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偉
摘 要:本文敘述了陶瓷磚硅酸鹽+磷酸鹽系統分相導致尖晶石析晶的金屬釉成釉原理。從光反射的鏡面反射、漫反射的機理出發,對金屬釉呈色的機理進行探討,總結出金屬光澤釉中主晶相與副晶相各自對光反射與呈色的作用。
關鍵詞:金屬釉;分相析晶;全反射;漫反射
1 前 言
從國內公開發表的論文來看,金屬光澤釉大體可分為兩個配方系統。其一,是從傳統而來的中低溫燒成的鉛硼釉系統。其金屬光澤強,但是存在著硬度不夠、耐酸堿差等問題,應用不廣。其原理大抵是析晶料在低粘度的鉛硼釉中熔融,冷卻時過飽和,從而析晶,顯金屬光澤釉質感。其二,是2006年左右開始流行的硅磷鐵釉系統的金屬釉。其耐磨、耐酸堿比鉛硼釉系統強很多,可做鋪地的仿古磚。間或有討論分相釉系統中的藍、金黃等金屬釉顏色的論文出現。
硅磷鐵釉系統的金屬釉產品,我司2006年即上線成功。至今,該“金戈鐵馬”系列的金屬釉產品仍有訂單。但是,工藝人員對于金屬釉的呈色,仍然覺得不容易把握。金屬釉的呈色,到底是何種機理導致?能不能在硅磷酸鹽分相釉系統中,發展出其它顏色的金屬釉呢?這是金屬釉配方調試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2 金屬光澤釉的光反射
金屬光澤釉之所以有金屬光澤,是因其釉表析晶,產生較強的光反射。
上硅所陳顯求、張振禹等人研究仿銅金屬光澤釉后認為:仿銅金屬光澤釉之所以產生金屬光澤,是在釉表有大量的尖晶石晶體析出,且晶體在釉表呈定向生長,使得其所有的{111}晶面都與釉表平行,加之在尖晶石晶體結構中平行于{111}的面網中原子密度較大,從而對光線產生強烈反射作用。
光反射分為鏡面反射與漫反射兩種情況。所謂鏡面反射是指反射角與入射角相等的反射現象。若物體表面為光學平滑面,即表面凹陷間隙小于1/16入射光波長,當入射光為平行光束時,則鏡面反射光也為平行光束,且完全不受物體本身顏色的影響,入射光為白光,鏡面反射光仍為白光。
金屬釉表面,尖晶石的{111}晶面定向生長,平行于釉面,{111}晶面為局部光學平滑面,即滿足這種條件,無論該尖晶石呈何種顏色,均會強烈反光,呈現出金屬光澤。若滿足這種條件的尖晶石減少,則金屬光澤減弱,外觀呈色也會發生變化。
3 金屬釉的外觀呈色
礦物學中一般將礦物的顏色分為3類:自色是礦物固有的顏色;他色是指由混入物引起的顏色;假色則是由于某種物理光學過程所致。
彩色礦物對光譜各波長的反射具有選擇性,不管它是自色還是他色,在白光照射下均呈現出彩色。當礦物表面為光學平滑面時,其呈色則不受礦物本身顏色影響,鏡面反射光仍為白光。
在金屬光澤釉中,平行于釉面的尖晶石{111}晶面多,則反射光強,金屬光澤釉看起來光澤強,其呈色一般為亮銀色;平行于釉面的尖晶石{111}晶面少,鏡面反射弱時,金屬光澤相對會弱一點,呈色會發生改變。具體呈何色,則取決于發生漫反射的晶體的顏色。
為方便描述,我們可以把{111}晶面完整、符合光的鏡面反射要求的尖晶石,稱為主晶相;把{111}晶面不完整、不符合光的鏡面反射要求的尖晶石,以及釉中某些只能發生漫反射的非尖晶石晶體,稱為副晶相。
主晶相發生鏡面發射,反射白光,表現出金屬質感。該尖晶石本身的顏色有兩種可能,顯自色,也可能被其它金屬離子摻雜,顯他色。但是因其反射光時為鏡面反射,無論其呈色如何,皆反射白光。
副晶相的晶體有兩種情況。
第一,與主晶相相同,但{111}晶面的生長不符合鏡面反射要求,發生光的漫反射,顯示出該尖晶石的自色或他色。
第二,與主晶相晶體全然不同,顯示他種晶體的顏色。
如此,金屬光澤釉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必定是因為釉中的副晶相晶體的種類乃至數量發生了變化。
在磷酸鐵系金屬釉系統中,當釉面反光強,表現為銀白色的金屬質感時,其尖晶石較單一、定向生長排列最好、反光最強,他種顏色較淡;如果釉成分發生變化或者窯爐溫度有波動,導致釉的分相能力變差,FeO·Fe2O3尖晶石在釉中雖有生成,但是其{111}晶面不能在釉表定向生長平行于釉面,則釉的金屬質感減弱,其呈色則由銀白往銀灰色變化,更嚴重者甚至偏黑調。
另外,在該釉系統中,添加其它金屬氧化物,也會影響呈色。如添加ZnO、MgO會偏紅,是因為有紅色的ZnO·Fe2O3與 MgO·Fe2O3等尖晶石副晶相生成而變色。當釉的Al2O3含量增多,釉的分相能力更差時,則FeO·Fe2O3尖晶石分散于釉中,成為黑色光澤釉。間或有顯銀白的晶體浮于釉表,傳統即稱為烏金釉。
4 金屬光澤釉中析晶料的成分組合
尖晶石族礦物的化學通式:AB2O4或RO·R2O3,其中A為Mg2+、Fe2+、Zn2+、Mn2+、Co2+、Ni2+、Cu2+等二價正離子,B為Al3+、Fe3+、Cr3+、Mn3+等三價正離子。金屬光澤釉中,發生鏡面反射的通常為尖晶石晶體,發生漫反射的可為尖晶石,也可為別種晶體。可見,要調試其它顏色的金屬光澤釉,必須在析晶料的組合上想辦法。
金屬釉中析晶料的組合,則是金屬光澤釉成釉的關鍵要素之一。
金屬釉的析晶料,不能為鋁系尖晶石。因為氧化鋁不屬于過渡金屬氧化物,引入釉中,即成為基礎釉的一部分,增加釉的高溫粘度,阻礙釉分相析晶的發生。
鉻系尖晶石,應該是可以的,只是Cr2O3的熔融溫度比較高,對基礎釉的熔融能力以及釉燒制的溫度要求更高些。據查資料,鉻系尖晶石的種類不少,顏色也比較多,值得深挖。
常見的是鐵系與錳系尖晶石為主的金屬釉。鐵系金屬釉中,對照以上尖晶石的二價正離子,即可調整其顏色。需注意區別的是,鐵系金屬釉中,Mg2+、Ca2+同時引入一定的量時,則難有FeO·Fe2O3尖晶石生成,而是大量生成α-Fe2O3,成為鐵紅釉。
錳系金屬釉中,是改變顏色相對容易的析晶料組合。人們通常在銅錳之外,加入其它過渡金屬元素氧化物,或以CuO·Mn2O3摻雜別種離子顯他色;或調節副晶相的晶體種類,以改變金屬釉的顏色。從已有的論文來看,該系列可能還有可挖掘的顏色調整空間。
5 金屬光澤釉的成釉機理
金屬光澤釉,其基礎釉取硅酸鹽與磷酸鹽,高溫下熔融后可發生分相。
陸佩文主編之《無機材料科學基礎》一書中講:經研究發現,玻璃態的分相過程總是發生在核化和晶化之前,分相為析晶成核提供了驅動力;分相產生的界面為晶相成核提供了有利的成核位。
前人許多的研究表明,分相過程中,過渡金屬氧化物在某一相中富集,令晶體容易析出。顯然,金屬光澤釉中基釉的分相,令釉中析晶料在較高溫度下即可完成成核與析晶,降低了析晶的難度,同時也限制了晶體的進一步長大。
硅磷酸鹽系統的金屬光澤釉,就是利用釉的分相,析出尖晶石微晶,在釉表定向生長,導致其{111}晶面平行于釉面,從而形成金屬光澤。
對于影響釉分相能力的成分,前人研究很多。堿金屬氧化物:以Li2O 因此,金屬光澤釉的基礎釉,適合高硅低鋁,以Li2O、Na2O、K2O等堿金屬氧化物為熔劑,同時引入P2O5令釉發生分相,從而析出尖晶石晶體。故而,行業里就有人習慣以硅鋁比兼硅磷比來衡量金屬釉的分相析晶表現。 而釉中常用的氧化物如CaO、MgO、BaO、ZnO等,尤其是MgO、ZnO,應謹慎引入。可以判斷,釉成分的穩定、燒成制度的穩定,均會影響釉分相狀態,從而影響釉析晶的品類與數量,進而影響其呈色。 此外,關于金屬釉施釉量的問題。諸多論文都寫金屬釉的施釉,要有0.2 mm以上的厚度。其實增強基礎釉的分相析晶能力,是可以減薄施釉厚度的。個人調金屬釉的案例,600規格地磚,釉漿比重1.35,施釉量可以從160克/片降低到90克/片,金屬光澤釉的質感仍然可以很好。 6 結 語 陶瓷磚磷酸鹽系分相釉中,大的原則上來講,調節其基礎釉的分相能力,即硅鋁比、硅磷比,以及堿金屬的種類與引入量,可影響主晶相的品類、數量與粒徑,從而影響其金屬質感及呈色;調節析晶料中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組合,則影響副晶相的組成,進而改變金屬釉的呈色。以上對金屬釉的理論探討,懇請各位專家、同行指正。 參考文獻 [1] 陳顯求等,仿青銅陶器的結構研究,中國陶瓷,1990年第1期. [2] 張振禹等,仿銅金屬光澤釉的結構分析,河北陶瓷,1991年第4期. [3] 陸佩文主編,無機材料科學基礎,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8. [4] 邵引年,玻璃分相,玻璃與搪瓷,14卷第5期. [5] 戴長祿等,磷在傳統陶瓷坯體、釉料及微晶玻璃中的作用與影響,佛山陶瓷,2011年第6期. [6] 蔡飛虎,馮國娟編著,陶瓷墻地磚生產技術,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