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栩杏 歐秀英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的會計行業也未曾幸免。各會計師事務所相繼推出的財務機器人憑借其過人的優勢讓會計人員充滿了危機感,面臨失業的風險。文章從財務機器人與傳統會計人員的對比切入,談及財務機器人的優勢與劣勢,以此過渡到傳統會計人員應采取的應對方法。
關鍵詞:人工智能? 財務機器人? 優劣勢? ?會計人員 應對方法
一、智能時代的來臨
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興起,人機物互聯互通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數據量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呈現爆炸性增長,為順應這樣的形勢,人工智能逐漸在社會興起,以悄無聲息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成為當今社會一種新的發展主流。如智能汽車、無人超市、機器人等已逐漸在多個領域推廣和應用。2018年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分會壇“讓人工智能‘落地”上,百度的朱光副總裁就明確表示在2023-2028年期間,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和人工智能技術廣泛結合,屆時也會有很多大型的平臺公司,提供更完善的算法和手段,來輔助各行業與人工智能完美融合。人工智能的浪潮,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來充分利用自身的創造力,從而深度挖掘機器無法涉足的領域。由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曾指出,中國2017年的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已擴大為152.1億元,增長率達到51.2%。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和科技業等商業巨頭應用布局的不斷深入,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在未來的時代里,人工智能必將和各行業的工作者一起,譜寫屬于中國的智造將來。在2018年9月17日,以“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為主題的人工智能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就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人工智能將以更高效的方式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
二、財務機器人的加盟
人工智能史無前例的發展勢頭,給傳統的會計行業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智能財務機器人的出現,讓很多財務人捏了把汗,開始擔心這些“新同事”會搶了自己的飯碗。2016年3月10日,德勤與Kira Systems聯手,宣布將在財務工作中推行人工智能,應用在審計、財稅的數據整合領域,這一舉措讓傳統財會行業逐漸向一個全新的時代邁進。其推出的財務機器人“小勤人”利用自身的優勢,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普通財務人員幾十分鐘才能完成的基礎工作,并且可以7*24小時不間斷工作,使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升。隨后兩個月,畢馬威、安永、普華永道也相繼推出自己的財務機器人,使國內四大事務所都邁進人工智能時代的大門。據報道,2017年10月18日,EquBot LLC、ETF Managers Group合作推出了全球第一只應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進行投資的ETF:AI Powered Equity ETF(AIEQ.US)。AIEQ作為選股界的“阿爾法狗”,其管理的基金自10月18日啟動以來已經提供了0.83%的回報率,而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0.48%,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漲幅為-0.42%。同時,在2018年《人工智能賦能財稅新時代成果報告會》上,江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i財”首度亮相,把財稅領域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為“人工智能賦能財稅新時代”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見,財務機器人將在會計行業得到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看到了財務機器人的使用價值,紛紛投入使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計人員處理好與“新同事”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財務機器人的優勢
財務機器人的不斷推廣,勢必會對傳統的會計行業產生影響。從某些方面看,財務機器人有著絕對的優勢。
(一)數據處理精確可靠
眾所周知,較傳統的會計記賬方式手工記賬,要求會計人員在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編制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環節都要人工核算與手工填入,由于手動記錄數據的記賬過程較長、步驟較繁瑣,會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且持續的時間越長,會計人員的主觀因素如心理、情緒等就會對此有所影響,因此出現記賬錯誤的概率就比較高,從而進一步影響企業整體的財務進度。隨后利用財務軟件來記賬,雖然降低了錯誤率,但財務軟件還是要靠會計人員來操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使之熟悉軟件的操作流程。相比這些劣勢,財務機器人應運而生,它是靠技術人員提前設定好的程序來運作,只要程序沒什么問題,就能確保會計核算程序的可靠和真實,它也完全實現了會計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擯除了主觀因素的影響,極大提高了精確性。例如江蘇電信公司的財務機器人月均完成自動制證6萬余單,準確率能高達100%。自動化的財務機器人讓會計人員從繁重的數據記錄中解放出來,從而減輕了工作負擔。
(二)為企業篩選會計人才提供契機
目前的社會中低端會計人員過剩,高端會計人員緊缺,財務機器人取代的是低端會計人員的工作。企業可以利用這一機會,把過剩的和經驗值低的會計人員篩選出來,留在企業的是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高素質人員,進而做到合理配置資源,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三)效率高且成本低
財務機器人的高效率是實至名歸的,它不受主觀因素的干擾,24小時全天候一心一意的工作,也不會出現請假的情況,出勤率幾乎百分之百。例如某餐飲集團的200家門店的盤點數據必須在每月的1號完成錄入、過賬和差異分攤,最有經驗的會計完成一家門店的數據處理也需要40分鐘,自從“小勤人”加入后,15分鐘即可完成盤點,并在工作日結束時以郵件的方式發布處理信息,附件中包含所有生成的會計憑證。餐飲集團的這一舉措大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縮短了企業的財務周期。財務機器人不僅效率高,還能降低勞動力成本。傳統會計職位的成本包括高額的職工薪酬、財務人員培訓費、福利費等,使用了財務機器人,從長遠看來可以節約成本,為企業獲益。如普華永道的財務機器人可以把成本降低至原人工執行的1/9。
(四)解放生產力,轉移工作重心
由于財務機器人可以幫助會計人員完成很多重復而又繁雜的工作,這些工作禁錮了員工的思維,有了機器人的協助,會計人員可開拓自己的思維模式,把重心轉移到更富建設性的管理創新和挖掘數據價值等高附加值的工作中來,使其能夠走出辦公室,走進業務,走進系統,以多視角多維度的方式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五)讓財務數據“活”起來
財務機器人是基于互聯網來進行數據歸整的,其最大的特色是互聯,它打破了數據與數據間的孤島,加強了數據間的聯系,以更快的速度對歷史、現在、甚至未來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更全面系統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更有助于會計人員意見的可靠形成。
四、財務機器人的劣勢
雖說財務機器人有以上這些優勢,多數企業都競相選擇它來為公司獲益,但由于目前財務機器人的應用還不夠成熟,因此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一些劣勢。
(一)缺乏人情味,降低工作熱情
機器畢竟是機器,它是靠人設計出的程序來進行工作的,不會像人一樣有豐富的情感變化和溝通能力。在一個企業中,員工的積極性是提高企業效益的一個關鍵因素,在財務機器人出現后,一部分會計人員的溝通模式會由原來的“人際模式”轉為“人機模式”,這轉變的過程需要財務人員的逐步適應,學會與機器協作,這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摩擦,影響員工的積極性。
(二)不會順勢而變,無法提出建設性意見
人的大腦有無限可能,會審時度勢,應對不同的環境給企業提出不同的意見,而機器人的大腦是由人來控制的,給它植入什么程序就輸出相應的信息,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一切按程序來進行。
(三)機器人“安全感”不足
財務機器人的數據是建立在互聯網上的,互聯網深不可測,很容易導致財務數據的泄露或被他人操縱,給企業造成損失。
(四)使會計崗位兩極分化
有了財務機器人的參與,未來的會計崗位會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一部分人員擔任為財務機器人服務的職位,從事最基礎的會計服務工作,另一部分人員則利用其生成的數據,分析、評估和管理企業的經營,從事更高層的工作。
(五)讓一些財務人面臨失業的危機
“新同事”的入職讓很多財務人員感到惴惴不安,財務機器人對會計人員產生“隱形攻擊”,使一部分會計人員可能面臨失業的危機。財務機器人的加入,承接了很多重復性和機械性的工作,如生成會計憑證、賬簿、報表以及發票管理、銀行對賬等,讓原本在會計基礎崗位工作的人員很有可能被它取代,面臨失業的風險。中央財經大學祁懷錦教授曾大膽預測,信息化、智能化、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整合后,財務工作思路大轉變,將近85%的會計人員會失業。同時,在會計方面做基礎性工作的人員在其他行業也不太可能駕馭高端的崗位,而人工智能目前也已經在越來越多行業的基礎性崗位中得到普及,因此失業再就業的問題就很棘手。
五、傳統會計人員的應對方法
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會計人員究竟該怎么做呢?
(一)調整心態,順應時代潮流
人工智能的到來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它就是一個工具,來輔助會計人員更好的完成工作,而不是真正來搶飯碗的,會計人員要做的就是調整好心態,擯棄自我懷疑,利用好手頭的這一智能工具,與機器人通力合作、優勢互補,因為機器人生成的數據要發揮實質性的意義,就必須經過會計人員的解讀和分析。
(二)善用行業轉機,給自己充電
人總會在競爭中得到激勵,在與財務機器人的競爭中,會計人員要善用這一契機,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而不僅僅停留在審核發票、編制報表等低端工作中。近兩年財稅新政日新月異,2019年兩會提出的增值稅稅率進一步降低以及2018年末財政部發布的收入準則應用案例等,迫使財務人天天學習,如果故步自封,只會被時代的車輪碾壓。高端的會計職務不會被淘汰,會計人員可以多考取一些含金量高的證書,如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信用管理分析師等,豐富經驗。再者,從繁雜數據處理中解脫出來的會計人員可以多走進業務領域、與業務相關的法律領域、稅務領域等,不要把自己設定在財務這一個圈子中,以融會貫通的思想來全面分析。
(三)向管理會計轉型
傳統財務會計傾向于會計核算,以會計報告為核心對外提供企業的財務報表,是對“事后的總結”。而管理會計是以會計核算為基礎,側重對業務的反映和監督以及對決策的服務和支撐,是對“過程的管理”和“未來的籌劃”。財務機器人的工作主要體現在會計核算上,會計人員要想在會計行業立足,就應當向管理會計轉型。但目前的很多會計人員缺乏管理會計思維,所以會計人員首先要樹立管理會計思維,不僅關注歷史狀況,更要學會把握現在和預測未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如利用機器人生成的資本成本率,結合當前的市場環境,來進行企業的籌資決策;其次,要追求業財融合的目標,把財務數據反饋到實際業務中,這不僅要求財務人員具備一定的業務知識,還要和業務人員積極溝通。財務數據出現問題的本質原因在于業務原因,只有找到深層次的業務原因,才能治標又治本,提升效益;最后,應加強和企業高管的溝通,俗話說“三分記賬,七分溝通”,溝通的過程可提升管理思維高度,在了解企業戰略、未來發展趨勢的情況下,制定企業層面的財務戰略和規劃,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四)跨專業學習,讓自己無可替代
作為與會計行業貼近的審計行業、金融行業、投資行業和證券行業等,會計人員都可以去涉足,甚至可以接觸與會計完全不同的行業,把自己培養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六、總結
財務機器人把會計行業推向了財務管理的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會計人員帶來了就業危機。但筆者認為,會計人員內心的危機感本質上不是來自于財務機器人的競爭,而是來源于對自身的“本領恐慌”,擔心自己的技術含量比不上機器人。因此從根源上來說,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對會計人員是一個激勵,原地踏步的人終究會被淘汰,只有跟隨時代的腳步,以積極開放的心態汲取新知識,從多維度來提升自己,不斷深度學習,與人工智能同進退共患難,才能共創會計行業前所未有的明天。
參考文獻:
[1]余應敏,王彩淋.《財務機器人對會計行業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會計之友,2018.4.
[2]李怡,梁磊,周皓然.《財務轉型——培養管理會計思維》. 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9.1.
[3]余應敏,張楠.《“新同事”來了,財會人依然是主宰》. 財務與會計,2018.3.
[4]錢懷安.《財務機器人背景下財會人員何去何從》. 經貿實踐,2018.12.
[5]陳紹聽.《淺論大數據驅動企業智能財務發展的思考與探究》.納稅,2019.1.
(作者單位:溫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