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彥平
【摘 ? ?要】閱讀過程展現了師、生與文本的動態變化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具有獨特的閱讀體驗,對閱讀內容產生獨立的審美體驗。然而,在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到閱讀效率的提高,筆者就這些問題予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予以解決,期望對日后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有所助益。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074
閱讀理解作為高中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高考中,閱讀理解的題目靈活程度越來越高,拓展性越來越強,這也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現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目前階段,關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面,主要存在著教師對閱讀理解的深度把握不夠、閱讀理解目標不夠明確、教學方式形式化,下文對此展開論述。
(一)教師對閱讀理解的深度把握不夠
在現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為了照顧大部分學生閱讀素養,教學內容僅僅停留在文本閱讀的層面,這樣導致了一小部分語文的尖子生,語文素養較高,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缺乏教師的針對性指導,這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上沒有突破性進展,依舊原地踏步。長此以往,阻礙了閱讀素養的提升,對語文方面的學習也失去了主動性。
(二)閱讀理解目標不夠明確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方面不夠明確,只有目標明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才會有方向性,才會有針對性。目前,有許多教師在目標設定方面存在著過大或過小兩種趨勢。目標過小的教師主要表現在閱讀理解的內容僅僅限于課本知識,忽略了其他的課外閱讀練習、名著等良好的閱讀范本,只要求對課本予以掌握。雖然教材具有范本的作用,能夠適應該階段學生發展的要求,然而在閱讀的量上卻過小,無法適應學生興趣多元化的發展,另外,僅僅通過課本展開閱讀教學,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而目標過大的教師表現在,教師的目標過于寬泛不清,在實際閱讀訓練中難以形成評價的標準,難以對目標進行把控,學生對知識的統籌缺乏一個范疇,缺少針對性。
(三)教學方式形式化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但是在我國高考的教育體制下,師生過分關注成績,而對語文閱讀本身能力的培養卻關注不夠,良好的閱讀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夠提升語文的綜合素質,加深對其他科目的理解。師生因為過分關注成績,以至于忽略了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學生獨立閱讀、品味文章,教學方式流于形式化。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關注學情,不注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對閱讀資料進行講解上,不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只是關注閱讀套路、答題格式的方法,這種教學形式不符合新課改的需要,學生難以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對策分析
基于目前的閱讀教學現狀,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明確閱讀理解目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通過這些閱讀教學策略,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層面上的閱讀,要讓學生的閱讀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高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需要從感性認識的高度達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所以,教師對班里無論是中等生還是優等生,都要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能夠達到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文章、理解文章所闡明觀點、學會分析文章的寫作風格。例如:在講授李清照《聲聲慢》時,教師并未只是對《聲聲慢》的內容上進行解讀,停留在文本層面,而是先帶領學生學習李清照的另一首詞作《醉花陰》,這樣學生在閱讀《聲聲慢》時,就后有一個比較閱讀的過程,能夠把握到作者細微的情感差別,風格之間的變化。能夠理解李清照情感由哀婉變得凄切纏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透過李清照感受到南宋時期社會動蕩,山河飄搖對人的影響。
另外,教師在拓展閱讀深度方面,可以給學生一個合理想像的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擴寫,如在閱讀小說《項鏈》時,教師設計問題:“佛來思節夫人說出項鏈是假的之后,會發生什么事情?”要求學生對結尾情節進行合理的想像,教師通過對文章的結尾進行合理的想像訓練,這樣學生的理解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
(二)明確閱讀理解目標
在進行閱讀教學上,必須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有了閱讀目標,教師在教學上才具有指導性,學生學習上才能有所把握。目標的設立可以從以下兩個個方面進行考量:1.語言積累方面,學生要積累一定量的好詞好句,能夠在寫作訓練中適當應用,能夠通過積累的詞語意思,理解其他文章。2.培養學生具有自主閱讀的習慣,能夠擁有閱讀興趣。教師對閱讀目標是否達成,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科學評價,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衡量。另外,教師應該多給予一些積極的正面評價,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提高閱讀效率。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教師的教學方式要多樣化,不能形式化,不能單純以考試作為主要出發點,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擁有了閱讀興趣,在完成閱讀任務的質量上就會有明顯的改善,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以學生實際掌握的學情為出發點,靈活的運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講述《雨巷》時,教師為了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可以設置獨特的教學情境,使用多媒體播放聲音來營造下雨天的意境,通過學生朗讀課文,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體會,來理解戴望舒所表達的獨特情感,提交閱讀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調動一切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形成自發的內動力,進行廣泛的閱讀,提高語文閱讀素養,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黎育彬.《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年第10期.
[2]梁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