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其中稅收問題尤為顯著。而《電子商務法》頒布,使得電子商務中的稅收問題再次引人關注。本文通過對我國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稅收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完善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稅收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稅收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電子商務一詞源于1996年IBM公司提出的Electronic Commerce,是商品交易主體之間通過使用互聯網等電子工具,以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的形式開展并完成交易活動的一種新型商業交易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與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我國電子商務已進入成熟期。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監測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為5.69億人,同比增長10.2%,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額90065億元,同比增長23.9%。在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用戶和網絡零售總額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電子商務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與此同時,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的收入也逐漸增加。在與傳統經濟模式沒有實質區別的情況下,電子商務在其發展階段享盡政策紅利,從長遠看,其不利于線上線下的公平競爭,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持久發展。
個人所得稅是各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其在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發揮稅收自動穩定機能以及實現社會公平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發達國家,由于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在整個稅收收入中占有較高比重,使得個人所得稅在整個稅制中占有相當高的地位。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但個人所得稅仍被認為是稅源流失最為嚴重、最難征收的稅種,尤其是在電子商務領域,個人所得稅流失極其嚴重。這主要是因我國現有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和稅收征管制度是基于傳統經濟模式而設置,難以適應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而導致的。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長期處于稅收缺位狀態,這在導致國家稅收嚴重流失的同時,也造成了線上線下交易不公,有違稅收公平原則。
目前,學界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征稅已達成共識。電子商務行業發展已趨向穩定成熟,除交易手段、支付方式外,電子商務交易與實體交易在實質上并無區別。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征稅,是實現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穩定國家稅收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稅收實踐中,征收電子商務個人所得稅存在諸多困境,如何解決征收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稅面臨的難題以減少征收電子商務個人所得稅對我國稅收制度和對電子商務行業的沖擊與影響值得我們探討。
二、我國征收電子商務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體系不健全
我國現行的稅收法律體系是基于傳統實體經濟而建立?,F行的《個人所得稅法》與《稅收征管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我國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稅收問題涉及較少,更多地關注于實體經濟。在電子商務領域,《電子商務法》雖然明確規定了電子商務經營者具有依法納稅的義務,但由于缺乏具體而詳盡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換言之,我國現行稅制已無法適應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具有嚴重的滯后性。這也將導致電子商務個稅的征管難以適用稅收基本原則。
首先,難以適應稅收法定原則。稅收法定是我國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的前提條件。目前由于我國沒有具體的針對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法律規定,稅務機關難以依法追蹤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的經營狀況,導致稅務機關難以準確判定個人經營者從事商業活動時所涉及的稅制要素,如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納稅地點等,致使稅務機關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的稅收監管難以適應稅收法定原則。其次,難以適用稅收公平原則。我國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往往因稅收法律制度的不完備而游離于稅收監管之外,導致了與其無實質區別的實體個人經營者承擔了更重的稅務負擔,致使線上線下稅負不公。此外,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由于稅務機關已對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實現稅收的全面監管,若個人經營者仍處于監管外圍,將導致同領域的不同模式貿易主體間承擔不同的稅負,不利于稅收公平原則的實現,也不利于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最后,難以適應稅收效率原則。稅務機關在征稅過程中,在保障國家稅收收入最大化的同時要注意對征稅成本的控制。由于電子商務具有虛擬性、靈活性等特征,我國稅收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將導致稅務機關難以對電子商務領域中個人經營者所得進行有效監管,稅務成本過高。
(二)稅制要素難以確定
在電子商務領域,個人經營者只需在電商平臺上辦理實人認證、賬戶綁定等手續就可進行網絡注冊,從而從事網絡交易。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的實施,雖然規定了我國凡是利用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經營活動的自然人,除符合三種法定豁免登記條件外,均需進行市場主體登記,使得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辦理工商營業執照,獲得“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納入稅務監管做鋪墊。但是,由于現階段電子工商登記制度不完善,使得目前線上市場主體登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準確確認納稅主體。以“淘寶小鎮(中國杭州)電子商務產業園”為例,由于從事許可經營項目、虛擬產品以及金融類服務等經營類別的淘寶店鋪暫時無法線上辦理電子營業執照,使得部分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無法辦理線上登記,從而游離于稅收監管之外。
(三)稅收稽查難度大
由于我國傳統的稅收征管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納稅人的會計賬簿與憑證,在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缺乏完善的會計賬簿、憑證的情況下,稅務機關往往無法及時而準確地獲取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的經營信息。稅務機關與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等。雖然,在《個體工商戶年度報告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中明確了電子商務個體工商戶應于每年6月30日前,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報送上一年度報告,報告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經營信息、取得許可證情況、開設網店情況以及黨員黨建問題五項。但是,由于稅務機關未與第三服務平臺、物流平臺及金融服務機構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使得稅務機關難以對個人經營者所報告的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精準核實,稅務稽查難度大。
三、我國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稅收制度的完善
目前,稅務機關對電子商務稅務監管缺失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完備的法律法規。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得進行有效的稅收監管前提應是完善電商領域的稅收法律制度。
(一)完善市場主體登記及稅務登記制度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法》僅對市場主體登記制度進行原則性規定,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在進行具體的市場主體登記過程中,仍面臨著無法登記的情形,導致了稅務機關無法及時進行有效的稅務監管。為保證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稅務監管工作的有效實施,稅務機關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對市場主體登記制度中的原則性規定做出進一步說明。如針對不同行業情況對豁免登記情形中的“零星”“小額”做差別解釋;出臺有關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規定,對無法在網上辦理市場主體登記,領取電子工商營業執照的個人經營者如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作進一步說明。此外,由于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在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時所登記的經營場所為互聯網ID,部分個人經營者為逃避稅務及工商行政監管,篡改ID地址及經營信息,稅務機關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登記的信息進行加密處理,保障該信息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二)建立多部門信息共享平臺
建立電子商務多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稅務機關與工商行政部門、第三方平臺、物流服務平臺等機構的信息共享,有利于稅務機關與個人經營者之間的信息對稱。稅務機關通過對信息平臺上的數據進行整合,可以及時并準確地掌握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的交易情況以及資金流,從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稅源進行有效監控。同時,也有利于稅務機關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所申報的經營信息以及電子發票開具情況進行稽查,提高稅務機關對電子商務領域的稅收監管能力。
(三)培養納稅人的納稅意識
現階段,我國有關電子商務的稅收監管制度存在不足。在缺乏有效監管措施的前提下,提高納稅人納稅意識對提高稅務機關征稅效率具有積極意義。首先,稅務機關要積極對納稅人進行稅收法律法規政策的宣講。稅務機關通過定期舉行稅收知識宣講會、派發稅務知識宣傳冊等方式,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進行稅收知識教育,使個人經營者更好地知悉電子商務領域的稅收政策變動,以規范其納稅行為,節約稅務機關征稅成本。其次,建立信用評價及懲處制度。稅務機關通過對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的納稅申報信息進行稽查,以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是否及時申報信息,申報信息是否真實準確等未評價標準,劃分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的信用等級。對依法及時準確納稅的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信用等級評價為優,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對未按規定期限申報信息或申報信息有誤的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稅務機關可將其信用評級調整為“失信”并依法入經營異常名錄或標注為經營異常狀態,通過國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情節嚴重的,可收回其經營賬戶并處以行政處罰。
(四)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由于電子商務具有跨區域性,不同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情況具有明顯差異。與沿海等東部地區相比,受地理位置及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的局限,西北、西南等地區的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數量與規模較小、成本較高,若對不同地區電子商務經營者實行相同的稅收標準,將導致地區間收入差異及經濟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不利于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因此,稅務機關應考慮不同地方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電子商務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在制定優惠政策時,要考慮電子商務個人經營者在物流、交易場所、可選擇性等方面較之實體個人經營者的優勢,保障線上線下個人經營者享有同等的稅收優惠政策。
結語
現階段,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法律體系的構建與電子商務的發展嚴重不相適應。完善電子商務稅收制度,對穩定國家稅收收入,促進線上線下經營者公平競爭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光青.電子商務環境下稅收征管問題及其對策[J].納稅,2019,13(08):5-6.
[2]郭慧芳,付世軍,張佐敏.“新常態”下電子商務稅收問題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01):32-37.
作者簡介:
李晨菊( 1995-? ) ,女,四川宜賓人,現為甘肅政法學院2018 級民商經濟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基本理論、財稅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