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中低水平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常見的中介語石化現象,并采用傳統的講解課文與詞匯語法的教學法和對比分析與翻譯教學法進行了對比試驗,證實了后者對大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中介語;石化;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法
【作者簡介】葉青,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中介語(interlanguage)最早由美國語言學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首次在其論文Language Transfer中提出,他認為,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獨有的,介于其母語和所學目標語之間的獨特的,過渡性的語言系統。在他1972年的論文Interlanguage中,他又提出了石化(fossilization)的概念,指出“Fossilizable linguistic phenomena are linguistic items, rules and subsystems which speakers of a particular NL will tend to keep in their IL relative to a particular TL”,即某一母語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往往會在語言學習期間在中介語中保留他們母語中的語言要素、規則和子系統。但是,中介語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它會隨著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而逐漸向目標語移動,因此對于仍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大學生來說,石化現象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法和學習者自身的努力而逐漸削弱甚至消除,使中介語更加靠近目標語。
因此本文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用于對比傳統的以講解課文和詞匯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法和以對比分析與翻譯為中心的教學法的效果,屬于實證性研究。
一、理論準備
根據Els等人在1986年的著作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中所提出的分類,語言使用中出現的誤差(Error)可分為語言能力(Competence)誤差和語言使用(Performance)誤差。語言能力誤差指的是經常出現的誤差,屬于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問題,而語言使用誤差指的是偶爾出現的失誤,Corder將其稱之為mistakes。本文涉及的主要為語言能力誤差,學生偶爾發生的如拼寫失誤則納入統計但不作為結論的根據,其余偶發性失誤則根據學生日常表現予以排除。
塞林格在Interlanguage一文對中介語石化現象分成了五個類型:
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指中介語中出現了學習者母語中的語言要素、規則和子系統,如中式英語等;
訓練遷移(transfer-of-training),指中介語中出現了由訓練過程產生的語言要素、規則和子系統,如受到老師授課內容影響(“textbooks and teachers in this interlingual situation almost always present drills with he, and never with she”)等;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指從學習材料當中獲得,并表現在中介語中的語言要素、規則和子系統,如模仿歌詞與詩歌的寫法,或者背誦寫作模板等;
第二語言交流策略(strategy of second-language communication),指與目標語的母語使用者交流過程中產生,并表現在中介語中的語言要素、規則和子系統,如為了便于表述,把一個比較復雜的句子拆分成幾個單獨的小句單獨表達等;
目標語規則的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指中介語中出現了對目標語規則和語義特征的明顯泛化,如一詞對應多種相近用法(drive a bike)或助動詞與實義動詞同時變形等。
由于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英語水平中等偏下的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有大量的誤差屬于中介語靠近母語的語言遷移型和泛用目標語規則的泛化型,針對此特征,本研究選取了出現較早但是集中在處理母語和目的語異同的對比分析來處理相關問題,并以翻譯、造句等練習作為實施載體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
二、實驗論證
1.實驗對象。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樂山師范學院2017級旅游管理學院的旅游管理1班和酒店管理1班,均為59人。這兩個班級為職高對口班,且生源均為省內幾所職高畢業,基礎較差但水平接近,兩個班的表現均較為積極活躍,為了保證一致性,故選作實驗對象。
2.實驗前測試。在第一學期第三周,受試者被要求以Views on College Students Credit Card Consumption為題寫一篇120字以上的作文作為基礎測試,在批閱過程中,統計得到如下數據:
其中,中式英語的判定標準為中文語序或者中文思路,比較典型的有I very much like it,或the world is developing fast…等;背誦模板的判定標準為該模板在不同學生作文中多次出現,或與話題無直接關系,比較典型的有萬能開頭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或在前后并無次序關系的地方使用first and foremost…last but not least等;拆分小句的判定標準為明顯可以使用從句表達的地方,出現了涂改痕跡,然后改為幾個小句;規則泛化的判定標準為濫用冠詞the,過去式濫用-ed,或者助動詞和實義動詞同時改變時態等,比較典型的有把bought寫作buyed,或者it did helped me等;拼寫錯誤的判定標準為記得讀音但是無法正確拼寫,或者忘記雙寫/單寫某一字母,比如consumor,writting等。
3.實驗實施方案。在第三周的測試結束后,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旅游1班保持常規的教學方法,即整個單元包含興趣導入、背景講解、課文分析、詞匯語法講解和課后練習五個板塊;而酒店1班則壓縮課文分析的時長,在詞匯語法講解部分加入情景對話、造句和漢譯英練習,并根據練習內容對學生作業進行抽查評講,重點針對同義詞、近義詞、形近詞展開對比分析,再給出相關的中文句子,讓學生進行翻譯并對比和解釋用法,此外,每次課拿出一個句子讓學生討論、翻譯并評講,每月增加一次翻譯練習/句型擴展課。
4.實驗后測試。在第二學期四六級考試前,受試者被要求以The Importance of Speaking Ability為題寫一篇120字以上的作文,在批閱過程中,統計得到如下數據:
5.結果分析。從結果可以看出,第一學期測試中中介語石化現象比較集中的中式英語和規則泛化,兩個班都有不同幅度的改善,其中采用新教學法的酒店1班的下降幅度要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法的旅游1班,證明新的教學法有積極的效果。背誦模板一項兩者都出現了增長,判斷為兩個原因,一是本次題目適合分條寫作,二是臨近四六級考試,學生在課外進行了復習。拆分小句出現了巨大的反差,其原因是在旅游1班授課過程中,曾經強調過為了避免因語法錯誤被扣分,可以把拿不準的長句分成短句,因此該班出現了小幅增長;而在酒店2班進行的翻譯和造句/句型擴展訓練中,重點就是練習寫比較復雜的句子,因此該班的拆分小句現象得到改善。同時,旅游1班的表現可以作為訓練遷移的例證。拼寫錯誤兩個班下降的幅度接近,可以解釋為臨近四六級考試,學生背單詞比較努力,但是其錯誤的數量仍然較多,而且發現了一些重復的錯誤,說明學生平時對英語學習的投入仍然較少,其改變更多的屬于臨時抱佛腳。
三、結論
本次實驗驗證了在基礎較差的班級里,采用對比分析和翻譯的教學法并加大練習量,能夠對學生的作文成績產生積極的影響??紤]到近年來大學英語課程的比重在逐步下降,四六級考試不再是很多學校的畢業條件,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下降、英語水平下滑,因此這種結合了語言實際應用與母語/目標語對比分析的教學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對于部分生源較差的班級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Els, T. V.. Bongaerts, T., Extra G., Os, C.V and Dieten, A. J.,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M]. Edward Arnold,1986.
[2]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3):209-231.
[3]Selinker, L. Language Transfer[J]. General Linguistics,1969(9): 67-92.
[4]曹曦穎.任務型翻譯教學模式理論基礎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5):97-100.
[5]周偉.中介語及其石化現象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