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韓海霞 高金波 雷秋霞 周艷 劉杰 曹頂國 李福偉



摘要:本試驗旨在通過監測標準化肉雞舍內氨氣濃度,研究其分布規律,為肉雞舍氨氣濃度控制提供參考。試驗使用便攜式畜禽環境動態檢測儀全程監測全年不同批次肉雞舍內不同位置氨氣濃度。結果表明:各橫截面之間,從前至后氨氣濃度逐漸升高,除第2批第7 d 12—13時外均差異顯著(P<0.05);各縱截面之間,14、28、35 d的氨氣濃度差異顯著,兩側氨氣濃度大多顯著高于其它區域(P<0.05)。以上結果表明雞舍內不同區域氨氣濃度差異顯著,并有較強的規律性。
關鍵詞:氨氣;肉雞;肉雞舍;分布規律
中圖分類號:S831.4+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9)08-0079-05
Abstract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mmonia concentration control in broiler house, we monitored ammonia in strandardized broiler house by environmental dynamic detector all through the year and analyzed its distribution rule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front to back between the cross sec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except during 12∶ 00-13∶ 00 on the 7th day of the second batch chicken(P<0.05).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between different longitudinal sec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14th, 28th and 35th day, and most that of both sid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sites(P<0.05). So we consider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rea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strong regularity.
Keywords Ammonia; Broiler; Broiler house; Distribution rule
我國肉雞規模化養殖場的總數和平均飼養規模大幅上升,專業化生產程度不斷提高。年出欄肉雞1萬只以下的小規模養殖戶比重逐漸減少,5萬只以上規模養殖的肉雞出欄比重上升較快[1]。在高密度舍飼條件下,肉雞舍內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對雞的健康與生產性能產生不良影響,其中氨氣是有代表性的有害氣體之一[2]。關于氨氣對肉雞生產性能的研究發現,肉雞長期處于高氨環境下,會導致生產性能下降[3-6]。有關雞舍氨氣對動物健康福利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氨氣的聚集程度對肉雞生長和福利的影響決定著雞舍氨氣濃度的控制及標準的制定[7]。本試驗全程監測一年內標準化肉雞舍內的氨氣分布情況,旨在為制定規模化養殖場雞舍環境控制技術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動物與飼養管理條件
試驗在山東省某規模化肉雞場標準化雞舍內進行,采用厚墊料地面平養模式,雞舍采用負壓通風,外界空氣通過側墻小窗和縱向通風窗進入雞舍,通過開關山墻風機調節通風量。雞舍長110 m、寬13.5 m,飼養品種為愛拔益加 (arbor acres,AA)肉雞,存欄量17 500只。飼養管理和免疫程序按AA商品代肉雞飼養管理操作章程進行,每天觀察試驗雞生長和健康狀況。
1.2 試驗設計
根據距離相等原則,在飼養區從凈道端至污道端分別選擇3個橫切線A、B、C,把飼養區平均分為4部分。縱向選擇5條縱切線D、E、F、G、H,橫切線與縱切線的交點為監測點,D縱切線與南側墻和H縱切線與北側墻距離均為0.35 m,其它縱切線之間距離均為3.2 m(圖1)。使用便攜式畜禽環境動態檢測儀(河北鼎力科技有限公司)全程監測各點氨氣濃度,每5 min儀器自動記錄一次測定結果,測定高度為雞背高度。每次試驗起止時間均為雛雞入舍到出欄。
1.3 試驗時間
自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共監測4批次,每次試驗期38 d。
第1批:2014年4月24日至6月1日;
第2批:2014年7月10日至8月20日;
第3批:2014年9月20日至10月30日;
第4批:2014年11月26日至2015年1月2日。
1.4 試驗日糧
飼養期分為育雛期和育肥期兩階段,基礎飼糧營養水平見表1。
1.5 數據分析
采用SAS 9.2軟件對1、7、14、21、28 d和35 d的0—1時和12—13時氨氣濃度平均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以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的判斷標準。
2 結果與分析
2.1 平均氨氣濃度
由表2可知,不同批次每日監測位點平均氨氣濃度在飼養前期較低,9 d后開始迅速上升,中后期隨著通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季節氨氣濃度差異較大,氣溫越低,舍內通風量越小,肉雞舍內氨氣濃度越高。
2.2 每天氨氣濃度變化規律
由圖2可知,飼養周期內每批次每日0—24時平均氨氣濃度隨氣溫的升降及通風量增減而變化,氣溫越低,通風量越小,舍內氨氣濃度越大。
2.3 不同橫截面之間氨氣分布規律
由于雞舍為負壓通風,舍內空氣通過雞舍污道端山墻風機排出舍外,風機各橫截面之間,氨氣濃度由A到C,即從凈道端至污道端氨氣濃度逐漸升高,累積效應顯著,除第2批第7 d 12—13時外均差異顯著(P<0.05)(表3、表4)。
2.4 不同縱截面氨氣分布規律
由表5和表6可知,由于前期舍內氨氣濃度較低,通風量小,1 d和7 d不同縱切線之間氨氣濃度差異較小;隨著通風量的增大,第14、21、28、35 d的舍內氨氣濃度差異較大,兩側D、H縱切線的氨氣濃度大多顯著高于其它區域(P<0.05)。
3 討論
3.1 平均氨氣濃度
王悅等[8]研究表明,雞的生長日齡以及季節的變化等都會對舍內氨氣濃度或氨氣排放造成影響。對于具有生長周期變化的肉雞來說,日齡增長對氨氣濃度的影響非常顯著。本試驗中,前期雞舍內氨氣濃度較低,采用最小通風模式,9 d后開始迅速上升,此時到出欄雞舍使用過渡通風模式(夏季28 d后采用縱向通風模式),隨著通風量的增加氨氣濃度降低。王忠等[9]研究表明,雞舍內氨氣主要來源于厭氧菌產生的微生物脲酶分解胃腸道和糞尿中尿酸或其他含氮有機物。Pescatore等[10]將肉雞的生長周期分為4個階段,小于10 d時,每只雞每天的氨氣排放因子為0~0.57 g,大于48 d時,上升到0.71~2.34 g。 Miller等[11]研究表明,如果不及時通風,尤其是肉雞養殖后期雞舍內氨氣濃度可達50 mg/m3。Kristensen等[12]試驗表明,管理較差的雞舍內氨氣濃度甚至會出現超過200 mg/m3的情形。雞舍內氨氣濃度過高可導致肉雞出現一系列疾病,并降低生產性能[13-15]。如果僅注意保溫而忽視通風,造成氨氣濃度迅速升高,會直接導致20 d后死亡率顯著提高。因此加強通風是降低舍內氨氣濃度的關鍵措施。
3.2 氨氣濃度變化規律
本試驗中,整個飼養周期內每批次每天0—24時平均氨氣濃度受通風量的影響較大。問鑫[16]研究表明,一般在冬季通風量較低的條件下,舍內氨氣濃度顯著高于夏季。本試驗雞舍內氨氣濃度冬季高于春季、秋季和夏季,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通風量增大,氨氣濃度降低。
3.3 不同橫截面氨氣分布規律
在不同橫截面之間,從凈道端至污道端氨氣濃度逐漸升高,累積效應顯著。在最小通風和過渡通風模式下,應在雞舍中后部加裝攪拌風機,使由側墻進風口進入的新鮮空氣與舍內空氣充分混合,提高舍內空氣質量及均勻度;在縱向通風模式下,應使用擋風垂簾,并使雞舍截面積“前大后小”,加大雞舍后端風速,降低氨氣對肉雞的影響。王進圣等[17]認為只有控制好雞舍環境,整個雞舍內每一個部位、每一只雞的體感溫度、空氣質量等內部環境都一樣而且是最適宜雞群的,才能實現雞群生產性能最佳化。
3.4 不同縱截面氨氣分布規律
在最小通風模式下,1 d和7 d各縱切線之間氨氣濃度差異較小。因為此時雛雞采食量小,排出糞便較少,墊料干燥,所以雞舍內整體氨氣濃度很低,此時選擇時控風機進行間歇性通風,保證雞舍內換氣充分、均勻即可[18]。隨著雞日齡的增加,14、21、28、35 d兩側的D、H縱切線的氨氣濃度多數顯著高于其他部位,因為外界新鮮空氣絕大部分通過負壓通風由側墻進風口進入雞舍上方中間區域,D、H縱切線附近雞背高度存在通風死角,通風換氣不充分,所以氨氣濃度較高。在最小通風模式和縱向通風模式下,中間的縱切線F與兩側的E、G氨氣濃度差異不明顯,在過渡通風模式下,縱切線F附近的氨氣濃度明顯高于兩側的E、G。因為在過渡通風模式下,一般使用山墻中間位置風機,所以中間縱截面氨氣累積效應顯著,而在縱向通風模式下,一般使用5~7臺山墻風機,E、F和G截面風速較為平均,所以差異較小。
4 結論
標準化雞舍內,在不同橫截面之間,從凈道端至污道端氨氣濃度逐漸升高,差異顯著;不同縱截面之間,在最小通風模式下,氨氣濃度差異不顯著,在過渡通風和縱向通風模式下,兩側D、H縱切面的氨氣濃度大多顯著高于其他部位。
參 考 文 獻:
[1] 張宏福, 李紹鈺, 占秀安, 等. 肉雞生產與環境控制研究及其技術發展動態[J]. 中國家禽, 2014, 36(10): 42-43.
[2] 李聰, 盧慶萍, 唐湘方, 等. 不同氨氣濃度對肉雞生長性能及肉質性狀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14, 47(22): 4516-4523.
[3] Quarles C L,Caveny D D. Effect of air contaminants on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broilers[J]. Poultry Science, 1979, 58(3): 543-548.
[4] Reece F N, Lott B D, Deaton J W. Ammonia in the atmosphere during brooding affects performance of broiler chickens[J]. Poultry Science, 1980, 59(3): 486-488.
[5] Reece F N, Lott B D, Deaton J W. Low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during brooding decrease broiler weight[J]. Poultry Science, 1981, 60(5): 937-940.
[6] Moore P A, Daniel T C, Edwards D R. Reducing phosphorus run off and improving poultry production with alum[J]. Poultry Science, 1999, 78(5): 692-698.
[7] 李東衛, 盧慶萍, 白水莉, 等. 模擬條件下雞舍氨氣濃度對肉雞生長性能和日常行為的影響[J]. 動物營養學報, 2012, 24(2): 322-326.
[8] 王悅, 趙同科, 鄒國元, 等. 畜禽養殖舍氨氣排放特性及減排技術研究進展[J]. 動物營養學報, 2017, 29(12): 4249-4259.
[9] 王忠, 宋弋, 汪以真, 等. 氨氣對肉雞生產性能、血液常規指標和腹水癥發生率的影響[J]. 中國畜牧雜志, 2008, 44(23): 46-49.
[10] Pescatore A J, Casey K D, Gates R S. Ammonia emissions from broilers houses[J]. 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Research, 2005, 14(3): 635-637.
[11] Miller W W, Maslin W R, Thaxton J P, et al. Interactive effects of ammonia and light intensity on ocular, fear and leg health in broiler chicke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ultry Science, 2007, 6(10): 762-769.
[12] Kristensen H H, Wathes C M. Ammonia and poultry welfare: a review[J]. 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 2000, 56(3): 235-245.
[13] 孫永波, 邢煥, 欒素軍, 等. 氨氣對肉雞健康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動物營養學報, 2017, 29(11): 3870-3876.
[14] Hlomo Y. Ammonia affects performance and thermoregulation of male broiler chickens[J]. Animal Research, 2004, 53(4): 289-293.
[15] Moore P A, Daniel T C, Edwards D R. Reducing phosphorus runoff and improving poultry production with alum[J]. Poultry Science, 1999, 78(5): 692-698.
[16] 問鑫. 不同平養方式對雞舍環境和肉雞福利的影響[D]. 長沙: 湖南農業大學, 2015.
[17] 王進圣, 吳曉萍, 姜永彬. 雞舍環境控制系統研究[J]. 中國家禽, 2013, 35(10): 2-5.
[18] 姜兆俊. 肉雞飼養中的溫度與通風[J]. 中國動物保健, 2015, 17(1):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