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東鵬
【摘要】教材課后習題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學情加以校本化改造。在校本化過程中,應準確理解習題的設計意圖,將習題要求與學習任務對應起來,落實解題所需知識的學習,建立教材中同類習題的聯系,體現學習漸進發展的規律,并根據需要改造習題調節難度使之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使用時應強調學生動手實踐,將習題的設計意圖落地實處。
【關鍵詞】課后習題;校本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科書為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順利實現知能轉化,提高語文素養,而依據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計的各種思考與訓練的內容體系”。其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目的是“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使用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之后,通過“思考與訓練”,使知識得到復習和鞏固。但因課后習題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所以使用時要求教師能夠依據學情,進行校本化改造,使習題既符合學習要求,又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
一、準確把握習題的設計意圖
要明確問題“所指何物”,即通過習題要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何種知識,培養什么能力。如統編初中語文2016版第一課《春》,第一題:
在作者筆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描繪了哪些春日圖景。你最喜歡哪一幅畫面?說說你的理由。
2016版統編教材《教師用書》關于該題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引導同學通過朗讀體會課文寫景抒情的美妙,提高朗讀能力和欣賞能力。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表達個人創建。”除了對朗讀的要求之外,還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課文描繪了哪些春天圖景”,一個是“你最喜歡哪一幅畫面?說說你的理由”。第一個問題指向語文閱讀最基礎的能力——概括能力,要回答這道題顯然不能“自由發揮”,因為《教師用書》中的參考答案用了很整齊的表達格式,要求學生先找出各個畫面中描寫的主要景物,然后用相對整齊的形式表達出來。第二個問題指向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應當從內容概括、語言和寫法分析鑒賞等方面答題,雖然“鼓勵學生自由發揮”,但如果學生沒有建立一定的認識和方法,會連“發揮”的起點都找不到。把握習題的設計意圖,就是明確該課中學生應學知識,使教學目標更加清晰而具體。
二、落實相關知識的學習
對相關知識、方法展開必要的教學活動,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方法,學生才能在練習中有東西可以“復習鞏固”。如上述習題,我們通常是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后,就直接要求學生回答問題。這種簡單的做法使不少學生在初中語文的第一堂課,在不知所措中產生了對語文的恐懼。上述第一個問題一直以來《教師教學用書》中都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這樣的詞語形式進行概括,對剛入學的初一新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學中必須明確指導學生學習相應的知識和方法。首先應引導學生從各個“圖畫”中找出“盼”“草”“風”“雨”等核心景物或關鍵詞,這是對基本概括能力的培養;其次是“春×圖”答案格式的訓練——只要教師給出示范,學生就可以模仿了。
三、梳理習題,體現課后習題的“體系”意義
課后習題是一個體系,既有某種能力的由弱到強發展提升,又有各種知識能力之間的綜合相長。“在使用統編本教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確定恰切的教學目標,也要明確每一單元,乃至每一篇課文、每一次寫作練習和語文實踐活動的學習任務。”由于教材綜合意義上的編排,這些“學習任務”,分散于各個單元、每篇課文之中,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分類、整合,在不同單元、不同課文中的習題之間建立聯系,使各種能力的培養顯示出連續性、層次性。如七上教材,對“概括能力”直接進行訓練的習題就有:
《春》 ?在作者筆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描繪了哪些春日圖景。
《濟南的冬天》 ?作者所寫的濟南的冬天有著怎樣的特點?他是通過哪些景物呈現這一特點的?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向你的同學描述這些景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文中說,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樂園”之“樂”表現在哪些方面?
《貓》 ?作者筆下的三只貓,特點不同,命運各異。默讀課文,直接摘錄或自己概括相關內容,填寫下表。
《紀念白求恩》 ?默讀課文,歸納各段內容要點,說說課文段落之間的關系。
《植樹的牧羊人》 ?參照示例,以“他是一個 ? ? ? ? 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注意結合課文中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詞語(包括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以上各題的設計均體現了對概括能力的訓練意圖,并遵循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和反復訓練的學習規律。教學中,我們要發揮以上形成系列的習題對概括能力進行反復并不斷深入訓練的作用,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反復運用捕捉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使他們的概括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適當改造習題。如《濟南的冬天》的上述習題,如果需要降低難度,并與《春》相關習題的學習更密切銜接起來,那么改造為作者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通過這些景物表現了濟南冬天的什么特點?這樣第一問就自然與前一課的學習直接銜接起來。
四、強調動筆書寫
學生答案的展示與訂正,是學生思維呈現與完善的過程,也是課后大多數習題的訓練目標落到實處的必要手段。如上述《植樹的牧羊人》的習題:“以‘他是一個 ? ?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我們經常只關注學生在橫線上所用概括性詞語的對錯,而忽視后面結合課文具體語句的表達,沒有要求學生將答案完整地寫出來。交流講評時,若學生回答“他是一個友善的人,從他讓我喝他水壺里的水、帶我去他的小屋、讓我住在他家吃住等地方可以看出來”,就算過關。問題出在哪里?在于沒有要求學生“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進行分析評價”,而這一點恰是學生的薄弱之處。該題在教材中有提供一個示例,通過解析可以找到解題的一般思路:概括評價——舉例——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掌握了人物分析的方法,并通過書面表達,使能力得到完整的、到位的訓練,并留下學習的過程痕跡。教師從學生學習的過程痕跡中,才能發現學生的進步和問題,從而為下一步教學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張彬福.如何理解和使用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J].語文建設,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