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2018年,我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正式頒布。順應時代發展,高中英語教學的模式和方法也上升到了新的臺階。自然辯證法作為科學研究的原理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闡述了自然辯證法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和科學技術方法論在高中英語教學改革中的體現和啟示。從而從宏觀上、從根本上來進一步思索和探討高中英語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創新
【作者簡介】魏志鴻(1992-),女,漢族,云南昭通人,云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一、前言
英語是一門集綜合性、全球性和跨學科于一體的學科,承擔著作為外語、第二語言或其他角色的重要作用。新時代下,英語教學改革和創新的步伐日益加緊。基于新課改的理念,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應重視“以學生為本”。要實現高中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者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指導著高中英語教學的改革。高中英語教學是關于英語語言知識及其運用的學科教學,與小學、初中的英語教學相銜接,目的是為學生后續的英語學習鋪墊良好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探析高中英語教學改革時,教育者們要用自然辯證法的觀點去分析當前的教學現狀,用自然辯證法的思維去解決教學里的各種問題,使高中英語教學達到深層次的改革,實現教學創新的要求。
二、高中英語教學與自然辯證法
1.高中英語教學。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特點。基于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學,高中英語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為導向。與此同時,在新時代下,高中英語教學還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從當前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識,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的、大數據化的和全球化的時代。
2.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的指導下,考察自然界、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自然辯證法的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和科學技術社會論。這些研究內容具有高度的社會歷史性和哲學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是其他學科研究的理論指導和改革實踐指南,具有引導和啟示意義。
從自然辯證法的視角分析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教育者們能深層次探析高中英語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促進其量的積累和質的變化。反之,這一過程也促進自然辯證法不斷反思。
三、新時代下的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現狀
1.教學設計脫離新課改。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推行了一段時間,但是部分學校只是在表面上進行。一些高中英語教師依然沿襲傳統的教學理念來教學,其教學方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從而導致其英語教學設計缺乏新穎和亮點。許多英語教師缺乏對新課改的研究,缺乏理論指導,進行“填鴨式”教學。在課程設計上,部分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局限于簡單梳理,脫離新課改理念,沒有融合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這些教學行為無法促進新課改的推行,不能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
2.教學內容老套,教學資源缺乏整合。當前高中英語教學,內容老套、零散,缺乏整合,難以構成系統性。缺乏針對語篇文本的深入分析和基于文本主題情景的創設,導致思維培養缺失;忽視文本主題意義的深層學習,從而使文本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成為擺設。這種為應試而教和為應試而學的英語教學易導致學科價值的錯位。在新時代背景下,各種網絡英語教學資源雖然唾手可得,但卻缺少有機整合,沒能形成系統性和概念化的可用資源,從而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價值。
3.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英語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時代在更替,教育對象也在變化。當前的高中生大多已是“00后”,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地位,更具有主動性和活躍性,更愿意去嘗試新的事物。然而,當前高中英語教學卻沒有重視到教學對象的改變,在高中英語課堂上,大多數老師仍用“一刀切”的方式來對待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削弱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限制其學習的創造性。沉悶的課堂氣氛里,會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自然辯證法在高中英語教學改革中的體現
1.系統自然觀在高中英語課程設置中的體現。自然辯證法的系統自然觀強調把研究對象的各個組成要素有機地組織起來,研究要素系統的功能和行為,并概括和總結系統內部的變化發展規律。高中英語教學是我國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融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系統性的特點。新課標提明確了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即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自然辯證法系統自然觀的指導下,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融合了課程目標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融合, 體現了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整合性和完善性。核心素養的四要素交叉滲透,構成了高中英語教學的系統,同時也集中體現了教學的價值觀方向。
高中英語課程的內容是一個系統化的有機整體,包含“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部分。在這一有機整體中,六要素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有主題,并在該主題語境下進行,體現了英語學習活動的系統性、互聯性和實踐性。
2.生態自然觀在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中的體現。自然辯證法的生態自然觀指出當前的人工自然界應轉向生態化、生態型,它具有全球性、批判性與和諧性的特征,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教育生態學,這一與生態自然觀相符合的教育觀點,表明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動態和新方向。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和其他教學要素之間存在生態互動的關系,是社會教育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以此為導向建立的整體的、開放的、和諧的、動態平衡的教學設計,使教學構成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的設計是基于“教師——學生——環境”這一“生態導向”這一理念的。以生態自然觀為指導的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堅持了以可持續發展為動力和導向。在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中,采用“以人為本”和“可接受原則”的原則,使教學內容符合當前新時代的學生的需求。學生能將課上所學的英語語言知識運用在生活中,便是由課內到課外的持續延伸。學生能自主挖掘學習點,便是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3.科學技術觀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自然辯證法中科學技術觀是對科學技術及其發展規律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當前新時代下,我國的科學技術觀主要研究“科學技術創新觀、科學技術人才觀和科學技術發展觀”。
高中英語的課堂教學改革遵循了“科學技術人才觀”這一指導思想。高中英語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開展的,其中思維品質的培養是課堂的隱性教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思維品質是培養人才的關鍵環節。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高中英語教學改革要求教育者們做到在課堂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課堂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進一步加深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學習;同時,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利用了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多資源平臺。部分學校開展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文化意識,幫助學生加強了英語語言知識的遷移創新能力。
五、自然辯證法對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發
1.教材編寫的要求。高中英語教材的編寫要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體現教學改革的方向。教材不是中立的媒介物,它們代表著文化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反映了教師和學生的某種社會建構,間接地確立了他們的文化觀。所以,在編寫教材時,編者們要遵循自然辯證法的指導思想,考慮新時代的社會變化,考慮教育對象的變化,考慮教師和學生們的需求變化,考慮結合地區社會文化環境。編者們在注重科研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教材的可用價值和實用性的檢測,使教材達到新課標的標準,使教材貼近學生生活。教材的編寫要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要將真實性語言材料和創造性材料進行系有機整合,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融合,使之形成系統性的可用教學資源。
2.教學評價方式的標準。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對高中英語教學改革起著診斷和激勵的作用。為了明確高中課程的評價體系,新的課程標準增加了學業質量水平標準。英語學科學業質量標準,是學生在結束英語課程時的學業水平的判斷尺度,也是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表現水平。2018年,《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英語能力測評標準)正式實施,在要求擁有多元化能力的信息時代,未來的高中英語教學評價方式應逐漸轉向英語使用能力和英語交流熟練程度為導向。高中英語教學評價方式應和社會時代發展接軌,滿足學生需求,重視實用性這一標準。
3.教師專業技能和素養的提升。自然辯證法的科學技術方法論中的創新和批判性思維指出,創造性思維包括求異性、靈活性、飛躍性、整體性和新穎性等特點;批判性思維,是指在評估和檢驗創新的過程中要思考可行性和科學性。新媒體、數字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帶來的高中英語教學改革,使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選擇、教材編寫、高考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式等英語教學的要素和過程發生重新組建。高中英語教學改革使英語教師擁有多重身份:教學的設計和實施者、教學資源整合者、教學媒介融合者、互聯網技術應用者、學習行為和過程的引導者和監控者、教學測量設計與實施者、學生的學習伙伴兼指導及人生導師和學科研究者等。這些角色是需要強大的專業技能和素養作為支撐的,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做到“一精多會”,學會教學創新,能夠將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有機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語言意識,能夠根據課文文本創造學習的主題情景。高中英語教師要利用新時代的多資源學習平臺,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創新自己的教學設計,加強科研能力,不斷地積累、思考和總結,做到終身學習。
六、結語
自然辯證法是關于人、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的思想理論具有科學性和哲理性,指導著社會各現象的研究。作為社會現象的一部分,高中英語教學改革離不開自然辯證法的指導。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及科學技術方法論,為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實踐提供行動指南,是開展高中英語改革研究的理論基礎。在新時代下,在開展高中英語教學改革時,教育者們要遵循和結合自然辯證法的思想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教育者們要去研究新課標的理念,分析高中英語教學的新進展,再創新高中英語的教學,完善高中英語教學質量,實現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郭貴春,殷杰.教學大綱編寫組.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6.
[4]李驥云.教育生態視域下的英語教學設計理據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3).
[5](美)庫瑪著,陶健敏譯.超越教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199.
[6]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