設計理念的靈魂放入廣繡,只是模式化地把概念套入進去。他的話揭示了當今粵繡發展面臨的現狀,盲目追求創新的形式,導致忽視了粵繡的內涵與靈魂。目前,潮繡因其表現題材單一,產品缺乏設計與創新,市場上鮮有新作品出現,家家都人仍在銷售那幾件陳舊的潮繡作品,發展現狀及其不樂觀。而且當今粵繡繡師年齡平均較大,更易與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脫節,從而導致粵繡表現題材過于單一和保守,難以吸引中青年的興趣。
3.3粵繡市場不景氣,產業鏈未形成
從 20 世紀 90 年代末,因為市場化經濟的發展,一些老繡場紛紛倒閉,很多單個的私營作坊為了生存,出現了跟風現象,看到市場上獲利高的產品,一味地去模仿并且展開了大規模的生產,這樣非理性的生產,導致市場上出現的粵繡產品良莠不齊,打擊了買家的購買信心,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粵繡市場的不景氣。同時,為了盈利,一些商家甚至削減了制作粵繡的材料,以次充好,嚴重損害了粵繡的名聲。其次,粵繡的產業鏈仍有待改善。當今市場上,粵繡仍局限于單一繡品的層面,未與其他產業發生過多的聯系,產業鏈不完善從而導致粵繡市場不景氣。
3.4地方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
近年來,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粵繡的保護和發展逐漸受到地方忽視,一些人甚至質疑粵繡存在的必要性問題,給予粵繡發展動力的源泉的斷流導致粵繡規模的進一步萎縮。一些有遠見的地方意識到粵繡保護的問題,而保護的迫切性和滯后性之間的矛盾,使部分執行者操之過急,他們過分重視開發發展,忽視了繼承保護是開發發展的前提,從而導致粵繡既沒有被保護完善,也沒有得到很好地開發。
4.未來出路
4.1粵繡保護與扶貧脫貧相結合,開創共贏局面
實現粵繡保護與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相結合,建議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走產業化路線,引進機繡,提高生產效率,贏取利潤,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運用機器生產粵繡,是加大粵繡普及度的方式,能讓更多的人買得起粵繡產品,了解粵繡,使它成為百姓可以使用的日常用品。第二步是走高端化路線,在引進機繡過程中,繡娘或專業的粵繡人才向當地繡工普及手工刺繡的知識,開設課程教他們手工刺繡,等繡工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量時,當地便可以發展手工刺繡,同時刺繡產品要重視包裝,手工技藝要保證精美,使繡廠將機繡和手工刺繡相結合,手工刺繡做工更為精致,可作為輕奢侈品出售,加入輕奢侈品行列,同時更多保留傳統粵繡里的元素,實現真正的文化傳承。機繡廠使用機器能在布料上刺繡多組相同的圖案的同時,按消費者的需求量剪裁,這種生產方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滿足不同層次的顧客需求,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
4.2政府部門加大對粵繡產業的支持力度并借此帶動扶貧
在推動粵繡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要加大財政資金支持,確保機繡的成功引進和加工集散地的順利建立。同時也要規范對機繡企業的管理,加強監督,保證產品的質量。同時政府還要建立具有官方性質的網站,通過開展舉辦粵繡展覽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為當地機繡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提供政策和智力支持。其次,政府可以邀請專家學者設計當地的特色產品,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還要加強監督,確保質量,并幫助企業完善產供銷生產鏈,保證經濟效益的落實。通過機繡和手工刺繡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既能擴大粵繡的普及度,又能助力當地的經濟發展,實現脫貧。
4.3博物館辦展覽宣傳,加強人們的保護意識
博物館作為公共場所,是學者、學生、游客、熱愛歷史文化的人愛去的地方,博物館接受的人群多樣,前來參觀的人很多。在博物館中辦有關粵繡的展覽,向人們介紹粵繡的相關知識,能夠很好地提高粵繡文化的普及度,同時在展覽中讓人們寫下關于粵繡保護與發展的建議,為以后粵繡更好發展建言獻策。
4.4將粵繡的普及融入到教育當中
人們對粵繡的了解有一部分原因是學習粵繡的渠道少,將粵繡放入大學藝術賞析課和中小學美術課,增強對粵繡文化的理解,培養對粵繡文化的濃厚興趣。
4.5盡力挖掘粵繡作為紀念品的可能
粵繡文化淵源深厚,可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如在粵繡發源地或與粵繡聯系緊密的旅游景點,增設粵繡展覽館,粵繡工藝品店,開發粵繡旅游資源,實現粵繡產業的良好發展。
4.6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助力粵繡文化傳播
通過舉辦大型電視節目的方式,中國詩詞大會引起熱烈反響,也讓人們更關注中華傳統文化。舉辦如粵繡知識競賽,粵繡文化研究等等,增加粵繡的關注度與知名度。
4.7“一帶一路”與粵繡文化相結合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機遇,而且為粵繡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社會文化領域投資活力提出意見:指導和鼓勵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通過知識產權入股等方式投資設立企業,總結推廣經驗,適時擴大試點粵繡想發展和走出去,離不開“一帶一路”。接下來提出一些可行意見供參考。
①由政府、粵繡保護組織或盈利團體,出資在自由貿易區銷售帶有粵繡文化烙印的小物件或制作成本較低,價格容易接受的小件粵繡成品,這樣能更好地在民間宣傳,增強粵繡的民間影響力。
②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化輸出日益增多,打造文化長廊乃大勢所趨,沿線國家亦積極促進文化交流,可舉辦以粵繡為主題的展覽,宣傳粵繡文化。
③粵繡制作精美,可觀賞價值高,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當作贈給外賓的禮物。
④發展粵繡的線上銷售,如今電商發展迅速,人們更熱衷于網上購物,利用跨境電商的有利條件,讓粵繡不僅能在國內增加銷售額,也能擴展海外市場,走出國門。
⑤在孔子學院增設粵繡文化課程,讓外國友人感受粵繡的魅力,培養濃厚興趣,增強粵繡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結語
粵繡作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因國內全面掌握粵繡技藝的中青年繡師人才匱乏,表現題材過于單一,產業鏈未形成,地方保護意識不強而逐漸被遺忘在經濟騰飛的21世紀,但在通過此次調研可看出民眾是愿意傳承并發展這份瑰寶的,需要有關各方面借勢“一帶一路”“精準扶貧”等政策,結合機繡與人繡豐富產品樣式,廣宣傳強保護,助力粵繡文化“走出去”,開啟新華章。
參考文獻:
[1]黃艷.非遺創意化保護的實踐與思考[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5(03):37-42.
[2]曾文琦.傳統刺繡的生產性保護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3]麥婉華.廣繡:艱難的復興之路[J].小康,2014(13):76-78.
作者簡介:
韓娟美(1965-? ),通訊作者,女,海南文昌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人文素養協會指導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婚戀情感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指導;
肖玉萍(1997-? ),女,廣東梅州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專業在讀本科生;
方曉珍(1997-? ),女,廣東揭陽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