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起平
【摘要】中國的文學是由古至今的積累與傳承,千百年的經驗、思想都融入文字中,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語文的教學中古代文言文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科目,歷史的長河中沉淀了太多寶貴的文化知識,不斷擴充著語文教學,文字中傳達這古代文學家們的高尚品行與思想能力,這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是學習的重點。對于初中生來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有了一定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這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更加深刻的教學,采用創新新穎的教學模式進行更加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新課標背景下,教育部的專家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思想、品行的培養工作,要求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任務中,讓學生真正學會知識的同時吸收其中的情感與思想,學會賞析古文,逐漸品味文言文的美麗,將情感融入文章中,達到真正的教學任務指標。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新時代下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任務,讓古代文學充滿血肉,本人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并進行了下述的講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文言文;言文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大弊端就是教師的教學出現了應試教學現象,教師們的教學理念圍繞著學生的中考進行展開,以至于教學內容功利性較強,使中國的文學色彩黯然失色,學生并沒有真正體會到文學的魅力。同時教師們使用的教學方式過于陳舊,缺乏時代的思想,沒有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實踐運用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及時進行知識與思想的補充,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教學任務,積極采用新時代的教學方式引用創新并且具有趣味的方式來推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讓學生體會帶古文的色彩與魅力,逐漸提升欣賞古文的能力,讓學生品文學言,言隨文動。
一、通過情境教學的引入,讓學習文言充滿樂趣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采用一種趣味的方式插入到知識教學中,通過創設與課文相關的場景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中,在表演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人物情感與全文的主題思想。在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中,這種方式的使用尤為重要,可以在學生主動學習文章內容,體會文言語句的意思,加深記憶力,同時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樂于參與到表演之中,充滿著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因此教師需要有效借助這種方式,讓學生融入課堂中,在表演中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對課文有更多的理解與感悟,同時也可以受到人物身上某種精神的感染,帶動自身進行學習。這種方式還能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鍛煉學生的膽量與表現力。比如,教師在對課文《桃花源記》進行教學時,通過前期介紹陶淵明的人物背景與創作背景,讓學生充分了解陶淵明創作出如此佳作背后的無奈與辛酸,對現實社會黑暗的憎恨但是卻無能為力的悲傷。在對于桃花源美好生活進行描述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課下通過查閱資料與想象的方式對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后通過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與歸納,設計出一個安居樂業的田園生活的場景劇本進行表演。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來對文言文進行分析與理解,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逐漸加深學生對語文古文的熱愛程度,通過表演可以讓學生快速走入到文言文之中,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與掌握。
二、根據語言特色,采用朗讀的方式進行欣賞
對于初中古文的教學而言,由于古文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一定的差距,死記硬背課文又喪失了古文教學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真正的理解古文,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與魅力,讓學生逐漸產生古文語感,借助對古文的熱愛進行教學內容。現代教學的理念是品文學言,言隨心動,讓學生可以充分學習文言文并進行賞析,靜下來進行分析與理解,避免強硬教學帶來的枯燥無味。比如,教師可以經常在早自習中帶領學生進行文言文朗讀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先以身示范,帶有情感的進行朗讀,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古文的基調與情感,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文言文的狀態,學生在聆聽教師帶有情感的朗讀時,也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模仿教師的情感進行朗讀。帶有情感的大聲朗讀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古文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言文的語言魅力與蘊含的情感,另一方面大聲朗讀可以形成有效的記憶,讀的次數多了對古文學習的感覺就有了,能夠逐漸理解文言語言,并且對于背誦古文十分有幫助,實驗證明大聲朗讀古文的學生對文章的記憶能力與速度效果遠遠高于死記硬背學習的學生。
三、將提問穿插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文言文中需要積累的文言字詞不少,煩瑣的實詞、虛詞教學將學生搞得精疲力竭。如果單獨割裂開來理解、識記在分析課文,理解內容,文章被肢解得破碎蒼白。文言文成了一片淹沒語文之美的沼澤。這樣不僅會占用課堂教學很多時間還會肢解文章的美感,也會讓學生失去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而事實上,語言教學的發展已為教好文言文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大綱明確規定降低文言文要求;素質教育的理論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作為語文教師,為什么不能大膽解放自己,解放學生,進而改革文言文教學呢?讓文言文不再是實詞虛詞的載體,而真正成為擁有靈魂,擁有個性魅力的美文,成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特殊天地。教師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更好地理解與賞析。
比如,教師在教學《孫權勸學》一文時,提出以題目的哪個字為線索?文中幾個人物與之什么關系?立即理清文章的結構掌握脈絡,并討論文章的詳略,從而得出寫本文的意義,其中呂蒙學的內容:“蒙辭于軍中多務”,及時解決狀語后置的倒裝句式。又如蒲松齡《狼》的第一二自然段時,我依提出四個問題:A.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B.屠戶賣肉的生意如何?C.兩條狼是遠遠地跟著屠夫嗎?D.狼在啃骨頭時候發生了爭奪沒有?這幾個問題,或直問,或曲問,或誤問,解答問題的過程就是“晚歸”“止有剩骨”“綴行甚遠”“并驅如故”等重點語句得以解決的過程。同時我們可以順勢提問下文“止”相關句子的意思,就及時解決“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中的“止”的一詞多義。“故”這個初中要掌握的重點實詞也可以順勢復習《論語》中“溫故而知新”的“故”。使前后知識得到連貫。
四、采用趣味的方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可以將文言文進行翻譯,將幾個需要掌握并且易錯的詞語故意翻譯錯誤,讓學生辨析,這種競賽的方式穿插在課堂中,使課堂的形式顯得靈活多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學習文言字詞枯燥無味,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教學蒲松齡的《狼》一文第三自然段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翻譯好的文章展示給學生,并且提前告知學生其中包含著五處錯誤,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耳聽講,眼看書,心思考、手批注,找出錯誤,并能在課文中找出依據。我們還各請男女同學派出一位代表到黑板上寫出在討論過程中我們聯想到的一些成語,比比誰更強。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主動學習。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對初中文言文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借助合適有趣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與學習積累。教師需要清楚教學目的,避免應試化教學思想的干擾。教師要讓學生真正進行文言文的欣賞與品味,逐漸引導學生的情感與古文積累。同時,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自學空間來鍛煉其實際的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文言文的理解與欣賞。
參考文獻
[1]張武安.問題驅動 以線串珠 ?文言并生——文言文教學策略例析[J].語文知識,2017(11).
附 ? ?注
本文系三明市“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專項課題(課題名稱:基于“言文結合”的初中統編教材文言文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XKTM-1837)的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