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
我國老字號中藥店為數眾多,至今仍在營業的不下數百家,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北京同仁堂、廣東陳李濟和杭州胡慶余堂。除此之外,還有漢口葉開泰、蘇州雷允上、沈陽天益堂、湖南勞九芝堂、成都陳同仁堂、西安藻露堂等一大批中藥老字號。這些老字號的歷史折射著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史,如今它們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求創新,才能更好地將我國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

創立人:樂顯揚
創立時間:1669年(清康熙八年)
創建地點:北京
鎮堂之寶:安宮牛黃丸
祖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有著350年歷史的北京同仁堂向人們講述的不僅僅是我國中醫藥發展史上的脈絡故事,更是中醫藥走向未來的使命擔當。
來龍去脈有講究
1669年(清康熙八年),浙江寧波慈城樂氏旅京始祖樂良才四世孫——樂顯揚在北京前門西打磨廠創辦了被后人譽為“大清藥王”的北京同仁堂藥室。樂顯揚早年繼其曾祖父樂良才為京城鈴醫,以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為生,后于清朝初年在皇宮太醫院出任出納文書的吏目,曾晉封文林郎,贈中憲大夫。
樂顯揚秉性誠樸,喜閱方書,善辨地道藥材,收集了大量的宮廷秘方、古方、民間驗方以及祖傳秘方等,擬定了堂名“同仁”。為何用這兩個字?樂顯揚說:“‘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同仁”一詞源于《易經》,意思是“和同于人,寬廣無私”,有無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之意。《易經》是中國文化的開山始祖,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醫藥學的胚基,對我國中醫藥學影響巨大。因此,古往今來便有“醫易同源,醫易相通”之說。
樂顯揚于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去世,其膝下共有四子,三人從事他業,唯有三子樂鳳鳴恪守父訓,接續祖業,苦心經營藥室。
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樂鳳鳴在北京前門大柵欄開設同仁堂藥鋪,這標志著同仁堂前店后廠的商業經營模式的正式形成,開創了我國民族工商業發展史上具有時代意義的企業經營模式的先河。
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樂鳳鳴提出“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的制藥原則,還匯編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藥目》二書,使同仁堂聲譽大振,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賜顧,連雍正初年清宮太醫院御藥房指令各宮用藥亦必到同仁堂挑選。
1723年(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親自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廷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經八代皇帝直至1911年,持續長達188年之久。
每一個中華老字號都是一個品牌奇跡,而今天它們不單單是品牌,更是一種文化。民間關于同仁堂的動人故事有很多,例如相傳少年康熙曾得過一場怪病,全身紅疹,奇癢無比,宮中御醫束手無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宮散心,信步走進一家小藥鋪,郎中只開了便宜的大黃,囑咐其泡水沐浴。康熙按照醫囑如法沐浴,不過三日便痊愈了。為了感謝郎中,康熙寫下“同修仁德,濟世養生”,并送給郎中一間大藥堂,起名“同仁堂”。
中醫中藥有門道
如今,當人們走進坐落在北京前門大柵欄的同仁堂藥店時,在一樓大廳依然可以看到高懸的兩塊牌匾:一塊寫有“靈蘭秘授”,一塊寫有“瓊藻新栽”,這兩塊牌匾不僅僅是文人墨寶,還是同仁堂傳承中醫藥文化的見證與昭示。
所謂“靈蘭秘授”,“靈”即靈臺,“蘭”是蘭室,靈臺和蘭室是黃帝藏書的地方。此典故源于《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黃帝將問于歧伯的十二藏之相使擇吉日藏于靈臺和蘭室嚴加保管,以傳后世,命其篇名為《靈蘭秘典論》,意思是藏于靈臺和蘭室的秘密經典。而“靈蘭秘授”在此意指同仁堂的醫藥理論、資料和方書等都是從黃帝的靈臺和蘭室秘密傳授而來,彌足珍貴。
所謂“瓊藻新栽”,“瓊”是美玉的名稱,形容物件之珍貴、珍奇;“藻”為藻菌類靈異藥物,如靈芝、珊瑚、海藻、地衣等,“瓊藻新栽”寓意同仁堂所售藥材都是最新鮮、最珍貴的。
在同仁堂,人們還可以看到“仁心仁術,醫國醫人”的條幅。“仁心仁術”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懷有仁慈之心且醫術高明;“醫國醫人”最早出自春秋史學家左丘明的《國語·晉語》,藥王孫思邈曾在《千金要方》中專門作出論述,“醫國醫人”也由此成為中醫藥從業者的道德自律和行為約束。
正是在“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的古鏡照耀下,同仁堂始終如一地秉承“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理念,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以地道之藥材、精工之技藝,成為我國中醫藥發展進程中的強音符號。
同仁堂的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以丸、散、膏、丹著稱于世。其鎮堂之寶安宮牛黃丸取名“安宮”二字也很有講究,意思是指心在人體內猶如君主,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心包猶如心的宮城保護心主,若溫熱邪毒攻心,心包便挺而代心受邪。“安宮”用以形容服用該丸藥后能使心“安居其宮”,足見醫者用心之良苦。
仁行天下永傳承
“同心同德,仁術仁風。”在許多老北京人眼中,同仁堂的命脈就在這個“仁”字上。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藥,都是該炒的必炒,該蒸的必蒸,該炙的必炙,該曬的必曬,該霜凍的必霜凍,絕不偷工減料。例如虎骨酒和再造丸制成后并不是馬上就賣,而是先存放起來使藥的燥氣減少,以提高療效,虎骨酒制成后要先放在缸里存兩年,再造丸要密封保存一年后才售賣。
北京人買藥愛進同仁堂,外地人到北京旅游觀光也愛到同仁堂看看這百年老店。在臺灣臺北的同仁堂新店里,有不少顧客感言:“來同仁堂買藥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特別是歷史和文化展區看起來就像一個中藥文化博物館。”如今,同仁堂在其落戶的九個海外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是當地最大的中藥店,而且裝潢講究,彰顯著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氣韻。
作為生產中藥產品的中華老字號,同仁堂將開店、中醫藥史展示、中醫坐診與售藥相結合,通過給消費者營造一個了解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環境,增強人們對中醫藥的信任。同仁堂為人們提供的不只是一種產品,更是一種文化——重義、愛人、厚生的文化。
創立人:陳體全、李升佐
創立時間:1600年(明萬歷二十七年)
創建地點:廣東廣州
鎮店之寶:百年陳皮
祖訓:同心濟世,長發其祥
可以說,沒有誠信就沒有陳李濟。
相信每一個熟悉陳李濟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則故事:相傳在419年前,廣東省南海縣人李升佐在廣州大南門已末牌坊腳(今廣州北京路194號)經營著一間中草藥店。一天,李升佐在碼頭發現一包銀兩,他日復一日地在原地苦等失主,最終原封不動地把銀兩歸還給了失主陳體全。陳體全感念李升佐的高風亮節,將失而復得的銀兩半數投資到他的中草藥店,兩人立約:“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發其祥。”并將藥店取名為“陳李濟”,寓意兩人同舟共濟,存心濟世。
陳李濟有“三老”—— 老字號、老地方、老產品。“老字號”不難理解,陳李濟是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全球最長壽藥廠”、有著419年歷史的老藥店;“老地方”是指幾百年來陳李濟始終在廣州北京路這一處開店,直到21年前才搬至現址——廣州大道南1688號;“老產品”則是指陳李濟的烏雞白鳳丸、壯腰健腎丸等產品一直持續生產。說到這兒,如果你認為陳李濟是倚老而避新,那就大錯特錯了,“三老”不是倚老賣老,而是倚老求新,尊古而不拘泥于古。
時至今日,陳李濟之所以仍是一家活力四射的中藥企業,常變常新是其關鍵,而最叫人拍案叫絕的莫過于其首創可使藥丸久存而不變質的蠟殼藥丸包裝工藝,為我國中成藥發展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專門將陳李濟的蠟殼丸生產工藝拍成紀錄片,向全世界廣為推薦。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濃縮著這個老字號中藥店四百多年的輝煌歷史,踏入館內,在“火兼文武調元手,藥辨君臣濟世心”的對聯下,擺著明代的青花將軍壇、清代的斗彩貯藥瓶,古色古香的酸枝木藥柜上刻著“蘇合丸”、“白鳳丸”、“寧坤丸”等人們所熟悉的藥名,令人恍如踏上時光隧道,在芬芳的藥香里重返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的時代氛圍。大廳最醒目的是正中紅底金漆的一個碩大的“壽”字,這是我國書畫界巨擘吳作人先生為紀念陳李濟創建385周年的題字。
陳李濟十分重視制藥工藝,追求精湛的技術,其制藥選料上乘,配方嚴謹,通過獨特的傳統炮制技術使成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有濟世之心才會堅守古方正藥,所謂正藥就要用“天字第一號”的正品一等地道藥材,如東北的人參鹿茸,內蒙古的黃芪,四川的黃連,福建的澤瀉,廣東化州的橘紅、德慶的何首烏、肇慶的茨實、陽春的砂仁……
陳李濟以陳皮聞名,陳皮以陳者為貴。“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陳李濟的鎮店之寶便是百年陳皮,這種脆弱的植物組織竟然能夠逃過腐爛的命運,真是讓人驚嘆不已。
在陳李濟的傳人陳永涓看來,制作上好的陳皮并沒有什么高深的秘訣,用的只是時間和耐心。剝陳皮需要保證果皮完整,用正三刀法從兩側果肩弧兩刀開三瓣,留果臍部相連。曬陳皮必須是自然晾干,然后裝在麻袋里口封嚴實,編上年份放在樓閣上,下面燒柴煉蜜。炊煙裹著蜜香繚繞向上熏烤著陳皮,讓其慢慢陳化,直到陳皮表面煥發出檀香木光澤。陳皮的制作永遠沒有終點,新皮年年曬,舊皮還要定期翻曬,百年陳皮就這樣在光陰中一年年歷久彌珍。
陳永涓堅守著老一輩制藥人留下來的傳統制藥技法,無論現代技術如何日新月異,她始終對“笨”方法不離不棄。
創立人:胡雪巖
創立時間: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創建地點:浙江杭州
鎮堂之寶:鐵皮楓斗晶
祖訓:戒欺、是乃仁術、真不二價
一個從晚清時期的風雨飄搖中走出來的品牌,一個從硝煙戰火、動蕩不安中走過來的品牌,一個以濟世救民為初衷的品牌……歷經時代變遷,當大多數崇樓華堂淪為草澤,當大多數翻云覆雨的風云人物零落成泥,這個一百多年前偶然建立的品牌——胡慶余堂,卻鐫刻時光、雕鏤歲月,沒有漫漶,依舊煥發著強勁的生命力。
地處杭州歷史文化街區清河坊的“江南藥王”胡慶余堂系清朝末年紅頂商人胡雪巖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創立。店名“胡慶余堂”出自《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從藥鋪名稱可以看出,胡雪巖開藥鋪時定是抱著濟世救人、積善行德的初衷。
藥鋪開辦之初,由于戰爭頻繁、癘疫流行,胡雪巖重金聘請浙江名醫,收集古方,總結經驗,選配出丸、散、膏、丹及膠露油酒的驗方四百余個,精制成藥,以便于攜帶和服用。胡慶余堂不僅為曾國藩、左宗棠部隊及受災民眾免費研制配送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還向民眾免費贈送辟瘟丹、痧藥等必備藥。胡雪巖故世后,胡慶余堂曾數次易主,但店名仍冠以“胡”字。
在悠久的歷史中,胡慶余堂積淀的豐富獨特的文化是百年老店經久不衰的法寶之一,其中要數戒欺文化最為深入人心。著名的“戒欺”匾額系胡雪巖于1878年(清光緒四年)親筆所寫,告誡員工:“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這一理念涵蓋方方面面,反映在經營上首推的是“真不二價”,即做生意講誠信,老少無欺,貧富無欺,不能有絲毫摻假。
如今,北京同仁堂和廣東陳李濟的古建筑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只有胡慶余堂保留了下來。胡慶余堂建筑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風格之典范。整個建筑形制宛如一只仙鶴,棲居于吳山腳下,寓意長壽。恢宏的建筑、輝煌的大廳、精湛的雕刻,古樸中隱現著幾分神秘,優雅中蘊藏著文化的積淀,胡慶余堂無疑是我國最具歷史風貌、人文特征和觀賞價值的中華老字號,也是全國唯一一家中藥、建筑雙國寶單位。
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中藥專業博物館,是在胡慶余堂古建筑群的基礎上創建而成的。來到這里,人們既能博覽中國醫藥寶庫的精華,又能觀賞胡慶余堂古建筑的風貌。博物館的建筑面積有四千多平方米,由陳列展廳、中藥手工作坊廳、養生保健門診、營業廳和藥膳餐廳五大部分組成。置身于陳列展廳,人們能從大量的寶物中了解中國醫藥學的發展歷史,了解華佗、扁鵲、李時珍等歷代著名醫者的逸聞趣事。在觀賞胡慶余堂現存的各種珍貴制藥文物的同時,還能領略全國著名中成藥廠的風采。
在手工作坊廳里,經驗豐富的老藥工會進行精彩的現場手工和中藥材切片等操作表演。如果你看后也想動手嘗試,可以在興趣室里用傳統的手工制藥工具親自體驗我國傳統中藥炮制工藝的魅力,并從中獲得樂趣。藥膳餐廳取中藥之功能、中菜之風味,將聞名世界的中國菜與中醫藥科學地結合起來,讓人們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領略防病強身、延年益壽之妙趣。館內還設有中醫傳統養生保健門診,屆時,身懷絕技的中醫藥名家將為你提供各項中醫保健服務。