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傅麗 高菁 劉靜 翟興旺
摘 ? ?要: 目前各高校在國家助學金評定前的貧困生認定過程中都面臨許多相同的困境,即有效認定貧困的難度較大,普遍缺少科學、客觀、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手段鑒別貧困生申請。為了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思想理念,課題組經過兩年研究分析與實踐,特針對實際評議程序過程進行了統計學的觀測與操作,并以統計量表的結果作為最終參考依據,從而進行貧困生的篩選與助學金的評議。
關鍵詞: 統計學 ? ?高校貧困生 ? ?量表分析
針對目前高校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課題組就如何精準識別貧困生這一難點,在研究初期閱讀了大量與課題內容相關的文獻,并以座談會的形式在校內組織資助育人體系討論會議,集思廣益,綜合目前已經使用的各種方法,汲取其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摒棄部分容易與實際產生偏差和不易操作的部分,開始實踐操作。
一、相關問卷數據分析
(一)新生家長問卷數據分析
整套問卷,能夠大致分析出2017級新生的家庭狀況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絕大多數新生家庭收入中等偏低,其中半數以上是務農或者臨時務工人員,半數以上其他家庭成員有勞動能力或固定收入;家庭醫療支出80%集中在10000元以內,同時需支付子女學費及生活費用人數在2人以內的占89%。
2.典型的3口之家或者有1位老人/2胎的家庭占接近三分之二,90%以上新生家庭有住房,63%的新生家庭近兩年未遭受自然災害,71.1%的新生家庭兩年內未遭遇意外變故。
3.新生每月生活費94%集中在2000元以下,其中1000元以下占44%。
(二)學生問卷數據分析
通過分析學生問卷數據,可以發現以下幾點特征:
1.在評定貧困生的過程中,學生認為在相同群體下的同伴更加了解家庭情況,輔導員與生活老師均不太了解,因此評定過程中應當主要依靠寢室或者班級評議小組;
2.目前存在虛假申報的情況;
3.在扶貧還是扶優的問題上,學生的選擇與家長一致,還是選擇在扶貧的基礎上扶優。
(三)輔導員、生活老師訪談數據分析
如何判斷是否貧困:是否使用高檔手機;是否辦理了生源地貸款;與家長聯系詢問情況;使用高檔化妝品或名牌衣服等;經常性出入酒吧、KTV;月消費水平低于500元。這些指標能夠較為有效地判斷學生是否貧困。
高消費行為:手機品牌型號(新款IPhone等),單反相機等;不合理消費;穿著耐克、阿迪達斯等高檔運動產品;使用高檔化妝品或名牌衣服等;使用例如香奈兒、迪奧等高端護膚品;經常外出旅游。不應獲得助學金。
可取消參評資格行為:重大違規違紀獲得處分者;獲得獎學金后立即進行高消費購物;被證實貧困證明造價;將助學金拿去吃喝玩樂;累積掛科三門以上。
將以上兩個步驟的數據分析結果加以分析,課題組發現2017級的整體家庭狀況屬于中等偏上,并且與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并不構成正相關,因此課題組綜合了目前的認定理念與國內研究成果,針對本校貧困生認定編制了量化表體系。
二、貧困生精準識別量表設計與實施
在進行了以上數據分析后,課題組綜合新生家長問卷數據與學生問卷、輔導員老師與生活老師問卷的相關數據,認為以下幾點因素應該在量表中加以體現:
(一)對于貧困生認定來說,絕對貧困指標應該是父母的職業與收入,家庭一起居住的親戚的勞動力情況及受到意外事件影響等因素,所有的親戚勞動力情況和社會背景不能全部進行測算,因為在實際情況中,過于疏遠的親戚實際上并不會對貧困生家庭經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二)扶貧更要扶優。從問卷數據來看,不論是哪一個評價群體,都表現出對于扶優理念的支持,高校資助育人,不應該僅僅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應該更深層地解決其技能提升和綜合素質提升的問題,從而真正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設計了一套兩式的量表:
該量表為貧困生精準識別量化表,采取定量的方式進行量化,問卷共分為10個定量評分一級指標,總分100分,各一級指標權重不同,權重向絕對貧困指標傾斜,但不超過平均權重分的20%;定量評分二級指標共分為41個二級子項目,賦值從0分至6分不等,取整數分。
新生的經濟情況,基本由其父母的職業和家中需要開支決定,以往認為標準:如民族、家庭其他成員經濟狀況、地域差別及是否單親等,在近年來的資助實踐中發現這些過去的絕對貧困指標轉變為目前的相對貧困指標;諸如學生兼職打工掙錢等只能說明學生本人具備獲取其他收入的途徑,但是這種兼職打工的收入并不能替代其本身家庭情況較差的實際狀況,不能因為貧困生能夠通過其他途徑獲取有限的經濟回報就主觀認為這一類學生不需要國家的政策幫扶。因此,課題組在設計精準識別量表時,主要考察絕對貧困指標,即相對客觀指標,盡量回避由主觀思維介入的評價因素。總分100分的量表,賦值的邏輯是越能代表不貧困的指標,賦值就越低,某一項一級指標得分越高,說明該生在該項情況表現得相對貧困,總分得分越高,說明該生家庭狀況越貧困。
該量表為貧困生動態考察量化表(定量),在精準識別后,進行貧困生在校期間的跟蹤性動態考察,與第一份量表聯合使用。該量表依然采取定量的方式進行量化,問卷共分為5個定量評分一級指標,總分30分,各一級指標權重不同,權重向絕對表現偏差指標傾斜,定量評分二級指標共分為13個二級子項目,賦值從0分至5分不等,取整數分。最后一份量表為貧困生動態考察量化表(定性),本量表采取定性方式考察,共分為3個一級定性考察指標,分為“是否掛科三門以上每學期”,“有無嚴重警告及以上處分”,“是否虛假申報信息等三項考察”,采取一票復決制。
第一份量表主要為貧困生精準識別量表,由于剛進校無法考察其在校表現等狀況,因此大一新生可直接用此表進行貧困程度量化考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二、大三學生不僅面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例如醫療支出,是否遭受意外變故、自然災害等變動情況,而且作為資助育人體系,既要扶貧更要扶優的理念也是被廣泛認同的,因此針對大二、大三在校學生的貧困生認定與助學金的評定,課題組認為第一份量表和第二、三份量表需要聯合使用。實際操作中,第一份精準識別量化表考查邏輯不變,第二份量表總分為30分,賦值的邏輯是越能代表表現偏差及不貧困的指標,賦值就越高,某一項一級指標得分越高,說明該生在該項情況表現得相對較差或相對不貧困,總分得分越高,說明該生在校表現越差或家庭相對不貧困。同一貧困生(大二、大三年級),精準識別量化表的得分減去動態考察量化表的得分,就是該學年認定貧困生的最終分數,得分越高,證明越貧困。如果該生在定性量表中符合其中的任何一項,就可以被評議小組認定取消評選資格或者降檔、取消助學金申請資格。
實施過程:具體實施中,大一新生分三次自主填寫精準識別量表,時間分別是入學后,貧困生認定中和助學金評議中,目的在于考察量表信度,采用重復測量法,同一份量表,三次測量的題目順序進行調整,觀察申請學生所選答案三次是否一致;與此同時,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班級評議小組將就調查得到的該生基本信息進行核實,同樣填寫精準識別量表,觀察兩份量表的分數差異,如分差較小,說明該生填寫的量表可信度越高,如分差較大,則需要對其提交的信息加以再次核實,如涉及虛假申報,可直接取消資格。
大二、大三學生以同樣的方式填寫精準識別量表和動態量化表,以相同的程序進行貧困生的認定。如有特殊貧困情況,該量化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具體由輔導員在實際中進行調整。
(三)實踐效果
課題組于2018年在本系進行了量表的貧困生認定實驗與助學金評議實驗,針對2018級新生與高年級學生進行單獨的評議,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具體過程如下:
1.開學后,立即由輔導員與學生會聯合組織進行精準識別的測算,大一新生只填寫精準識別量表,大二、大三學生填寫精準識別量表與動態考察量表。第一次測算時間為老生在9月4日,新生在9月10日;第二次測算統一在9月17日;第三次統一測算時間在9月22日。
2.測算的分差除個別同學意外,自我測評及他評問卷的基本分差都在3分以內,信度較高,屬于可以接受的范圍。
3.據測算結果的高低,課題組隨機抽取2018年新認定的貧困生進行訪談并結合家庭訪問來了解其真實家庭狀況,隨機抽取貧困生30名,各年級10名,同時抽取非貧困學生30名,各年級10名,統計發現其真實的家庭貧困程度能夠被本套量表真實反映出來,在這30名隨機抽樣的貧困生中,從特別貧困到貧困的排序基本與各班所認定的貧困等級相對應,同時分差5分—10分不等;非貧困生組則分數顯著低于貧困生組,大部分測試為0分,抽樣命中率為100%,本套量表效度較高,能夠真實反映測量樣本的實際家庭經濟狀況。
至此,課題組所涉及的量表實驗完畢,綜合信度與效度均高于預期,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家庭經濟狀況。
參考文獻:
[1]劉忠義,蘇宏元.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測評方案[J].當代教育論壇,2016(5).
[2]林偉嶺.關于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思考與探索——以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技展望,2015(28).
[3]何倩.基于層次分析法對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2017年立項課題《基于精準扶貧理念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體系構建》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7SB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