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煒

國粹,是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國粹,是指完全發源于中國。中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
中國的國粹有很多,其中譽滿中外的京劇、武術、書法、中醫,被稱為“中國四大國粹”。然而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的現狀卻令人擔憂,受國外文化的沖擊,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信心略顯不足。作為四大國粹的中國武術在這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由于和平年代近百年的停止武術擂臺較技,武術的實戰性似乎被淡忘,它的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把武術主要用于強身健體,處于自由發展、缺乏實戰的傳武習練者在與現代搏擊的幾次碰撞中均以失敗告終,讓媒體和大眾發出了對傳武實戰性質疑的聲音:傳武能否實戰,它的優劣究竟在哪里?這些質疑成為了當下人們熱議的話題。
中國武術是中華千年傳承文化的一部分,凝聚著古圣先賢的智慧與汗水,自古以來備受國人青睞,一直被視為保家衛國的利器,一度被冠以“國術”“國粹”“功夫”等稱號。然而,近代它的作用與價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技擊為本的武術在和平年代轉變為健身、表演、競技比賽。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淡忘了它的“廬山真面目”,近期又有一些民間私斗,以點帶面地將武術的價值否定,武術的實戰性又一次遭到質疑。關于武術是優是劣的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從根本上講,現代人的質疑是不了解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的區別與聯系。
中國武術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滋養,原本為搏擊技術的范疇,逐漸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中成為華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武術與中醫緊密相連,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把人體各器官看成一個整體,每一部分息息相關,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西方的醫學界和搏擊界則認為人體的各器官功能各有不同,所以就出現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理論。而西方的搏擊界也是如此,要揮拳有力。就必須推杠鈴、舉啞鈴,腿部的力量也可通過器械進行單獨練習,從訓練效果上確實見效快、立竿見影。而中國武術則認為四肢與發力都息息相關,講究合力和整勁,將身體的所有器官、肌肉群順著一個方向發力,產生意想不到的爆炸力,給對手以重擊。
西方搏擊是一種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其目的是擂臺上的輸贏,主要訓練方式是通過跑步、跳繩來增加身體的體能與協調性,通過各種器材鍛煉四肢的力量,增加訓練的強度來不斷刺激肌肉的裂變,使習練者成為肌肉發達、揮拳有力的拳擊手。在搏擊方面,先采用“空擊”的方法,不斷校正選手的動作,讓出拳的動作規范,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打到對手,主要的動作以直、擺、勾為主。再者“打把”與“擊沙袋”也是拳擊必練的課程之一,它們可以提高選手的準確性與攻擊力。拳王泰森曾經說過:“沒有任何訓練能比打重沙袋更好提升重擊能力。大腿蹬地,通過臀部和胯部的扭轉將力量最大程度砸向目標,這就是重擊的秘訣。”最后就是對抗性練習,采用不同的陪練來提高選手的實戰性。國外其他的搏擊術的訓練方法基本上與拳擊的訓練方法大同小異。
中國傳統武術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搏殺之術。其訓練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戰。
1.中國武術在技擊實戰時,注重全身各部位的運用,“頭、肩、肘、手、胯、膝、足、臀”皆可成為攻擊的武器,它的訓練方法非常全面,將人體從頭到腳都訓練成搏殺的武器,在一般人看來頭部是人體的指揮系統,用于思考與指揮人體各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中國古人也將它訓練成為攻擊利器。再如眼,它在中國武術的重要性也是無可替代的,武術家關于眼的訓練也有多種,觀香頭、睜眼拍水、觀日出等等:還有肩部的訓練,經常以肩靠樹訓練在實戰中肩部撞擊的殺傷力;再者中國武術老前輩也比較重視手臂的訓練,武術中也講究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所以手臂不但是進攻的武器,而且是防御的最大保障,武術家們常以手臂拍打木樁來增強手臂的硬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鐵臂功”:肘部也是進攻的利刃,它在近身搏殺中會給對方帶來致命一擊,所以武術中常說:“寧挨十拳,不挨一肘。”所以在武術中肘部的訓練也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的手指是最靈活的器官,而武術家也將它訓練成出奇制勝的法寶,常以點、切、刺攻擊對手;還有拳和掌,這是武術中攻擊的主要手段,老前輩們經常以獨特的藥水浸泡拳掌,再進行拳掌的硬度訓練,使拳掌硬如鐵、軟如綿,既不失靈活又堅硬無比:還有膝蓋也被習武者視為制敵法寶,由于身體結構的問題,膝蓋在搏擊中既隱蔽又堅硬,被視為一招制敵的撒手锏:人類用于行走支撐的腳部也被武者用于搏擊之中,中國武術中不但有以腳專打人的“戳腳”,也有手足并用的眾多流派;臀部也是武術中打法之一,主要有后撞、下坐等,運用巧妙亦可一招致敵,拳譜中日:“臀尾打人人不知,神龍掉尾不見形。猛虎坐坡起落勢,一旦擊中神鬼驚。”胯為人體的中節,在技擊實戰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八極拳法中肩撞胯打技法比較多見,為“六大開”的胯法之一。
2.武術的整力
整力是武術區別于其他搏擊術的最大標志,武術家們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在搏擊中盡可能的將全身的力量凝聚成一點,給對手以重創,腿的蹬力、腰部的轉力、肩力、臂力、腕力達到高度統一,使身體爆發出對手無法抗拒的殺傷力。不僅僅是這樣,還將人體的慣性用于實戰,所以形意拳每招每勢都在練習腳部的蹬力。所以形意拳也常教導后人“消息全憑后腳蹬”。據《近今北方健者傳》記載孫祿堂親自講:“郭先生虎拳,一步可走三丈,罄予能僅及二丈五,先輩之難及,斯其一端耳。”這是孫祿堂先生親眼所見,形意拳宗師郭云深在練拳時可以一步跨出去三丈。而61歲的孫祿堂隨時隨地一步就可達到二丈五,根據楊明漪的記載也能證明武圣孫祿堂的功力:“請試之,果二丈五。是年孫已六十一歲,體不及五尺,貌清癯,骨如柴,腹如餓狀,無努張之致,而力無窮也。”明清到現在度量衡穩定,一丈定為3.33米,郭云深先生一步至少可以跨九米,孫祿堂先生也可以跨七米以上,這種蹬力可以與當今的奧運跳遠冠軍相媲美,這種訓練看似與技擊術無關,但在實戰中會產生以小勝大、以弱打強的威力,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將人體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中國傳統武術在訓練整力方面有自己獨樹一幟的訓練方法,可惜目前的武術散打沒有深刻地意識到傳統武術的精髓,我們把最核心、最好的東西丟掉了。中國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每招每式都是在找勁、訓練整力,其實搏擊的核心技術就是速度與力量,而力量分為本力與整力,而整力也包含速度的范疇,這些道理練習搏擊的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怎樣將你的力量和打擊力送到對手身上?也就是說在練習步法方面被絕大多數的人忽視了,雖然現代搏擊也有練習步法的方法,但那是非常簡單、膚淺的,它們只是強調步子的靈活性,并不知道用步子可以給對手以重創。而中國武術在這方面的研究可謂入木三分、淋漓盡致。拳譜有云:“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后腳蹬。”這是對形意拳行步時的一種形象的描述,我們怎樣理解這句話?它不只是拳法習練的要求,它還是產生爆炸力的核心,蹬步要求速度快、力量大、貼地而行。速度快、力量大可使步法如離弦之箭進攻對手,在加速度的影響下可以成倍的提高拳腳的打擊力量,但是蹬步時會有短暫的雙腳離地,很容易失去平衡,所以又要求習練者步子貼地而行,邁步如行犁,所以形意拳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銅墻鐵壁一起摧”。從這一點上來說武術中的以小打大是可以實現的,而現代搏擊是做不到這一點的。現代搏擊是一種競技體育項目,它講究公平、公正、公開,無論是在規則上、訓練方法上大家都是在一個起跑線上,所以比賽要分級別,同等體重的選手才能登臺較技。武術以小打大就在于它將身體視為一個整體,將渾身上下的力量向一個方向發送,所以才會產生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中國歷史上許多武術高手都是看似身體瘦小、其貌不揚、文質彬彬的普通人,例如,近代南北大俠杜心五的師傅徐矮子就其貌不揚,甚至可以說矮小瘦弱的尋常人:再者孫祿堂先生也非身高八尺的強壯體型:靠著八極拳縱橫于20世紀初的中國武壇大宗師李書文,武藝之精,殺性之大,實為近世所罕有,其身高僅為一米六左右。另一個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內家拳大宗師跟李書文處在一個時代。他就是威震武林的形意拳頂級實戰高手尚云祥,堪稱形意拳后期最強者,《近世拳師譜》評價他幾乎達到了師爺“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云深的水平。他曾經捉拿過飛賊康八爺為民除害,又手執長劍,跟隨師傅李存義殺過洋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國武人。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半步崩拳打敗天下無敵手的郭云深先生的體型,雖然我們沒能查到郭先生的真實身高,但從尚存的照片和前輩的描述中也能知道他是一個身材矮小之人。關于以小打大的武術故事在武俠小說中更是數不勝數,這些事跡和故事體現了中國的文化和中國武術的本質。武術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武圣”孫祿堂先生。孫祿堂先生花了十一年研習形意拳,用了三年隨程庭華學習八卦掌,而自己創造孫式太極只用了三個月,而形意拳的核心就是整力,我們也可以認為整力才是中國武術的核心,才是中國武術的精華。
中國傳統武術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在發展和吸取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這些瑕疵也并不能遮掩其璀璨的光芒,它在搏擊方面的價值毋庸置疑,然而在與現代搏擊擂臺接軌時的確出現了不和諧的問題,中國武術博大精深,也有可以適應于現代搏擊擂臺的內容,關鍵在于我們怎樣去開發,去利用,怎樣將中國武術的精髓用于現代搏擊。所以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武術的價值,也不能閉門造車唯我獨尊,應該吸取現代搏擊術中科學的訓練方法,使訓練更加明確化、直接化,這樣古老的傳統武術才會散發出與眾不同的芳香。
(編輯/周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