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寧
摘 要:由于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為了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引入益智游戲極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強調了數學課堂教學中益智游戲的應用價值,并結合筆者在甘肅省兩當縣某小學的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創建游戲情境、針對不同教學目標引入不同游戲這些益智游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益智游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階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相關教師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引入游戲,促進其注意力的集中,并提升教學效果。其中,益智游戲作為課堂教學游戲的一種類型,能夠迅速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所以需要重點使用。
一、數學課堂教學中益智游戲的應用價值分析
第一,簡化教學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邏輯思維尚未成熟,因此需要相關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將復雜知識進行簡化,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促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升。而益智游戲的引入就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相關教師重點關注。
第二,活躍課堂氣氛。游戲是小學生更加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入益智類游戲,能夠實現課堂氛圍的活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益智游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探究
(一)創建游戲情境
對于數學來說,由于其邏輯性、抽象性相對較高,因此小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十分容易產生畏懼、抵觸的心理,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下降[1]。基于這樣的情況,引入益智游戲極為重要,能夠與有效緩解上述問題,并促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益智游戲更多的來源于生活,所以通過融入生活元素,能夠進一步強化益智游戲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相關教師創建游戲情境,使得抽象規律轉變為具體規律,提高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點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比大小”的教學中,相關教師可以引入“搶椅子”的游戲活動。在這一游戲中,最關鍵的步驟在于要始終保持椅子的數量小于參與游戲人員的數量。通過這樣的游戲,學生能夠認識到“人多椅子少”的規律,從而讓學生形成比較大小的意識與能力。
(二)應用數字類游戲提升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目標,需要相關教師重點關注與落實。但是就運算本身來說,其枯燥性相對較高,學生對運算學習的主動意識普遍偏低,知識教學效果不盡理想[2]。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引入數字類益智游戲,促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完成學習,提升其數學運算能力。
在有關于數學運算類教學中,筆者主要引入了“數字接龍游戲”、“24點游戲”等等。相比于其他運算類益智游戲來說,這兩種游戲的難度相對較低、可操作性強,因此有著更高的適用性。例如,在進行“加減混合”、“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有關于乘除法、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中,相關教師可以應用“24點游戲”完成課堂練習與知識點鞏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還提升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實現運算能力的提高。
(三)應用圖形類游戲形成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中的一項,在新課改背景下需要相關教師重點完成培養。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出促進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引入圖形類益智游戲極為重要。其中,對于圖形類益智游戲來說,主要是在圖形、實物等游戲材料的支持下,通過觀察、想象與操作,形成幾何思維的一種游戲。由于圖形類益智游戲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等等,因此在促進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的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圓柱與圓錐”的教學中,相關教師可以引入搭積木的游戲。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發放多種形狀的積木,并比較不同小組搭建的“城堡”高度,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更高的掌握不同形狀、立方體的特征,強化其對相關知識點的認識與理解,促使其形成空間觀念。
(四)應用分類游戲提升創新能力
除了上述幾種能力之外,創新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通過引入分類游戲,結合教師的啟發性問題,能夠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例如,在進行“分一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不同顏色、粗細、長短的繩子,讓學生進行分類。完成分類后,教師可以提出“還有什么不同的分類方法嗎?”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維,促使其完成不同原則的分類,提升其創新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益智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通過創建游戲情境,并針對不同教學目標引入數字類游戲、圖形類游戲、分類游戲,實現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提高了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完成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何亞麗.巧用益智游戲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J].學周刊,2019(24):121.
[2]戴小軍.益智游戲如何走進數學課堂——以“四色俱全”游戲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6(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