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真
摘 要:幼兒時期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尤其對于孩子性格、思維以及行為方式形成尤為重要,社會和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也非常重視這一點,努力的在實踐中貫徹這一理念。但是在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游戲教學一直被提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真正意義上的游戲教學卻很少,這直接導致現代化的幼兒教育繼續走著與時代脫軌教育路子。
關鍵詞:游戲精神;幼兒教育
一、幼教缺乏游戲精神的表現
(一)異化的自由
幼兒教育中有限的自由主要表現為幼兒教師自由精神的缺失所導致的幼兒自由得不到切實滿足的問題以及教師對自由的理解有誤導致的自由放任兩種極端。首先是幼兒自身的需要與需求不能得到真實的滿足,雖然幼兒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例如自由的選擇玩具,自由的進行活動。然而,這種自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尤其是當幼兒與教師的想法與做法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時,教師都會給予嚴厲地批評說教,這時幼兒只能屈服,只能投降,做教師允許的活動。與之相反的則是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他們不需要給予任何的指導與教育,也不需要給予任何的約束與限制,他們只需要提供給幼兒一些游戲材料,認為這樣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自由。
(二)創造力匱乏
在幼兒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創造精神在幼兒教育中遭到了嚴重的缺失,總是處于一種匱乏與封閉的狀態。無論是幼兒園的組織還是教師的教學,都處于嚴格的于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勇于提出不同發展幼兒創造精神作為主要任務。
二、“游戲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客觀方面
幼兒教育階段游戲精神的缺失是時代和現階段的教育和社會流動方式造成的,現代社會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短期利益越來越被重視,短期結果成為重要的指標;其次幼兒的竟爭和比較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各種等級考核過早的在學前教育及: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教育資源過于集中在城鎮和重點中小學,客觀上直接造成升學壓力。
(二)主觀方面
獨身子女的普及使得現在的孩子成為了家庭未來的唯一繼承者和被期望者,孩子從一出生就背負著家庭發展壯大的重任,而當前的社會觀念導致當前社會流動的主要指標依然是學歷等硬性指標。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往往過早的給孩子灌輸知識層面的內容;同時部分的幼教工作者自身對幼兒教育工作的理解有限也直接助長了這種行為。
三、如何重塑“游戲精神”
(一)幼兒游戲理念的創新。
理論的高度決定了行動的方向與熱情,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重要是教師游戲理念的澄清與科學理念的確立,正確認識“幼兒園游戲”的內涵,一方面認識到幼兒園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需要受到教育目的的規范與影響,是一種教育性游戲,另一方面又要改變教師導演游戲的顧固習慣,改變兒童被動游戲的局面,使幼兒園的游戲達到愉悅性與教育性的高度統一,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教師口頭重視而行動輕視游戲的窘迫現狀。
(二)幼兒游戲內容的創新。
體現內容的時代性。幼兒生活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游戲應貼近變化的世界,引導幼兒更多地關注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如模仿航天員遨游太空的航天城的游戲,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科技給人類帶來的變化,感受科技的魅力,激發了對科學的興趣與向往,激發孩子們創造的積極性;再如電腦一條街、自助銀行、科技館等蘊涵商品社會信息彰顯時代特色的游戲能拓展孩子們的視野,使孩子們的想象力進一步豐富,也能使游戲蘊涵更高的立意,發揮積極傳遞著社會文化、科技技術、藝術信息的作用,更自然的為孩子們搭建了“模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的橋梁。體現游戲內容的要切實,第一需要體現與季節的適切性:要體現與年齡的適切性,游戲內容的安排必須適合不同幼兒年齡的發展要求。如“娃娃家”游戲適合小班等小齡幼兒,“超市”醫院、菜場等難度中等的游戲適合中班幼兒;科技館、大型新村建設、旅行團等合作要求比較高的游戲適宜安排在大班,雖然不存在絕對的分界,孩子們有自由選擇游戲的自由,但難度反映了孩子們成長的速度,按照年齡階段安排游戲內容,符合兒童心理學發展的規律。
(三)游戲組織與活動形式的創新。
平行班互動與合作游戲的開發,平行班互動與合作游戲即相同年齡班的幼兒打破班級的空間約束,在平行班活動室內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游戲的方式。這樣做一方面小朋友認識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增加了交往的頻率與范圍,增加了自由度,拓展了游戲空間,培養了自主性和責任心。打破年齡界限的交往游戲,這是一種打破年齡東縛與其他各個年齡混合游戲的方式。在平行班游戲的基礎上,打破班級界限,使全園所有的空間都成為游戲的場所,全體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自由選擇游戲的機會。這樣做能為孩子構建了更為立體的交往空間,他們能多層面體驗人際關系,多層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形成相應的責任感、榮譽感和集體意識。玩與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學前教育的核心,也是孩子對社會角色的模擬。幼兒園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在玩和游戲的過程中形成真、善、美的人格品質,激發孩子的“好奇”,為成人期的探究能力打下基礎。使其產生對自然、對社會規則、道德規范的敬畏,產生對生活細節、團隊合作等的智慧,促進其形成生活自理、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