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馨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舞蹈,民間每逢春節、元宵節、燈會、廟會及豐收年都會舉行舞龍燈活動。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舞龍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老百姓禮贊幸福生活的藝術活動之一。
舞龍燈起源于漢代,龍的形象是古人為寄托美好愿望而創造的,古人把龍、鳳、麟、龜稱為“四靈”,其中龍的造型尤為優美矯健、剛柔相濟,人們把龍看作吉祥的化身,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護佑,以求風調雨順、四季豐收。
在福建莆仙還有一種特別有趣的民俗,就是各地舞龍的龍燈必須火化。民間傳說龍燈不火化,龍就會成精變為孽龍傷害百姓,又因為龍是古代皇帝的象征,一般宮廟級別低,無法履行化龍職責,必須由龍女下凡的媽祖來擔當此任,于是各鄉鎮元宵活動結束后,人們便會把所有的龍燈集中起來,在正月廿九媽祖元宵時火化。

舞板凳龍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每年元宵節前后,在福建大田、尤溪梅仙鎮和浙江的許多地區都會舉行舞板凳龍活動,三四天內便能游遍全鄉各村。
相傳,很久以前當地遇上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卻因違反天條被剁成一段段撒向人間。人們感念水龍的恩德,便將它的身體放在板凳上連接起來,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由此產生。
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身由幾十乃至上百塊形似板凳的木板連接而成,每個板凳上均裝有彩色燈籠。舞龍手們個個都是當地百里挑一的壯漢,他們穿草鞋、打綁腿、扎腰帶,舞龍時前有大紅燈籠開道,后有五彩旗幡相隨,鼓樂喧天,長號動地。流光溢彩的巨龍時而似游龍嬉水,排成一字長蛇陣,時而似蛟龍出海,山呼海嘯般飛旋于村頭街巷,好生壯觀。
迎龍鬧元宵是我國各地的一大民俗,迎的龍也各有千秋,有紙龍、板凳龍、布龍等,但在閩中大田的華溪村有一種別具特色的迎龍,村民們迎的是用當年豐收后的稻草扎成的龍。
華溪村的稻草龍是用稻草編織串接而成的,最長的有一百多節,短的也有二三十節,每五米為一節,或掛燈籠或插香頭。龍的主體是根大稻草,村里人人都會編,在稻草上掛燈籠的叫“燈龍”,插燃香的叫“香線龍”,龍頭、龍尾與龍珠全部由香火組成,眼珠是在龍頭的竹片上掛兩盞燈,龍須則是在篾條捆綁的番薯上插三炷香……就連一路揮舞的龍珠也是番薯做成的,上邊還要用香火插滿成球狀。
村里的老人們在祖房里編好稻草繩,準備妥帖,只等元宵節晚上迎稻草龍。大家把插滿香火的稻草繩連接起來,抬著祖宗的塑像跟在龍后游樂。村里的回民還會在這一天包粽子祭祖,把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改在元宵節品嘗。這支唐末隨閩王入閩的武勇丁伯六后裔最初居福州,北宋年間為避寇亂遷入大田,并在太華丁坂停留過,太華鎮今日的華溪村即是原來的丁坂,目前也是全縣唯一保留迎稻草龍的地方。初九天公生日這天,夜幕完全暗下來后,先是三聲銃響,稻草龍便在鑼鼓隊的伴奏下繞村頭村尾游走。龍頭和龍尾由成人扛舉,提龍繩的則是小孩,當地村民說這是先祖傳下來的規矩,希望孩子們平安成才。這項活動以前只準男童參與,如今男女平等,女孩也開始參加到活動之中。
每年正月初九,南安英都鎮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傳統燈會——英都拔拔燈,常有上萬人加入到拔燈活動中。作為全國九大燈會之一,拔拔燈于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英都拔拔燈起源于古時纖夫拔船。英都自古就是南邑富庶之鄉,境內的英溪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溪道九曲十八彎,水急灘險,來往航運只能用駁船運輸,到逆水行舟時就需要船夫拉纖,俗稱“拔船”。后來,這種勞動被英都人民融入到了游燈鬧春的民俗活動之中,百姓們以拔燈代替拉纖,祈盼河運平安,年豐興旺,數百年來延續不斷,唯一有所改變的就是古人們是在燈籠里點蠟燭,而如今在各個燈陣的尾部都配有發電機,可使整條燈陣的燈火長明,綿延數里。
拔拔燈民俗在英都鎮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游燈隊伍的燈籠用大繩拉拴,每條大繩可懸掛數十甚至上百盞,稱為“一陣”,數條連成數陣。為首者肩負大繩弓身拉動隊伍前行,數十人緊扶燈繩呼喊著快步緊跟,生動地再現了幾百年前英溪纖夫逆水行舟的壯觀場面。
拔拔燈通常有十多陣,多者可達二十陣左右,各陣之間大鼓吹、花鼓唱、車鼓舞、南音弦管、化裝戲藝摻雜其間,每每經過各家各戶門口,鞭炮、煙火持續不斷,頓時將節日的歡樂氣氛推向高潮。
客家人對舞火龍情有獨鐘,它由農民自發組合,自娛自樂,因火龍制作工藝簡單,舞起來優美而不繁雜,深受當地農民喜愛,只要鑼鼓一響,人們便會翻山越嶺,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場面熱烈歡快。幾百年來,客家火龍代代相傳,飽含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傳承至今,經過整合與交融,已成為包容音樂、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分的鄉村市井民間文化的集中代表。
舞火龍前先要在龍頭、龍身、龍尾密密地插上線香,扎上花硝引,舞火龍大多在晚上進行,隊伍龐大,有火把隊、燈籠隊,舞時先點燃龍身上的線香頭,由三人各執一節默契配合,在夜里舞動起來只見香火閃爍,花硝四射,香火越舞越旺,借此象征著主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夜幕初降,客家火龍便出動了,出陣時鼓樂齊奏,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提香籃領頭,十幾名青年男女高挑各種式樣上書“龍游四境”、“五谷豐登”、“風調雨順”、“歲歲平安”等字樣的彩紙燈籠緊隨,數盞龍燈殿后,七名樂手一路敲鑼打鼓,吹著嗩吶,在上百支火把的映照下,在圍觀男女老少的簇擁下,客家火龍搖頭擺尾、浩浩蕩蕩地游走在山野小徑,走過田壟,走進村莊。每到一戶,由老者送上一炷線香,主人鞭炮迎接,接著客家火龍便雀躍而起,迅疾游至廳內,主人把燈一滅,客家火龍便在鼓樂聲中穿梭騰舞起來。圍繞村子走一圈后,便來到了祭祀的地方,由提香籃的老者擺放好香、紙、蠟燭和祭拜的三牲,點燃第一炷香后,舞龍者再把香火插滿龍頭、龍身、龍尾,霎時客家火龍騰躍而起,在鼓樂、嗩吶聲中上下翻飛。舞龍結束后,人們將火龍送到河邊沙灘上,設香案擺上三牲祭拜,叩謝龍神,然后便焚燒火龍,恭送火龍回龍宮,以待來年火龍再次載福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