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俞花
摘 ? ?要: 當今,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觸及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僅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集中展示,更是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決勝因素。在習作教學中老師如果深刻領悟新課標,在課標引領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運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積累素材,豐富認知;借鑒方法,改變思維;借助工具、及時批閱;借助平臺、持續激勵等有效策略扎實地開展教學,那么習作教學的現狀一定會改變,其效果一定顯著。
關鍵詞: 信息技術 ? ?中高年級 ? ?習作教學 ? ?有效策略
在習作教學中老師如果深刻領悟新課標,利用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教學信息呈現的多媒體化,教學信息組織的超文本方式,教學信息儲存的大容量,教學過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協作性和開放性,以及學習資源獨特的共享功能等優勢。)扎實地開展教學,那么習作教學現狀一定會改變,其效果一定顯著,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能力一定會有效提升。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具體闡述。
一、《新課標》對中高年級學生習作方面的要求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習作水平的總目標。新課標在第二學段(3、4年級)對習作要求有以下闡述: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在第三學段(5、6年級)對習作有下面的目標: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縱觀上述我們發現,中年級習作教學重在讓學生自由表達,把要寫的內容寫清楚。高年級學生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寫成篇文章,達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自改互改、文章通順。也就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做到“求真”(要求習作有真意,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成人話)、“立誠”(誠實地說自己的話,老老實實,實事求是)。
二、現階段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現狀
1.學生層面
從現實的習作教學不難發現,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時不是沒話可說、詞不達意,就是假話連篇、照抄硬搬,或者敷衍了事、寥寥幾筆就想完成任務,根本沒有從自身的認知水平出發,把身邊的事物和內在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樣的文章不僅離課標的要求相差較遠,長期下去還會影響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和興趣,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語文素養的形成不利。
2.教師層面
教學過程中墨守成規,照本宣科,缺乏創新,課堂教學缺乏實效。成文后修改周期漫長,不能對習作中體現的問題做到及時糾正,培優補弱的方法欠缺,激勵程度不夠致使學生的習作興趣不濃,沒有自信。
三、信息技術下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解析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傳統的作文教學,總是教師針對習作要求,傳授習作的要領,如怎樣審題,怎樣選材,怎樣把文章寫具體等。然后,教師有選擇地給學生讀一篇范文,讓學生開始寫。這種千篇一律的作文教學方法,教師教得費力,學生認為索然無味,提不起寫作興趣。網絡資源走進課堂可以有效改變這一現狀,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是對萬事萬人萬物的感受。感受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活動,心有所感才能成之于文。如果對身邊的客觀事物沒有或缺乏深刻的感受,則很難引起寫作的沖動。《新課標》建議,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當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限制了學生課堂習作的興趣及能力。但是老師如果適時選用網絡,利用多媒體教學,其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讓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交替使用,學生就會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
例如在教學“我愛我的家鄉”這一單元主題時,很多學生的思維局限,內容空洞,對家鄉的風景、特產及人文知之甚少。甚至有些還在憑空想象,再多的習作技巧也是空談。我從網絡下載家鄉宣傳片(風景、美食、民俗等)讓學生觀看;列舉一些家鄉的歷史名人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豐富他們的認知;再找出一些能夠體現家鄉“蘋果”和“教育”兩大亮點的時文評論制作成課件讓學生瀏覽。運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一系列的看、聽、聞、夸之后,家鄉的形象已經豐滿,最終一篇篇真實具體、激情洋溢的文章隨之而成。記得一次帶領學生去會寧紅軍會師紀念館開展紅色之旅主題教育活動,回來之后讓學生寫收獲、談體會。部分學生臉上一片茫然,他們對其中的一些概念名詞和關鍵故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使已經有大體思路也很難下筆。我把途中攝取的影像資料反復回放,讓學生重溫那些精彩而記憶不清晰的片段。再選擇和參觀內容相似的一些長征題材的電影和學生一同觀看,最后在各種素材和思維的沖擊下讓學生當堂作文,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2.積累素材,豐富認知,改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式的尷尬。
有人說:寫作文就像蓋樓房。沒有好的材料怎么也建不成高質量的樓房。作文也一樣,沒有豐富的靈動的素材怎么也寫不出優美的文章。由于小學生平時對事物沒有引起注意,即使有意進行了觀察,也會像過眼云煙,一到寫作時,困難最大的不是不知道寫什么,就是怎樣遣詞用句,尤其是不能把文章寫準確、寫具體。即使最終瞑思苦想出來完成人物,讀來也是索然無味。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創建素材倉庫。平時可以運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鏈接在一起,構成一個超媒體系統(按照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應用文等五類作文分類建立)。比如當學生假期研學旅行的時候可以要求他們把旅行的所見所感以美篇或者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傳給老師,或者把學生的旅行日記用電子文檔形式加以保存。老師還可以建立系統的字詞句運用庫,當進行“我旅行、我快樂、我收獲”這一主題習作教學時,可以進行資源共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反復觀看一些真實的旅行資料,最終為自己所用。這時候他們的思路會悄然打開,眼界也豁然開朗,一些優美的文字會在指尖慢慢流淌。
3.借鑒方法,改變思維,讓課堂作文教得輕松、學得有效。
充滿興趣、素材豐富縱然對學生的習作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指導他們,那么其最終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實踐證明,一個老師的教學思維是局限的,其教學方法也是單調的。一些優秀的方法的確可以讓課堂作文教學事半功倍。現階段,在平時的作文課上我們可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多搜集一些適合學生的優秀方法和他們分享,這不僅是課堂作文教學的一種捷徑,更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升的一種手段。我們可以通過在線視頻學習、關注微信公眾號、瀏覽微博及QQ群等方式收集本地優秀教師的先進作文教學方法,和一些國內的一些語文大師進行直接對話,(比如于漪作文50講、于永正老師作文教學藝術亮點、竇桂梅作文教學觀等、管建剛老師的微課習作講評等。)有了這樣的學習和借鑒,我們最終會明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思維是作文的關鍵,閱讀是作文的基礎,情感是作文的動力。久而久之,老師習作教學思路和視野更加寬廣,教學活動會更加獨特有效,學生對作文的態度也會發生轉變。
4.借助平臺、持續激勵,讓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持之以恒。
葉圣陶先生曾在《論寫作教學》中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學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在平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未來導報》《學生天地》等雜志和每年的“語文報杯”作文大賽及全國創新作文大賽等大規模賽事活動作為學生展示自己、成就自己的平臺,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參與和鍛煉中體驗成功,進而激發持續的作文的興趣。也可以借助班級語文交流群,模仿星光大道等電視娛樂選秀節目的晉級模式,根據單元主題對學生的作文利用學生、家長和老師共同投票選舉的方式評出周冠軍、月冠軍及學期冠軍,并對每期的獲獎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獎勵,這樣利用家校合力既提高了家長對學生作文重要性的認識又充分持續激發了學生作文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崔巒.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切實改進習作教學[J].小學語文,2013(03).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