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
摘 ? ?要: 音樂課堂中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使用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大大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展示了古今中外風土人情和歷史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調動聽覺、視覺,獲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給音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有效優化了音樂教學,促進了學生音樂審美體驗的發展,為音樂教師打開了一條音樂教學改革新路,在資源共享、名師課堂的傳遞中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 增添魅力 ? ?優化教學 ? ?資源共享 ? ?促進發展
一、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問題一:學習少數民族歌曲或樂曲時,當面對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地理位置、服飾習俗、特色樂器等要介紹時,作為音樂老師,我們該怎么辦?
問題二:當學習較為抽象、枯燥的知識點,或了解認識民族樂器、西洋樂器,欣賞音樂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音響效果,感受音樂的魅力,拉近學生與音樂作品的距離,我們該怎么辦?
問題三:在網絡發達,微課等優質教育資源廣泛應用的今天,想在課堂上實現優質教育共享時,我們該怎么辦?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認識到:音樂課堂教學不僅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更需要不斷更新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和提高教學質量。現代化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大大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展示了古今中外風土人情和歷史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獲得了全面而深刻的感受,促進了學生音樂審美體驗的發展,為音樂教師打開了一條音樂教學改革的新路。筆者結合實踐經驗談談教學中充分挖掘現代教育技術優勢,為音樂教學服務的做法。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增添音樂課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教師簡單的說教。在音樂課堂中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文字、圖像、視頻等直觀事物展示出來,為學生營造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人民音樂出版社《幸福的歌》中有一首歌曲是《彝家娃娃真幸福》,這是一首彝族風格的少兒歌曲,學生沒有領略過彝族的風光,所以在教學前,我把展現彝族風土人情的畫面錄入課件中,簡單介紹彝族,讓學生了解彝族服飾文化、民族舞蹈。學生通過視頻課件,了解到彝家娃娃在童年時期只能穿紅白兩色的童裙,扎一條獨辮子,只有等到她們長大成人后才能換彩色的百褶裙,梳上兩條小辮,頭戴花帕。從而理解歌詞內容“白衣白帽”描述的是彝家娃娃的童裙,增強了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喜愛。在欣賞《快樂的啰嗦》時,為使學生認識月琴,我用PPT展示月琴,讓學生直觀認識月琴,對月琴音色產生好奇,隨后播放月琴演奏的視頻,學生觀察演奏的方式并模仿,直觀感受音色的特點。最后多媒體播放彝寨火把節的盛況,營造節日氣氛,學生聯想火把節場景,以歌、舞、奏的活動,參與音樂實踐,體會樂曲幸福快樂的情緒,在情、景、聲中升華對樂曲的理解。學習歌曲《乃喲乃》時用PPT播放土家族風光圖片,并通過視頻,讓學生欣賞了解土家族的傳統節日——社巴節,以及民間舞蹈——擺手舞,以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學生了解土家族的人文景觀,感受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音樂課堂增添無窮的魅力。
2.音畫結合,直觀呈現,增強藝術感染力。
心理學家認為,動態刺激遠大于靜態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學中,以靜態方式存在的教學材料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可恢復其鮮活的面目,變得有聲有色。利用文字的閃現,圖形、顏色的變換等手段,把難懂的音樂知識直觀地顯現出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音樂課中,音樂知識學習對學生來說相對枯燥,但又必須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知識形成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比如,在教授“四分音符”時,我通過“分瓜”的畫面,在屏幕上演示一個大西瓜平均分成四份的過程,并在每份上標上相應的節奏符號,讓學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時值和關系,簡潔、生動,學生聽得認真,看得仔細,興致盎然,這樣建立起來的音符時值概念,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在學習認識西洋樂器分類(一)時,我用PPT出示小提琴的圖片,介紹小提琴,學生觀察了解。隨后出示弓弦樂器、木管樂器組圖,學生觀察每件樂器的區別,并播放樂器演奏視頻,學生感知各弓弦樂器、木管樂器的音色。在欣賞《魔法師的弟子》時,介紹音樂作品后,巧妙運用課件中的迪士尼動畫片《幻想曲》,在“魔法師的弟子”米老鼠的精彩表演中,學生仿佛被帶到奇藝的魔法世界。學生饒有興趣地欣賞視頻,找尋熟悉的旋律和想象中的畫面。音響躍然于畫面,畫面天衣無縫地詮釋著音響,學生在管弦樂豐富的表現力中深入理解這部音樂作品,充分感受和體驗古典音樂迷人的魅力。在欣賞管弦樂曲《馬刀舞》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一段戰爭場面,畫面中浩浩蕩蕩的軍隊,士兵們揮舞著兵器,和沉重、緊張的音樂結合在一起,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聽感受,彌補了傳統教學中掛圖式靜態教學的不足,使課堂充滿動感。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中萌生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及參與音樂活動的強烈愿望。
3.拓展平臺,優化教學,為音樂課堂插上騰飛的翅膀。
網絡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各個器官的共鳴,給學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學習資源。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不能僅靠聲響上的傳播和聽覺上的領悟。小學音樂教師要合理運用網絡組織教學,使課堂沖破時空的限制,實現資源共享,為其拓展廣闊的平臺,優化音樂教學,讓學生在音樂的全面感悟中為藝術素質的培養提供無限廣闊的天地。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京劇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國粹——傳統京劇藝術的情感,在欣賞《京劇唱腔連奏》時,學生自主點擊多媒體課件,選擇播放每個京劇唱段相對應的演唱視頻,感受京劇唱腔的風格特點,領略國粹的博大精深,并通過自主選擇學習模仿、演唱、交流,加深對唱腔的深刻理解和記憶,同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戲曲音樂的感知力和鑒賞力。人民音樂出版社以“可愛的家”為主題描繪了“家景”,表達了“家情”,讓學生在情真意切的歌聲和優美抒情的樂聲中激發起了對“家”和親人的愛戀之情。為激發學生的情感,我適當拓展學習內容,以“贊我家鄉”為主題,通過網絡讓學生觀賞家鄉滕州的美麗景色,學生在搜索過程中領略了家鄉迷人的風光,增強了無限的自豪感。在之后的“唱我家鄉”環節教學中,學生利用網絡自由選聽贊美家鄉的歌曲,隨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唱家鄉”展演,與他人分享、交流,此舉增強了學生音樂學習的實踐性和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感,使音樂課得到了提煉和升華,為音樂教師打開了一條音樂教學改革的新路。
4.資源共享,傳遞名師課堂,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傳遞名師課堂,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步伐。在觀課學習不同版本的課程中,開闊了眼界,讓我耳目一新,為之振奮,特別是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應用,給課堂增添了無限的活力。在學習思考中,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微課的實施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環境,有效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也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我經常把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制作成微課上傳到網上,學生可以隨時點播,適合不同的學生根據喜好選擇學習。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我經歷著“研究—實踐—反思—再研究—再實踐—再反思”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教學研究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促進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掌握,跟上時代的步伐。《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計算機和網絡使音樂的傳播和復制,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極大地豐富了音樂教育資源,對音樂教育方法和觀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應充分認識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對音樂教育的重大作用。這是《音樂課程標準》對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
總之,只要合理、恰當、適時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不斷擴展音樂教學容量,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音樂課堂教學就定會魅力無限。
參考文獻:
[1]龐春梅.淺談微課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5(45):13.
[2]糟俊禎.微課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6(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