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迅猛發展,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數量增多,發展迅速,成為中國銀行業第三梯隊的主力構成,積極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助力地方產業發展,助推區域經濟發展。而市場形勢的變化也使得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發展中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新環境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探討具有現實必要性,而本文主要就論述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制定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長期發展戰略。
關鍵詞:新經濟環境 中小城市 商業銀行 發展
作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重要構成,城市商業銀行在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產業帶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而受制于金融產業發展的歷史局限和金融事業發展的特殊環境,我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創新發展研究必須持續上深入下去。基于新經濟環境,明確其自身發展的局限,解讀其發展風險,做好利率市場化改革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良性發展的引導是金融改革必須著手解決的問題。只有明確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創新發展策略,才能推動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新經濟環境下的轉型發展。
一、新經濟環境的主要特征——利率市場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也逐漸構建起新的經濟環境,而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利率的市場化,這對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直接性影響。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較晚,繼1970年美國,1977年日本,1953年德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開啟,我國最早開始利率市場化始于1996年。1999年實現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2000年以后,我國放開了境內外幣利率的限制,到2004年進一步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也取消了城鄉信用社之外的貸款利率上限,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初見成效。經濟的不斷發展,到2013年7月,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貸款利率市場化取得實質性進展。2014年之后存款利率上限上浮區間不斷擴大,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初步勝利。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我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發展較快,主要服務于城市當中的中小企業,提供相應的金融幫扶。一般資產規模600億以下的城市商業銀行被稱為中小城市商業銀行,近幾年在政府的引導下,我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大幅度提升,整體經營狀況良好,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積極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但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發展中也存在部分問題,受經營地域限制明顯,資本充足率偏低,兩極分化嚴重,地方政府干預過多,公司內部治理體系不完善等,金融服務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新經濟環境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創新發展研究具有現實必要性。
二、新經濟環境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發展制約性分析
(一)資本規模小,風險抵御能力弱
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往往規模較小,資金儲備不足,資金流動較為緩慢,這意味著其風險抵御能力普遍較弱。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下,市場競爭加劇,金融環境復雜,形勢多變,其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更為凸顯。其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仍有待提高,特別是在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新的風險領域風險應對不足。其跨區域發展的城商行異地管理能力較弱。不少跨區域發展的城商行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總分支管理架構,異地分支機構和同城支行不斷擴展,總行的統籌管理效果不理想。其IT 系統建設相對滯后。業務連續性管理水平較低,信息安全保護存在隱患。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小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依然存在較大的風險,較小的資本規模,難以應對快速增加的呆壞賬。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其很容易成為被兼并。
(二)資本消耗過度,業務發展粗放
在前期的發展中,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發展中過于追求速度,規模,忽視了質量,其也造成了資本過渡消耗,信貸規模擴張等問題,經營管理中以簡單粗放為主。其中負債業務的發展主要是以資產業務帶動,或者寄托于資源型客戶經理的業務引進,使得客戶資源私有化問題較為突出。而貸款業務則簡單地貸大貸長貸壟斷,對資產抵押依賴性大,衍生出“有押品亂貸、無押品不貸”等問題。而從盈利模式來看,過度依賴利差收入,在信貸規模緊張的形勢下,通過提高貸款收益率增長利潤不利于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穩定發展。
(三)內部建設滯后,缺乏完善治理機制
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新經濟環境下的創新優化發展也必須從自身的優化入手,加強內部治理結構的建設優化是關鍵。中小城市銀行股東實力有待加強,公司治理結構和治理結構必須補充與完善。關注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建設,以企業文化價值觀,凝聚團結員工,增強員工對商業銀行的認同感,讓企業文化內化為銀行員工日常的行為準則,也提升銀行內部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執行能力。而當前多數中小城市銀行企業文化建設滯后,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混亂,企業員工歸屬度不高,企業發展認同感不強,使得銀行發展中缺乏內在的推動力。而激勵約束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的不完善也難以發揮實效,助力商業銀行新經濟環境下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新經濟環境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創新發展對策
(一)加強風險的有效控制
我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必須加大對預期和既有風險的應對。基于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風險管理新特點,創新風險應對模式。一方面要建立專門的,高水平的風險管控部門,提前制定詳盡完善的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應對處理方案,根據銀行經營發展實際,確定銀行的風險偏好和可以承受的利率風險水平,督促風險管理部門采取有力措施識別、計量和監控風險,定期出具風險管理報告,作為風險應對的備案與資料參考。另一方面要加大風險應對的信息建設支持,保障業務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支持。根據利率敏感性,設計相應的風險計量模型,監控風險發展趨勢。合理配置資產負債的利率期限結構,降低利率波動造成的期限錯配風險。
(二)拓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
針對新經濟環境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業務單一的弊端,必須著手其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的開拓。在零售業務拓展方面,必須基于其市場化程度高和風險小等優勢,實現不同領域業務的拓展延伸。如汽車貸款業務,教育貸款業務,旅游出行業務等。嘗試開發個人住房擔保貸款,個人保單質抵押貸款業務,實現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深度發展。著手銀行卡改革,一卡多用,為群眾提供出行便利。加強與中小企業的溝通聯合,深入挖掘中小企業市場,積極完善金融服務品種,引入企業理財,項目融資等新型零售服務項目。在中間業務拓展方面。基于新的經濟環境,在存貸款利差不斷縮小的時代背景下,商業銀行也創新思路和模式,積極發展中間業務,為社會提供服務更全的金融業務,通過服務客戶,穩定發展客戶,實現存貸業務的聯動式發展,委托人承擔風險,低風險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利潤率,提升其市場競爭實力,助推其穩定創新發展。
(三)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新經濟環境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必須重視內部治理的優化,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內部權責,加強資金管理與使用監督。在具體的實施中,當務之急是優化股權結構,通過股權結構的優化,增資擴股,積極吸納民營資本及外資,擴展資金來源渠道,降低敵方財政局在銀行股權中的高占比,減少當地政府對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日常運營管理的干預。定期組織展開股東大會,讓股東參與銀行重大決策并享有表決權。進一步完善健全銀行的董事會制度,讓董事會在銀行經營發展中起到監督與制衡的積極作用。強化監事會的職能,讓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日常運營得到各方面的監督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堅決禁止由行務會、黨委會代替其職能的實施,努力提高董事會決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除了機構的健全完善,職責的劃分規范外,必須強化商業銀行的內部稽核制度,加大查處力度對超越權限,確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嚴查違規違紀行為,提升制度的權威性與執行力,確保制度現實約束作用的持續發展。避免信息隱瞞不報、弄虛作假等情況的發生,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更透明,更規范。
結束語:中小城市商業銀行作為地方金融服務的主體,其必須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變化,加快自身的轉型發展,提升自身的市場的競爭能力。從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拓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加強風險的有效控制多方面入手,實現我國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錦茹.中小城市國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瓶頸及對策研究[J].金融經濟,2016(16):137-139.
[2]紀娜娜.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新生代員工離職動因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04):45.
(作者單位:溫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紹興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